版块   组织振兴   孙永平等:气候变化背景下韧性城市建设的意义与路径
返回列表
查看: 368|回复: 0
收起左侧

[治理策略] 孙永平等:气候变化背景下韧性城市建设的意义与路径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50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2-28 09: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孙永平 刘玲娜(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联席主任;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韧性城市建设有望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途径

可持续发展与韧性城市建设。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我国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探索也更加深入。我国自1989年以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建设中,开展了一系列试点项目,包括卫生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和气候适应性城市等等(见图1)。其中,新时代十年开始试点建设的“海绵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和“韧性城市”,旨在提升城市应对不确定风险的能力,降低自然和社会灾害对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
11.jpg
应对气候变化与韧性城市建设。从发展目标看,韧性城市建设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高度一致,两者均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和促进经济社会繁荣发展。一方面,韧性城市建设可以通过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体制机制优化等多重手段,提高城市对气候变化的抵御能力,使城市可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应对极端气候。另一方面,城市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可以降低气候变化转型风险和物理风险对城市经济社会系统的影响,增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提高城市的韧性水平。从发展路径来看,气候变化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对城市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将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建设韧性城市是缓解多重影响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双重目标的创新途经。

韧性城市建设是社会、经济、生态、基础设施和治理水平的综合提升

从社会维度来说,社会韧性是社会系统中的行动主体在风险压力下适应、转化、调整和重新构造社会系统的过程,是维系社会结构和发展的力量与特性。社会韧性建设需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强调教育、信息和知识的价值,因为这些要素能够在居民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时提供经验指导,是突发事件中居民自救的无形资产。二是要强化城市居民彼此之间的联系,依靠文化纽带创建和谐城市,间接促进社会融合。三是要在防范化解重大突发风险的同时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高度重视困难群众及脆弱性群体的需求。

从经济维度来说,经济韧性能够反映城市经济各部门、各层次、各要素有机结合下的整体变化形式、规律和内在动力,有重要的驱动作用。建设韧性城市,就是要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通过多样化的投资和贸易培育新的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让城市在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时也能够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态势。

从生态维度来说,生态韧性与城市生态系统密不可分。城市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各种垃圾和废弃物均需要排放到环境中,除依靠城市大气环境、水环境与土壤环境的自身净化能力外,净化过程大多需要人工干预,如建立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城市绿地等,以完成生态系统的分解任务。生态韧性强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让生态系统作为应对外界变化的天然屏障。

从基础设施维度来看,一方面,城市依靠基础设施和创新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在频繁的气象灾害面前,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常常会受到影响。气候变化涉及城市运行和发展过程中多个关键领域,特别是极端气候事件会使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中断或完全停滞,对城市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冲击。为此,必须加快技术创新,提高基础设施自身抵御气候影响的韧性和能力,有效规避气候变化风险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

从城市治理维度来看,城市治理韧性要求城市必须具备有效的领导和城市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提供信息和教育等途径来增强个人和组织应对风险的能力。具体来讲,需要建立健全危害监测和风险评估系统,以便能够实时监测潜在危害并评估风险,及时有效地应对紧急情况。同时,要实现社区与政府的有效互动,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更好地推动自下而上的韧性城市建设。

气候变化背景下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做好城市韧性发展的顶层设计,将提升城市韧性纳入政府工作方案,加速推进“韧性城市”试点建设。应该加快推进“韧性城市”试点建设,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面对试点城市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城市韧性评估机制,从城市系统发展视角出发,准确科学地评估城市韧性水平,充分把握当前我国城市韧性发展现状;建立完善韧性城市试点绩效评估与考核办法,为城市韧性的提升提供更加精细、科学的指南;加快建设综合应急管理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相结合,做到事前充分准备、事后及时应对,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行动保障。

构建区域韧性城市示范交流区,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联系。基于经济地理位置的相互关联构建区域韧性城市示范交流区,强化双边或多边沟通交流机制,形成“标杆”效应,为周围地区提升城市韧性提供政策借鉴、资源和经验共享、人才支持等。一方面,强化区域间的交流能够提升韧性水平较高地区对水平较低地区的示范带动作用,缩小区域间韧性水平差距;另一方面,通过双边或多边的交流机制,能够进一步激励区域内部发展,对区域韧性整体水平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着力降低公共基础设施的暴露度,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受到极端气候事件冲击后的恢复力。逐步构建“政府主导+市场组织+社会参与”的城市气候韧性项目建设机制,在有效运用财政资金支持气候韧性基础设施项目的同时,充分借助灵活有效的气候投融资机制,引导公共和社会资本流向气候韧性基建项目。此外,还应该探索研究气候韧性价值的量化评估方式,以服务支持、资金供给、绩效考核等方式逐步落实气候韧性价值的实现和流转,提高气候韧性基建项目的收益能力。

与智慧城市建设互补互促,提高韧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要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和5G等前沿技术,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智能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韧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来源:《国家治理》周刊2023年1月下)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1 | 帖子:3002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