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刘振杰(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西藏实行机关单位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的做法,自2011年开始实施至今已超过10年。经过不懈努力,该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于推动当地乡村建设、基层治理与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尽快调整、完善和改进。
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
凝聚党心民心。各驻村工作队广泛宣传党中央、自治区等一系列方针政策、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会议精神。深入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中央对西藏的特殊关怀、全国人民无私援助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惠在何处、惠从何来,更加自觉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助推脱贫增收。结合驻村实际,制定落实帮扶到户措施,大力发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等,不断增强困难群众勤劳脱贫意识。有效运用派驻单位职能优势,整合用好强基惠民经费,积极帮助村(社区)“两委”理清发展思路,兴办集体经济实体和专业合作社等项目,带动群众脱贫增收。 改善民生民利。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大力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动员群众、协助村“两委”扎实推进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开展调查摸底,建立民情档案,撰写民情日记,争取资金帮助所驻村解决民生突出问题。 建强基层组织。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标准化建设为基础,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等规章制度。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农牧实用技术等教育培训。积极对接援藏省市,为“两委”班子成员“走出去、学进来”提供机会,切实帮助村干部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提升素质。 锤炼干部作风。扎实开展“先进双联户”创建评选、“民主法治村”建设等工作。坚守岗位,克服困难,沉下心、扑下身、扎下根,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践行了为民宗旨。在基层艰难困苦环境、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磨砺了敢担当、善作为的精神品质。 存在的问题。驻村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驻村干部存在“身下心不下”的问题,对上级安排的工作落实不够,被动应付。部分汉族干部因语言障碍与村干部、农牧民群众沟通不畅,调查研究不够深入细致。自身职能定位把握不准,本来驻村干部是为了指导协助村干部开展工作,现在开展工作却成了驻村干部的主责主业,村干部反而仅起到协助作用,长此以往,造成“两委”班子对驻村干部的严重依赖。另外部分驻村干部心理严重焦虑,部分驻村干部精神文化生活匮乏,与外界缺乏交流;因缺少投资等专业知识,面临有可能导致所实施项目亏损的压力;不少时间用在填表格、做台账、补笔记方面,真正做实事、搞服务的时间被挤占。此外,还存在部分专干因无经费支撑,工作束手束脚,难以推动落实;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学习时间少,接受新知识的机会缺乏等问题。
对策建议
逐步调整机关干部长期驻村的做法。随着村“两委”成员素质不断提高,班子建设不断强化,许多建制村不必常年派驻多名干部,可以下派1-2名工作人员定期巡回查看指导。有些地理位置相对分散的小村,可以联合起来派驻一个工作队。由大学生村官以及有服务意愿的大学毕业生定期驻村。还可以借鉴阿里地区从新录用公务员中选派大学生村官的做法。有关部门对他们定期走访慰问、健康体检、座谈交流,做到思想上关心、工作上关怀、生活上关爱,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逐步提高村干部整体素质。严格落实“抓乡促村”责任制,明确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乡村振兴专干的职责边界,厘清与村干部之间的关系。坚持“帮办不包办、到位不越位”的工作原则,找准工作定位,驻村干部当好参谋长,协助村“两委”规范村务管理。针对部分村干部素质、能力与水平相对偏低的问题,通过轮训的办法逐步提高,真正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伍。 提高乡村振兴专干保障待遇。经常性教育引导乡村振兴专干,为他们“铺路子”“搭台子”“压担子”,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完善保障措施,适当提高待遇,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及时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使其在基层工作生活更加安身、安心、安业。设立乡村振兴专干为民办实事经费,由村“两委”统一调配,鼓励他们主动作为。 加强基层意识形态领域建设。驻村干部要督促村干部经常用充满“糌粑味”“酥油味”的鲜活语言,宣传党的政策。(来源:《中国社区报》11月14日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