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版块   组织振兴   全球疫情秋冬季反弹将至,筑牢这张“安全网”很重要!
返回列表
查看: 390|回复: 0
收起左侧

[治理策略] 全球疫情秋冬季反弹将至,筑牢这张“安全网”很重要!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56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569811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0-10-13 09:0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01、中国抗疫斗争成果充分彰显国家治理“核心力量”
  1、中国共产党无比坚强的领导力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唯一宗旨,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实践证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对各类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
  在此次疫情防控斗争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发挥了“航标灯”和“主心骨”作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领导力;在疫情防控宣传工作中,各级党组织积极落实党中央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努力做好一线防疫抗疫措施成效和感人事迹的宣传工作,以及线上和线下的舆论引导工作,体现了融媒体时代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思想引领力;在发动群众积极参与防控工作中,各级党组织广泛动员群众形成群防群治的强大合力,组织各方力量有序参与疫情防控斗争,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
  2、全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意志力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石。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面对极其凶险的疫情,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协作,打赢了抗疫这场硬仗,也让全世界见证了中国人民顽强的战斗力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武汉封城以来,武汉人民不畏艰险,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武汉是英雄的城市,湖北人民、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历史上从来没有被艰难险阻压垮过”。不仅是武汉和湖北人民,全体中国人千百年来在经历西方列强侵略、主权不完整、大灾大难时都表现出了愈挫愈强的生命力、坚韧的忍耐力和意志力、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和不畏任何艰难风险的勇气,是战胜所有艰难险阻的巨大力量和动力源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保障力
  归根结底,制度优势是更基础、更有效和更持久的保障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此次抗疫斗争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及其转化的国家治理效能得到了充分彰显。面对快速传播的新冠病毒和形势严峻的疫情风险,与一些西方国家陷入“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实”的泥潭及其“低效民主”的制度相比,“中国之治”的重要密码在于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最大限度动员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全民抗疫。
  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和各级政府作为抗疫“中枢神经”,统一指挥、高效决策,国务院联防联控集中调度一切资源投入疫情重点地区和抗疫前线,全国各地按照精准防控、分级分类原则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政策。各项制度形成抗疫“一张图”、战疫“一盘棋”,发挥“一竿子”作用,使中国本土疫情形势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阻断和遏制,创造了罕见的中国速度、中国规模和中国效率。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形成抗击外部风险冲击的坚实保障力。
  4、国力坚实发展的支撑力
  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重大公共危机的处理方式也折射出不同国家的综合国力状况,中国令世界瞩目的抗疫表现体现了坚实的国力支撑。经过70多年来的艰苦探索和努力建设,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人民军队迈出了强军兴军的历史性步伐,科技实力实现了从难以望其项背到跟跑、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此外,医疗、教育、文化等软实力也逐步壮大。我国与日俱增的坚实综合国力,使得人民和政府在面临各种风险考验和惊涛骇浪时都有足够的底气、能力和智慧,为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提供了强大支撑条件。疫情发生后,党和政府最大限度、最大效率调度全国资源集中抗疫,全方位开展“人力组织战、物资保障战、科技突击战、资源运动战”,雄厚的国力基础保障了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成功抵御住了疫情的严峻冲击。
  5、精神文化强大的凝聚力
  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是其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的强大内核。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不绝,关键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大的凝聚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也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形成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人民抗疫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党的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顽强拼搏,表现出了高度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各条战线、各个行业工作者用众志成城的爱国主义精神、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守法守规的诚信精神、同心战疫的友善精神构筑起抗疫最硬核的精神凝聚力。
  6、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召力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加速扩散,给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带来多重危机,面对疫情无人能独善其身、置身事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以一种特殊形式告诫世人,人类是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重大危机面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团结合作才是人间正道”。在全球抗击疫情斗争中,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积极推进疫情防控国际合作,同各国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多次高度肯定。
  在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全球化时代,中国倡导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价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充分体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对于整个人类命运的主动担当精神,也向世人充分展示了和衷共济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故事。今后,我们要继续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互利共赢和对话合作,与其他国家携手解决全球问题,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美好地球家园。
  02、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看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价值
  1、及时出台突破常规、应急性医疗保障措施,确保患者免除治疗费用的后顾之忧
  在疫情发生初期,国家医疗保障局就及时出台相关政策。1月22日,国家医疗保障局、财政部印发《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保障的通知》,要求全国医保系统按照“两个确保”全力开展疫情应对与救治保障,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得不到及时救治,确保定点医疗机构不因医保总额预算管理规定影响救治。1月27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联合财政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出《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保障工作的补充通知》,将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医疗费用、确诊或疑似异地就医患者医疗费用个人负担部分纳入“两个确保”。截至4月3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已经陆续出台了18条医疗保障措施。根据现行法规和政策,从门诊留观到住院治疗,无论是确诊患者还是疑似患者,新冠肺炎患者都实现了“零自付”。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8月17日,国家医保局公布《2020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和《2020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申报指南》,意味着医保目录调整开始正式启动,包括新冠肺炎呼吸系统治疗药品等7种类型的药品有机会纳入目录范围。8月28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5326号建议的答复》,答复中表示,国家医疗保障局正在积极推动《医疗保障法》立法工作。建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保障法》为统领,配套出台若干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形成独立完备的医疗保障法律体系,是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医疗保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医疗保障改革发展整体无法可依的必然选择。
  2、及时对在一线因履行工作职责感染新冠肺炎或因新冠肺炎死亡的医护及相关人员进行工伤认定并发放抚恤金
  新冠肺炎具有超强的传染性,致死率较高,且无特效药。并且其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大部分为3—7天,潜伏期同样具有传染性,这就给身处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媒体记者等“逆行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他们随时都面临着感染新冠病毒的职业风险。1月23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关于因履行工作职责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有关保障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和救治工作中,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因履行工作职责,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或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死亡的,应认定为工伤,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这是在抗击疫情期间,对从事疫情预防和救治的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的特殊政策,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医护及相关工作人员的人文关怀。总体上要遵循“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从宽认定,非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从严认定”的标准,能够有足够的证据,满足因工作原因在工作时间、工作场所内感染新冠肺炎或因新冠肺炎死亡的工作人员,即可灵活认定工伤。工伤保险为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逆行者”撑起了职业伤害“保护伞”,为他们的英雄壮举保驾护航。
  3、发挥社会保障促进就业作用,减少失业负效应
  新冠病毒具有高传染性、传染途径多样、传染路径复杂的特点,疫情导致企业延期复工复产,劳动者无法回到工作岗位,对劳资双方影响比较严重。由于疫情进行居家隔离而无法返回工作岗位或暂时失去工作机会的劳动者,面临收入骤减或失业的风险。疫情防控期间,就业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反经济周期的“稳定器”,对保障因疫情而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减少失业负效应、稳定社会秩序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暴露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在疫情防控、医疗卫生资源、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健全执业人员培养、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疫情更加凸显公共卫生、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人才在推进防疫抗疫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紧缺性和重要性。中央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关于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岗位、减免缓社会保险费、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扩大硕士研究生和专升本招生规模、就业补贴、就业援助等大量政策及措施,借由“扩”“稳”“保”“促”“兜”等举措,纾解疫情对失业、就业造成的冲击,发挥就业社会保障的积极效应。
  4、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守住最后一道安全网
  在疫情防控期间,无收入、低收入群体、低保群体、流浪乞讨人员,以及因“封城”、交通管控或隔离无法返回工作岗位或失去工作机会的劳动者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3月6日,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切实做好兜底保障工作,解决疫情防控期间部分群众面临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
  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各地民政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及时足额发放各类补助,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对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临时住宿、饮食、御寒衣物,并通过现金发放、实物救助的方式进行帮扶,同时为特困人员提供基本照料服务,符合条件的新冠肺炎患者、困难家庭则及时纳入了社会救助体系,将兜底的“安全网”编织得紧密且牢固。
  截至4月10日,全国共为6155.3万人次的困难群众发放了18.8亿元补贴,其中低保对象为5446万人次,特困对象639万人次,低收入家庭等其他困难群众70.3万人次。切实保障了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不仅满足了其生存需要,更是守住了疫情防控期间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5、社会组织积极响应,慈善事业助力联防联控
  慈善事业是道德事业,公信力是其生命力所在。此次疫情的募捐行动,社会组织发挥出了强大的协调社会资源的能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以弥补政府和市场力量的不足,短期内募集数百亿元款物, 弥补了防疫物资的不足。这是社会组织继以往重大突发性公共危机及重大灾害救助工作以来,又一次接收募捐较为集中、任务繁重、影响深远的行动,但也有部分社会组织运行过程中暴露出公信力不足,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公开、不透明,物资分配不均等问题,损害了社会公众捐赠的热情。这也是我国社会组织加强法治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提升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契机。现代慈善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捐款捐物,更在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慈善事业可以持续在专业社会服务与人文关怀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保障制度,很好地扮演了社会“安全网”、民生“定心丸”、风险“减震器”的角色。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公共卫生和公众健康风险,也带来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风险,而作为风险化解机制的社会保障系统,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有效应对了各种不确定的、不可预见的风险。社会保障,这种逆风险性的制度安排,发挥了抵御、化解、防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社会风险的特殊功能,免除疫情为民众带来的后顾之忧,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疫情防控中采取的社会保障措施,体现了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成就和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势,但也暴露出当前社会保障治理能力还存在着明显的短板,对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当积极将危机转化为提升治理能力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契机,在今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进程中进一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来源:《国家治理》)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1 | 帖子:2692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