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版块   文化振兴   村落社区“养大”的世界级非遗文化
返回列表
查看: 766|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村落社区“养大”的世界级非遗文化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57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576716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1-11 10: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郭海荣 宋佳烜 王彬 叶子申 唐光峰 何进辉

  河南温县陈家沟村:以太极叩开世界大门
  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太极拳爱好者眼中,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赵堡镇陈家沟,这个豫北普通乡村充满了魅力。自17世纪中叶在陈家沟村起源,太极拳经过40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已经享誉世界。作为黄河文化符号之一,太极拳将其对中国传统哲学朴素深刻的理解融入拳法,蕴含了中华民族对搏击之道的独特表达,成为中国武术亮眼独特的存在。
  陈家沟距郑州有一个多小时车程,驱车来到这里时,已是中午时分,恰逢2020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寒意逼人,空气清冽。走进村内,一条由青石板铺就的主路笔直宽阔,两侧绵延着仿传统建筑,房舍高低错落,在薄薄雪雾中带着几分朦胧。
  陈家沟人称“太极第一村”。漫步村里,随处可见太极文化的影子。碑楼牌匾、门头巷道、墙边檐角,处处有太极的印迹。路边商铺,摆放着各式太极服饰和练功器械,餐馆的名字含有太极,菜品名也透着太极的遐思。
  村落中不时看到一间间武校,高大的门楼精气十足。还有些低调的家庭武馆,通常只在门前挂一块匾额,深沉内敛。近年来新修的太极拳博物馆、太极拳文化园、太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建筑,将太极符号与时尚现代的建筑语言结合,与传统民居融为一体,别有特色。
  古村宁静。此行向导陈亚军,是陈氏家族第二十世后裔,也是太极拳大师陈小旺的入室弟子。他介绍,陈家沟历史可上溯至明初。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令山西洪洞县民众向怀庆府(今焦作一带)移民。陈氏先祖陈卜扶妻携子行走在移民队伍里,最后落脚在温县常阳村。常阳村位于焦作市温县城东5公里外的清风岭上。陈卜性情忠厚,身怀家传武功,与乡邻相处融洽,定居于此后,经多年勤恳劳作,家业兴隆,人丁兴旺。随着陈氏家族不断壮大,常阳村更名为陈家沟。此后数百年,虽历经战乱饥馑,村子还是静静庇护着乡民,并孕育出太极拳这一精妙拳法。
来到陈家沟,要拜谒的地方是太极拳祖祠,它也是陈氏家族宗祠。它既是陈氏族人寻根问祖、祭拜先祖的场所,也是太极拳习练者祭拜历代太极宗师之地。
  在陈家沟,上演过中国武术史上最有名的偷师故事——杨露禅偷师学拳。古村落至今保留着杨露禅学拳处。杨露禅是清末直隶省广平府(今河北邯郸)人,十岁时来到陈德瑚家帮工。陈家院子依地势而建,院墙建得高,能避开人们窥探,陈长兴就借用陈德瑚家的院子教拳授艺。小帮工杨露禅伏在角落处偷师学艺,夜晚再找无人处练拳。陈长兴发现后,认为他是可造之才,正式传授他太极拳法。
  有人说,陈家沟的历史,就是中国太极拳半部发展史。在陈家沟,太极拳的每一步发展都清晰可见。
  陈家沟陈氏家族一世祖陈卜精通陈家祖传的一百单八势通臂长拳,通臂长拳传至第九世陈王廷时发扬光大;陈王廷吸取明代军事家戚继光编写《拳经》32势中的29势,大胆创新,博采众家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创造了一套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术;陈家十四世陈长兴将陈氏太极拳提炼归纳,由博返约,创造性发展了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炮捶),今人称之为太极拳老架(大架)。
  陈家沟有民谣:“上至哼哼,下至能能,大人小孩,都会扑腾。”说的是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人人多少都会比画几招。村民们说:“喝了陈沟水,都会跷跷腿。”村头巷尾,到处可见习练者身影,连游客也忍不住模仿个三招两式。
  几乎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侠客梦,太极拳也在侠客梦中被不断描摹。陈家沟成为太极拳习练者心中的习武圣地。目前,陈家沟武校拳馆大小有30多家,人多时几乎所有学校都能满员,今年因疫情影响,情况特殊,学员少了很多,但拳师和学员们练拳劲头不减,老拳师拳拳带风,步步生威。
  随着太极拳的不断发展,陈家沟也呈现出新样貌。近年来,陈家沟先后入选国家首批特色小镇、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最美文化传承村等数十项荣誉。2007年,温县被中国武术协会认定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2020年,陈家沟入选“2020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中国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2020年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等。
  因为太极拳的影响,早在1981年,陈家沟就接待了首批日本访客,此后每年都有大量国内外太极拳习练者前来学访。陈家沟村民都见过大世面,面对各种肤色的外来学拳者,他们都神情淡定,言谈自如。
  “送王船”:人与海洋的约定
  日前,福建省厦门市钟宅畲族社区、何厝社区分别举行了“送王船”活动,王船浩浩荡荡绕境巡安,寄托了当地居民对海洋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钟宅“送王船”活动一般四年举行一次。在活动现场,10多支“送王船”绵延数百米,浩浩荡荡从灡海宫观音庙出发,沿钟宅绕境巡游,途经钟宅南苑、钟宅新家园、王公庙,最后驶向钟氏宗祠,场面十分壮观。巡境过程中,钟宅居民纷纷摆上供品,虔诚祈求风调雨顺、出入平安。
  笔者注意到,和往年有所不同,2020年钟宅社区“送王船”巡游队伍中有不少年轻人参与,许多人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在网上进行分享。主办方说,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年轻人参与传承,让有600多年历史的“送王船”民俗迸发出新活力。
  同期,何厝社区也举行了第十二届“送王船”活动。中午1点,开路先锋队、彩莲、撵轿、何厝宋江阵、何厝小操队、舞狮队、腰鼓队、西鼓队、大鼓凉伞队、舞龙队等10多支“送王船”队伍浩浩荡荡,从何厝顺济宫出发,沿社区绕境巡游,途经观日路、吕岭路,最后抵达何厝避风坞,场面蔚为壮观。晚上,吉时一到,通过“化吉”,王船在烈火中“涅槃”,正式出航,祈佑何厝风调雨顺。
  “送王船”最早于15世纪至17世纪在中国闽南地区形成,随着“下南洋”移民和海上贸易逐渐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在闽南,“送王船”活动大多每三四年在秋季东北季风起时举行;在马来西亚马六甲,多在农历闰年于旱季择吉日举行,仪式活动历时数日,或长达数月。厦门思明区厦港、何厝、塔埔,湖里区钟宅、五通浦口、枋湖村,海沧区钟山、石塘、芸美、新垵、温厝、海沧社区,同安区吕厝,翔安区后村等14个社区、村落等都保留着这一民间习俗。
  面对风云诡谲、变幻莫测的大海,靠海而生的滨海社区民众相信通过“做好事”便能够得到上天的护佑。“送王船”便是植根于滨海社区共同崇祀“代天巡狩王爷”的民间信俗。
信众认为,王爷受上天委派定期赴人间各地巡查,拯疾扶危、御灾捍患,而海上罹难者的亡魂(尊称为“好兄弟”)四处漂泊,无所归依。因而,人们定期举行迎王、送王仪式,迎请王爷巡狩社区四境,带走“好兄弟”。
  届时,人们在海边、滩地迎请王爷至宫庙或祠堂,用供品祭祀王爷;竖起灯篙召唤“好兄弟”,普度他们。送王时,人们请王爷登上事先精心制备的王船(木质或纸质的船模),民众以各种艺阵开道,簇拥着王爷巡查社区四境,一路召请“好兄弟”登上王船,随王爷一同出海远行,继续代天巡狩的使命,济黎民百姓,保四方平安。因此,该项目被当地社区民众称为“做好事”。
  如今,“送王船”已不再是一项简单的民俗活动。“‘送王船’早已超越空间意义上的社区,成为一个移动而又稳固的精神社区。此次申遗成功,大大提升了‘送王船’的文化能见度,加深了在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了文化自信,推动营造了积极主动展示文化的氛围。”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进发宫疍民文化保护中心理事陈文滨说,“更值得期待的是,申遗成功后,‘送王船’联结的社区范围会进一步扩大,随着我国与马来西亚社区更加多元、密切的交流,‘送王船’及其精神价值更为世界所认可。”
  厦门钟山社区代表陈福圆表示,在海难多发的时代,“送王船”通过集体行动缓解了灾难给社区民众造成的心理震荡,不仅可以重建社区联系,还能给居民提供精神慰藉。而今,“送王船”对于新时代社区建设、文化传承与发展更有新的意义,它提倡“做好事”的精神内核弘扬正气,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一定程度上起到规范和引导社区成员行为的作用。(来源:农民日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722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