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版块   产业振兴   张汉林:如何让乡村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
返回列表
查看: 1026|回复: 0
收起左侧

[产业策略] 张汉林:如何让乡村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53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538830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0-4-14 14: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张汉林(四川师范大学)

  ——以巴中市平昌县青凤镇枫香村为例
  一、 课题的研究背景
  乡村振兴是一项涉及文化、经济、政治、生态、社会等诸多领域的系统性工程,乡村建设也不是简单的各元素的拼凑,而是协调融合发展。在现代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中,乡村价值追求也处于大变迁中,乡村文化同时面临各种冲击,日益呈现出衰落之势。如果作为守望者和建设者的村民对乡村文化失去信心,乡村社会将丧失文化强有力的支撑,承载着人们美好愿望的乡村振兴将更加难以实施和实现。因此人在、心在、价值追求在,乡村传统文化就不会消失,作为中华文化根脉的乡村传统文化也不会轻易地被城市文化所替代。即使乡村社会如何变迁,乡村传统文化也会以新的姿态、更顽强的生命力和更丰富的多样性表现形式应对城市文化的冲击,适应新的环境。孔子云:“礼失求诸野”,乡村文化独特地位,也反映了其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记得住乡愁”这是很多人对乡村传统文化最强的愿望,说成是底线也毫不为过。因此需要深入乡村内部,总结提炼乡村的传统文化资源,发现与呵护村落内生性源动力,从而振兴乡村。
  平昌县青凤镇枫香村(曾被评为省级“四好村” )幅员2.86平方公里辖5个社,357户1118人。近年来,平昌县青凤镇枫香村采用四个全覆盖(产业覆盖到村;硬化路覆盖到社;危旧房改造覆盖到户;能力提升覆盖到人)+能人带动+机制创新的思路,整体推进乡村振兴。但这些“硬件”建设,只为乡村振兴打造了一副躯体,少了关键的灵魂——文化。枫香村是一个主打旅游扶贫的示范村,众多旅游景点虽然是文化,但总让人觉得少了点内涵即乡村特有的文化味道。对于任何乡村,文化都是抹不去的符号,是振兴的根。
  二、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21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乡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衰落趋势,村落空壳化、乡村人口老龄化、乡村收入相对较低,文明进程慢于时代的发展等现象日趋严重。有人认为乡村是落后的,必然被城市所替代。事实上,城市化并不是“城市消灭乡村”,而是让城市和乡村根据自身特点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由于乡村的衰弱,需要城市带来“春风”,让老树根上发新枝。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践,乡村文化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传统文化不完全等同于历史传承下来的日常生活方式与惯例,而是被人们有意识挑选出来的为自己服务的符号,乡村传统文化因子被重新连接,对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仅激活了文化发展生命力,乡村迎来了发展的新时代。
  枫香村是最近几年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过度时间短,获得的成效较好,因此可以很好的最为一个范例解读乡村传统文化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以小见大,审视枫香村的发展,总结更多的经验、路子助力乡村振兴。
  三、 课题研究对象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几年前的枫香村还是一穷二白的景象,没有丝毫城镇气息,走的是土路、住的是土坯房、看的是黑白电视、看的是山外山、田外田……如今的枫香村却是大变样,在文化建设方面,枫香村采取了“中西并用+古今并施”的方针。
(一) 枫香村之前的传统文化状况
  由于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该村传统文化呈现出消亡的趋势。
  1, 乡村传统物质文化的丢失
  一方面,是由于村民的思想观念在外来文化冲击下发生改变,以祠堂、戏台、寺庙等为代表的传统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逐渐走向衰败。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传统手工艺品竞争力不断下降,传统的手艺人面对生活压力,被迫选择放弃传统技艺,技艺传承出现了断层,自身创造力被大大削弱,甚至不能满足自给自足。而市场经济的商品多以物美价廉的形态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一些例如石磨、木风车、石碾等传统手工成品被工业电气产品取代。
  2, 村民文化与价值观的改变
  当下,在现代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中,村民的价值观也处于过渡中,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开放环境下,过度追逐现代元素,将会让乡村文化原有的价值理念显得苍白无力。
  若没有文化做支撑,即使物质再发达、再丰富,也只不过是华丽的躯壳,没有内涵,少了灵魂的它,经不起历史的风吹雨打。
(二) 枫香村为什么能依靠传统文化获得发展
  1. 对教育的重视
  村小的责任不仅是培养好新生代,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村民的作用。近几年,青凤镇加大对枫香村教育资金和资源的投入,改善了该村的教育条件,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提高了孩子们及村民的文化水平,增强了他们文化意识和主体意识。难度较大的思想观念的转变的公关,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胜利。“大人们做得不对,小孩子们要说!”这是许多家长不得不面对的“新型教育”。
  由于乡村传统文化建设主体的变化,所以,需要根据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针。针对留守青壮年妇女,村里利用农闲时间,通过集中开短会学习、村领导班子访谈、开展适合其参与的公共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使其在参与中提高文化水平,提升文化自信、自觉、创新意识。针对留守老人,由于其身体因素,只能做一些比较轻松简易的农事及家务,枫香村的老人较多,但是毕竟是在一起生活了很长岁月,因此老人间的情谊非常厚,他们经常互相拜访,坐在一起交谈,利用这些方面的关系,枫香村采用了直接的经济福利补贴、走访式交谈、发宣传单等方式,在拉近距离的同时,逐渐影响老人们的思想观念。
  2. 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就像是遗传基因,枫香村的文化“血脉”地传承,有一下几个方面的涉及。
  一是每个家庭世世代代传下来的的家训、家风、家教传承。这三个方面直接影响家庭甚至家族形象,因此村民历来注重对自家形象的塑造。
  二是注重对“乡贤”的培养,乡贤是否有能力或被承认直接关系到整个村的凝聚力。由于乡村的治理和城市不一样,乡村治理为面对更多复杂事情要求更加的精细,涉及到了家家户户、每位村民的问题。因此需要由乡贤来做好衔接,让国家政策、重大村事决议能让每位村民知道及理解。以前的枫香村,乡贤一般由两种人担任,一是村委会,该村的村官是由村民直接选举或推举本村优秀村民产生,因此村委领导班子不负众望,努力为村民干实事,另一种是德高望重的老人,他们进过岁月的锻炼,说是德才兼备也不为过,因此他们具有很大的话语权,最重要的是,老一辈的乡贤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守护。现在的乡贤评选要求放宽了,除了必要的德才兼备外,还需要对本村发展有较大贡献。
  3. 对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
  文化资源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不仅是对乡村文化资源种类、数量以及存在状态的了解与重塑,更是对乡村文化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的再认识。梳理文化资源,制定系统性的规划和保护措施显得至关重要和迫切。枫香村为此进行了“清单式”建设,大到兴建土木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录与保护,小到族谱的编撰,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该村从身边、从生活开始。
  4. 对市场的运用
  在乡村传统文化的重塑过程中,枫香村鼓励在乡村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业的经营等环节引入市场机制,让市场成为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通过承包、合作、股份制等机制,将资本、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技术、人才等引入村中,推动乡村公共文化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市场的引入,为乡村建设带来活力的同时,枫香村借助外力也实现了转型升级。值得一提到的是,“互联网+”的引进,将村内特色产业打开,将乡村文化从保守、封闭的环境下解放出来,枫香村的特色专属文化、特色产业积极面向市场、融入市场,用市场的力量整合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汇集文化力量,从而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需要。
  5. 对乡土文化的坚守和复兴
  农耕文化绝对不是“土得掉渣”的文化,它反而蕴含着深奥的人生智慧。古代陶渊明“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的诗句,近代曾国藩家族“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的楹联,都是在追求一种物质上的自食其力与精神上的充实完满,田园与都市、守耕与漫思相得益彰。在习近平看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无论何时乡土文化都不能丢,丢了就等于丢了记忆,失掉了根基,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枫香村至今仍然守护着那棵被大风拦腰折断的有几百年树龄的枫香树桩、无论如何都放不下那些农耕工具、忘不掉那些为人处世规矩的原因吧。
  四、课题研究的特色及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方针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乡村文化建设要求,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而乡村传统文化又是乡村文化的母根,根深才能叶茂,它不仅是村民的精神之源,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如农业生产遗迹、古宅民居、木雕、石刻、剪纸、生产生活工具等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民俗、礼仪、曲艺、家规家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要求我们在呵护的同时还需传承与发展,我们在创造这些文明的同时,它们也在反哺我们。
  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明白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先祖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勤劳汗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奇迹,现在的我们在惊叹的同时应该珍惜,汲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遗产和磅礴力量,接下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重任。
  “我们既要发现乡村价值,又要分析乡村文化的载体,揭示乡村价值体系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使更多的人明白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懂得如何在乡村发展中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朱启臻说,“让村民享受田园风光的同时,也能充分体验到乡村文化可以带给他们实实在在的好处。”
  五、课题反思与总结
(一) 乡村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无论是把其他地方成功模式还是城市治理成功经验亦或是个人、团体设计的模式都不能照搬到乡村建设上,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第二,在保持文化品质特性的同时,在不触碰该村的底线情况下,应该允许对一些乡村的村落传统文化有创新性的继承。
  第三, 按照自然生态、人文生态和产业业态,三态并重的整体发展模式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开发与建设。
  第四,现代乡村建设不应该“城市消灭乡村”,而应让城市和乡村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和谐相处。
(二) 本次课题研究不足
  1. 本次课题研究基于作者自身对该枫香村的认识,缺乏相关准确资料,及专业人士论证。
  2. 缺乏数据支撑。
  3. 内容可能存在不全面或详略上的偏差。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355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