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国粮智庫 首页2 经管之道 查看内容

粮食改革应解决好公益与效益关系新课题

2019-1-20 15:46| 发布者: gecccn| 查看: 324| 评论: 0|原作者: 宋廷明

摘要: 从一定意义上说,粮食改革开放在国家改革开放中起了引领作用。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古语说:“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道出了粮食在保障民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治国安邦的物 ...

从一定意义上说,粮食改革开放在国家改革开放中起了引领作用。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重中之重。古语说:“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道出了粮食在保障民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治国安邦的物质基础。粮安天下稳,是被历代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一、深化粮改求温饱

1978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扭转乾坤的重要会议。为调动农村社队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会议专门作出决议,将全国粮食统购价格从1979年夏粮上市起提高20%,在生产队完成国家征购任务以后,国家超购部分在提价的基础上,再加价50%,统算综合提高粮食收购价格42%;并决定将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成本降低10%15%,把降低成本的好处给农民。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后来,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撤社复乡等改革的普遍推广,中国粮食总产量由19783亿吨达到19844亿吨,1996年达到5亿吨,2013年达到6亿吨,连续上了三个增产亿吨的大台阶。目前,中国粮食总产维持在6.2亿吨左右,仍为世界上最大粮食生产国。

粮食连续增产,给降低粮食增购任务、减轻农民负担创造了物质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连续调减了对农民的粮食征购任务,从最高的年征购2100亿斤陆续减到1800亿斤、1500亿斤、1100亿斤,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衷心拥护。与此同时,国家逐步放开了粮食市场,开始时以县为单位在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后,粮食可以上市交易,突破了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把粮食作为一类重要战略物资、绝对禁止上市的规定。2006年,国务院决定取消农业税,并对种粮农民实行国家综合直补,受到了亿万农民的热烈拥护。同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还决定国家每年进口300亿斤粮食(小麦)以保证城镇居民口粮供应,最高曾达到年进口440亿斤小麦。年300亿斤的小麦进口量,相当于当时全国各大中城市居民的年口粮供应量,减少了对农民的征购任务,农民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此外,在实行财政包干改革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财政资金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兴修了一批骨干水库、水利灌溉工程,普遍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启了黑龙江和黄淮海等商品粮基地建设,为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奠定了基础。

国家还特别重视研发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促进粮食增产。特别是通过大力推广湖南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李振声在河南培育的杂交小麦、山东李振海培育的杂交玉米,实现了粮食产量和效益双丰收。在此带动下,各地农业科研院所和涉农大专院校从本地气候、水土条件出发,相继培育出了许多适应当地种植习惯的地方粮食良种,在粮食增产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实际上,中国粮食连年丰收是四靠: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财政),四靠进口。正是这“四靠”,保障了中国人由饥馑向温饱的革命性转变,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成就。

二、开放市场增活力

是通过市场配置粮食资源,还是用行政手段配置粮食资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根本区别。改革开放以来,粮食行业始终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一是1984年国务院决定取消粮食统购,实行国家合同定购。逐步缩小了粮食计划供应范围,取消了粮食凭票证供应制度,让城乡消费者自主进入市场选购粮油制品,以满足自己个性化的需求。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改革举措是在全国范围内取消粮油票证。在此之前,粮食行政主管部门曾作过多次研究,担心会出现抢购,曾打算以1斤粮票1角钱的价格把居民手中积存的粮票赎回。但一细算,需要国家财政为此支出50多亿元,而且过去国家曾明文规定,粮油凭证是无价证券,禁止买卖,赎回的办法有悖初衷。为此,转而默认让各省(区、市)自主决策。19935月,各地相继自行取消了粮油凭证,全国粮食市场波澜不惊,居民心态稳定,使市场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二是实行粮食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着力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改革,使粮食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初步得到转换,国有粮食企业的富余人员得到精减。通过整合和纵向、横向联合,使得股份化、市场化、规模化的粮食企业集团开始形成,中粮集团等一批大型骨干粮油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行列,五得利集团产能跃居世界小麦粉加工企业首位,日加工小麦能力达4万吨,进一步打破了行政区域的制约,为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组织粮食流通、加工、储运创造了条件。

三是为了保护和支持粮食这个古老的弱势产业,国家在财政、信贷和税收等方面实行了特殊优惠政策。例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全力保障粮油购销的资金需求。同时,降低粮油流通和加工企业的增值税率,对居民生活必需的粮食、油料经营和加工产品降低进口税率,如大豆的进口税率仅为3%,以充分满足国内对大豆油脂和饲料豆粕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

四是通过简政放权,使得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更加精干、高效,促进了粮食行业健康发展。

五是在改革中建立和强化了各级粮食储备体系。中国除中央储备粮外,在绝大多数省(区、市)、市、县建立了相应的粮食储备,为具体落实粮食省长责任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最具中国特色的粮食储备体系,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特殊贡献,受到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一致好评。

六是建立和健全了多层次、全覆盖、专业化的粮食市场体系,在规范粮食贸易、促进粮食流通、引导粮食产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0年,当时的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相关单位的支持下,先改先试,率先在郑州建立了国内首个粮食期货市场,后来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粮食流通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上海、大连两个粮食期货市场,使现货和期货市场共同在粮食贸易中发挥作用。在现货交易方面逐步建立完善了12个国家级粮食批发市场,各省(区、市)、市、县也相继建立了主要服务本地的粮食批发市场。至于各地粮食集贸市场和走村串户为种粮农民服务的粮食经纪人,则遍布城乡各地,成了广受居民欢迎的市场主体之一。近年来,随着科技快速进步,粮油制品同城和异地网购、配送和直接送货上门等新业态迅速发展,为居民提供了十分便捷的服务,展现了新的发展潜力。

七是适时开放国内粮油市场,积极兴办外资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首先对外开放了饲料和油脂加工行业,陆续兴办了一批中外合资、外资独资和中外合作粮油企业,吸引了嘉吉等四大国际粮商和正大饲料等进入中国粮油市场,给中国粮油行业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使中外粮油企业在同一市场平台上展开竞争,增强了中国粮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了粮油行业服务民生的整体水平。

三、基础建设现代化

在改革开放推动下,粮食流通基础设施改革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新局面,加快了整个行业现代化的步伐。此前,我国粮食流通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北方是靠人工搬倒的苏式房仓,南方则利用一些老庙宇和旧祠堂装粮,粮食抛撒浪费惊人,导致粮食流通成本居高不下。为了解决当时出现的农民卖粮难、国库存粮难、铁路运粮难的“三难”问题,粮食行业在国家的重视下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三库”建设中首先建设了一批粮油库。三库是指粮油库、棉花果品库和猪牛羊肉冷库,都是当时粮食、商业、供销系统最急需的仓储设施。

二是18个机械化粮库建设。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粮食部门汇报争取,利用总理基金在全国粮食主产区建设了18个机械化粮库,为现代化粮库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

三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中国粮食流通项目。该项目经过认真准备和艰辛谈判,于19934月与世界银行达成协议,共建设粮食港口、中转和收纳库380多个,总投资82亿元人民币(其中中方配套资金占一半),规划建设了东北、长江、西南粮食流通走廊和相关示范库点,其中有6个内河粮食港口、两个海运粮食专用港口,64个粮食中转库、2400辆新式散粮运输火车皮,总仓容达480多万吨,是新中国成立后粮食系统首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不仅对当时全国粮食物流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今后的现代化粮库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是三批国债资金建设的国家粮食储备库。1998年以来,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家利用国债资金分三批建设了国家粮食储备库,总投资343亿元,建设了1100多个粮库项目,新增仓容1000多亿斤,建设铁路专用线139条。同时,在东北地区建成了一大批烘干、地坪、罩棚等设施。

五是简易粮仓和临储设施建设。为了满足粮食存放之急需,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还建立了一些简易粮库和临储设施存粮,如站台仓、席茓囤、罩棚仓和用苫布堆粮设施等,有效缓解了粮食流通的“三难”问题。

四、经验教训须汲取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必须靠我们自己大胆探索创新。粮食是涉及到全国13亿多人口吃饭的大事,必须慎之又慎,及时总结,认真汲取经验教训。我国粮食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存在深刻的教训,可供今后引为鉴戒。

一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粮食改革开放一路走来,最终确定了市场化改革和对国际市场开放的目标,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在粮源供应紧张时,我们最大的顾虑是市场供应脱销和国际产粮大国趁机卡脖子,强化了行政干预;在粮源相对过剩时,少数同志高枕无忧,沉醉于粮食三年吃不完的盲目乐观预测,导致市场粮价下跌。如何科学把握政府调控市场的度,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时下粮食价格购销倒挂和国内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倒挂,出现了不法分子在我南部边境地区走私大米等反常现象,需要引起警惕和努力克服。

二是必须全方位开放粮油市场,才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粮油资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过去我们有两种担心:国家外汇储备不足影响粮食油料进口;世界主要产粮国在我缺粮急需进口时卡住不向我出口。实践证明,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这两种担心均可化解。目前,我国外汇储备高达3万多亿美元,粮食进口外汇支付已不成问题;各粮食主产国产能充足,若个别产粮大国试图卡我国脖子,则大豆可转而主要从巴西、阿根廷进口,小麦可主要从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进口,玉米可主要从乌克兰、俄罗斯等国进口,大米则可主要从东南亚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进口,我们与这些国家进行正常的粮油贸易谁也无法阻挡。世界经济形势变了,我们的观念也必须更新和改变。

三是粮食行业是商品性和公益性相结合的特殊行业。粮油企业比普通企业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保本微利、平稳发展是其突出特点,在我国尤其如此。因此,粮油企业如何处理好公平和效率、公益与效益、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等看似矛盾、实则一致的关系,是全行业面临的新课题。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何找到一条普遍可行的路子,仍需要继续努力不懈探索。例如,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贸易加工企业美国的嘉吉公司、最大的粮食加工储运机械制造企业瑞士布勒公司,是有着百年历史的两个家族企业,它们既未向社会发行股票上市融资,也没有见异思迁转做其他行业,而是一心一意做好、做精粮贸和粮机本行。笔者曾与这两家公司的负责人讨论过为何不发行股票上市,他们的回答几乎相同,令我十分惊异。他们说,粮食、粮机本身是个保本微利行业,不可能大起大落,如果上市融资,因利润规模有限,缺乏市场卖点和股市庄家炒点,很可能沦为市场垃圾股而被淘汰出局,被人恶意收购,使自身失去对企业的控制而变得一文不值,使家族历经奋斗积累的成果付诸东流。粮食、粮机产业的特点是不可能爆发式地增长,因为世界各国政府都致力于稳定粮价;但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破产,因为粮食是世界上每个居民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主食。在灾年粮价上涨可能盈利丰厚,在丰年则会出现粮价下跌甚至企业亏损。但若十年平均,总会得到与同类行业相近的平均利润。

因此,这两个家族粮食、粮机企业,100多年来主要依靠自身积累稳步发展,终于雄居世界粮食行业首位。有研究指出,粮食企业很适于家族经营,虽不适合进入股市,但却最适合进入期货市场。因为期货不涉及企业股权交易,只进行企业经营的粮油品种的价格预测,可以有效发挥其发现价格、规避风险和引导产销的功能。外资粮油企业总结的这些特征,较好地体现了其企业的价值追求和社会责任,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四是粮食政策出台必须充分考虑到政策的相关配套性和连续性。例如,为解决国有粮食企业人浮于事、富余人员过多的问题,从1998年开始,决定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到201810月份,全国粮食系统共分流职工近300万人,没有出现大的群体事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先后分流的粮食职工待遇差别大,粮食职工既作出了巨大奉献,又出现了新的分配不公。后来国家采取措施为下岗人员建立了社会保险,使这一问题得到了缓解,使下岗人员解除了就医、养老等后顾之忧。

五是粮油企业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必须自觉遵纪守法。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粮油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自觉遵守世贸组织(WTO)规则和国内政策法规,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绝不能试图钻法律规则的空子,打所谓“擦边球”,更不能知法犯法,把法律当儿戏。许多企业正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触犯了法律,给自身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这些深刻教训,值得认真汲取。

六是依靠科技进步开创企业生产经营新局面。过去粮油企业科技水平整体偏低,产品的科技贡献率也低于其他行业。粮油企业创新,重点在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着力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和产品科技贡献率,把粮油食品的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起来,开创企业发展新方向。当前,传统主食(馒头、米饭、饺子、挂面、包子、杂粮制品等)产业方兴未艾,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值得全行业高度关注。

logo七是不断更新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的更新是改革的先导,而解放思想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粮食行业政企不分、以政代企的现象比其他行业更加突出,企业和管理人员观念滞后,不善于运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办法来管理企业。又如,过去粮食行业习惯于管控国有企业,对私营粮商、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管理不到位。实际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依法登记注册的企业,不论是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中外合资、外商独资和民营、私营企业,都依法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都必须照章纳税,服从国家法规管理。更新了观念,我们就会如实地把非国有企业看成是合法的竞争对手和合作伙伴。实现从单纯管控国有企业到认真管理全行业粮食企业的根本转变。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0条评论 324人参与 网友评论 文明发言,请先登录注册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