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之务。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经过不懈努力,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解决了占世界近20%人口的吃饭问题,这在中国有史以来前所未有,也是对世界的重大贡献。粮食人从国家安危和讲政治的高度,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守住管好天下粮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积极探索粮食安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坚守“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底线,强调要“把饭碗牢牢端在我们自己手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这为新时代粮食行业从更高的政治站位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粮食安全取得的成就,其中粮库设施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保障,不断发展完善,为满足国家粮食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储存安全需要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对粮库设施建设的投入和建成的仓容规模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在实践中积累总结了许多好经验,为今后向更高水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同时,作为从1993年开始参与国家粮库世行项目和国债项目几个阶段建设的粮食人,借此机会通过梳理国家粮库设施建设的历程,分享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笔者感到格外的骄傲和自豪,这也将有益于今后更好地做好工作。 一、粮库设施建设阶段的回顾 新中国粮库建设大概分为4个阶段:一是1949年到1990年,二是1991年到1997年,三是1998年到2004年,四是2013年以后。 第一阶段是照搬学习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粮库设施十分薄弱,绝大部分粮库设备简陋、陈旧、多年失修,难以使用。1949年到1990年,我国的粮库主要是照搬学习苏联,主要建设“苏式仓”,形态是砖混墙体、木质房架、小瓦房顶,堆粮高度只有2米多,占地面积大,仓容小,机械化作业水平很低。当时因科学储粮的理念还不强,仓房建设基本没有考虑密闭和隔热等问题。但在当时全国仓容总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这种固定仓房为解决储粮问题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粮食主产区,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粮食丰收后在“席茓囤”存放,还有相当一批粮食是露天存放,粮食仓储工作十分辛苦,储存安全没有保障。 第二阶段是积极探索阶段,即从1991年到1997年。1991年至1995年为“八五”时期,国家注重加强了粮库建设工作。 一是积极学习西方的粮库建设和管理理念,中央和地方开始加大投资力度,原国家计委每年安排约6亿元,包括引导和补助各地方新建固定粮库设施粮库,以及简易粮库建设的贴息贷款。 二是利用“总理基金”先后建设18个机械化粮库作为引领示范,除平房仓外,还学习美国、法国等建设了一批立筒仓、楼房仓、钢板仓,配套了一批斗提机、输送机,以及包装粮自动滑道卸粮装置等。尽管许多粮库的设计很理想化,但实际使用效果不够好。 三是确定建设15个国家直属粮食储备库,合计仓容为11.5亿公斤,由当时的国家粮食储备局直接管理。由于仓容严重不足,国家粮食储备只有少部分能存到“直属库”里,绝大多数由地方粮库代储,采取“挂牌库”方式解决,挑选地方条件好的粮库,给予资金补助改造完善,再挂上“国家粮食储备库”牌子。 四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粮库项目。为解决“农民卖粮难、粮库收储难、铁路运输难”的问题,1991年国务院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我国粮食物流项目,利用世界银行的4.9亿美元和国内82亿的人民币在全国重要铁路干线建设100—150亿公斤仓容的粮库及相关配套设备设施。经过世界银行粮食建设项目专家的调研,以及与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原农业部、原商业部等相关管理部门及专家的谈判和选点论证,1993年我国政府与世界银行达成协议,在东北、长江中下游、西南地区和北京共15个省(区)市建设4个粮食流通走廊,即东北、长江、西南和京津走廊,实现粮食“四散化”作业,即散装、散运、散卸、散存,实现年粮食物流量1800万吨。最终建成了281个项目,其中包括港口库8个、铁路中转库64个、收纳库202个、服务机构6个、散粮船队1个。这在当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粮库流通建设,也是世界银行在全球18个贷款项目中最大的项目。 配套的设施设备有散粮火车皮2083辆、散粮船4艘、玉米烘干设备138套、铁路专用牵引车60台、粮食装卸机164台。最后建成总仓容440万吨。项目建成后初步形成了粮食收储物流体系。 在这批建设项目中,最大的是大连北良港项目,建成了5个2~8万吨散粮装卸泊位、140万吨散粮筒仓、2条铁路专用线、2083粮K18型散粮专用火车皮。港口年吞吐能力达到1500万吨,是迄今亚洲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居世界前列的粮食专用码头。 第三阶段是壮大发展阶段。自1998年开始持续了约6年时间,国家利用国债资金投资337亿元,分3批共建设1100个粮库项目,新增加国家储备粮库仓容1020亿斤。国家在短时间内投资建设如此大规模、高水准的粮库,史无前例,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 在建设国家粮库项目的同时,结合科学储粮的管理理念,还购置了大批先进设备,主要包括输送及清理设备13000套、粮库管理用计算机6213台、粮情检测设备1109套、环流熏蒸设备1118套、谷物冷却机645台、监控系统146套等。还在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投资17.3亿元进行了专项设施建设,共建成铁路罩棚123万平方米、地坪799万平方米和烘干设施231套。之后又用结余的2.5亿元建设了“填平补齐”项目,主要是建设330条粮库内铁路专用线道床硬化和650套粮库安防监控系统等。这批粮库建设完成后,又制定相关管理办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库点组织了粮食压仓试验,最终分批对逐个项目进行了竣工验收。 这次国家储备粮库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投资数额最多、建设规模最大、建设内容最配套、采用先进科技最广泛的一次大规模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增加了我国粮食仓容总量,提高了粮食储备能力,而且使我国粮食仓储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进一步完善了全国储备粮库的布局,形成了合理的储备体系和网络雏形,奠定了良好的仓储流通设施基础,实现了我国粮食储备、运输和管理的跨越式发展,增强了粮食收储供应和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力地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 为保证国家储备粮库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粮食局共同组建了粮库建设领导小组,直接负责建库工作的组织管理。 通过这次大规模的粮库建设,在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适合我国的粮库建设、管理、运营等方面的保贵经验,为后来的粮库建设起到了借鉴作用。 与此同时,结合新的现代化粮库设施,科学储粮技术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特别是以智能粮情检测、低剂量环流熏蒸、智能通风和高效谷物冷却的粮食储备“四合一”新技术的研发集成,在全国7个生态储粮区的中央和地方粮库大规模推广应用,新技术应用有效降低了储粮损耗,改善了粮食品质,减少了75%以上的化学储粮药剂用量,大大提高了粮食储藏安全水平。 第四阶段是优质提升阶段。 2013年启动了“粮安工程”,并写入了2014年中央1号文件。“粮安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建设粮油仓储设施、打通粮食物流通道、完善应急供应体系、保障粮油质量安全、强化粮情监测预警、促进粮食节约减损”。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家粮食局、财政部于2015年联合发布了《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建设规划(2015-2020年)》,这是国家粮食主管部门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行动规划,也是我国第一个粮储供应安保工程建设专项规划。中央财政四年累计投资300多亿元,带动地方和企业配套投资近1000亿元,新建仓容近1600亿斤,维修改造“危仓老库”仓容2460亿斤。实施农户科学储粮项目,配置1000万套储粮装具,每年减少粮食损失25亿斤以上。全面推广应用绿色生态智能储粮技术,加强粮油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和“放心粮油”管理体系,大力推进粮食管理信息化建设。同时,努力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积极推进八大跨省粮食物流通道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建设,加快“北粮南运”主通道建设,加快了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华东沿海、华南沿海、京津、西南和西北等粮食物流通道及重要节点建设,形成了一批多功能粮食物流园区,现代粮食仓储物流体系初步建立。大力推进集装箱散粮运输试点建设,使物流节点布局不断完善优化。2017年,粮食物流总量已达到37000万吨,其中跨省粮食物流量17000 万吨。散储、散运、散装、散卸“四散”化粮食作业比例逐步提高,物流效率明显提升,东北地区实现了散粮火车和沿海港口有效衔接,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已基本实现公路、铁路、水路联运。同时构建了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了散粮运输全程无缝连接,大大提高了粮食物流效率。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组建后,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要求,为加快粮食产业强国建设,提出加快实施“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销”的“五优联动”,对建设优质粮库适应优质粮食的储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更加重视从整体上整合资源、分类施策、合理配置,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适应新时代对粮食工作的新要求。注重加强宏观指导,大力支持各地方充分发挥各自积极性和差异化的优势特点实施“优粮优储”,在粮库设施建设和使用方面积极推广绿色储粮技术,大力提倡低损耗、低污染、低成本,保证高质量、高营养、高效益,努力提高绿色储粮技术的应用比例,努力实现粮食保质保鲜,“常储常新”。同时,结合加强智能粮库建设,推动“优粮优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实施“优粮优储”,推动粮库仓储设施的建设和优化,是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粮食有效供给的必然选择,是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粮食质量安全需求特别是“优质粮食”新期待的基本要求,是满足我国消费者对健康营养安全粮食和食品的需要,对在国际粮食市场复杂形势下增强我国粮食流通抗风险的水平和能力,进一步夯实国家粮食仓储设施的基础和优化仓储设施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粮库设施建设为确保粮食安全作出的贡献 1.粮库设施的建设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入库存储问题,确保了我国粮食安全 我国粮库设施建设落后、欠账多、仓容不足,每年粮食丰收后存储困难在历史上是长期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这个问题仍没有解决。自1998年党中央决策用国债建设3批国家粮食储备库后,我国粮库在数量、仓容和存储管理水平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许多环节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仓容增加后,逐步满足了粮食连年丰收后的存放需求,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基础作用。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粮食连年丰收稳产,且能够安全储存粮食以保障供给,这在世界上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意义重大。 1983年以后,我国粮库建设总仓容增长迅速,粮库整合、仓容集中,单体建设规摸10万吨以上的粮库已达近百家,而仓储企业数量却在优化中减少,由建国初期的约10万家减少到目前的不到2万家。仓储企业的储藏能力、管理水平及运营效率所达到的新高度与昔日不可同日而语。 粮库设施建设按照国家规划布局,紧密结合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性特点和消费需求特点,不断提高科学水平,建设布局更加合理,适应能力不断增强。这些更加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 2.粮库设施建设水准提高,保证了粮食储存的品质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粮库设施建设发展缓慢,建设标准低、仓容少、“欠账”多,在粮食主产区地区仓容短缺严重,尤其是东北地区,每年粮食丰收后由于仓容严重不足,很多粮食只能露天或在简易罩棚等储粮设施中储存,粮食主销区同样如此。粮食全部放到固定仓房是粮食人的梦想,粮仓能做到“四无”是最高水准。当时仓房设施不给力,在刮风下雨时别人往房间里躲雨,粮食保管员则是往外跑看护好粮食,粮食人靠
“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敬业精神和不畏艰辛的干劲保护着国家的粮食。因粮库仓储设施水平低、质量差、仓容不足,保证粮食数量都很难,更难做到科学储粮,保管好粮食的质量。 上世纪90年代初,引进学习了西方的粮库建设经验后,我国粮库建设的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世行项目的建设给我国粮库建设发展带来了新观念、新技术、新机制,给行业带来了新变化,影响深远。并形成了一些新理念、新做法。4个走廊:东北、长江、京津、西南;4类粮库:收纳、中转、储备、港口;4散作业:散装、散运、散卸、散储;4种仓型:浅圆仓、立筒仓、平房仓、罩棚仓;4类运输:散粮火车、散粮汽车、散粮船、散粮机械。这为后来全国粮库建设探索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如世行粮库项目建设的钢板浅圆仓,好处是占地小、储粮多、建设周期短、使用机械化程度大、粮食周转效率高,缺点是传导热量快、不隔热,储存粮食若超一个夏天,就会出现“挂壁”、结块、局部发热,极易坏粮。在国债建设粮库项目中总结了浅圆仓的缺点,做了技术设计提档升级,将钢板浅圆仓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提高建筑高度,进一步增加仓容,不但能够继续发挥其占地小、储粮多、使用机械化程度大、周转效率高等优点,还大大提高了现代化粮仓的仓储能力,也保障了储存粮食的品质。普遍采用的高大平房仓也是如此。 正是这样一大批高质量的粮库设施保障粮食品质,“陈化粮”的概念才永远退出了中国历史,才有条件、有能力对粮食品质的提升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从而为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和“中国好粮油”行动,为消费者吃得健康、营养、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3.粮库设施建设进程与科学储粮、确保粮食安全理念发展相辅相成,具有中国粮食储藏特色 随着我国粮库仓储设施建设水平的提升,粮库的管理理念也在发生变化,两者互相促进、相继提高。科学储粮对粮库设施设备建设和配备不断提出新要求,高质量、高水准的新设备新设施促使仓储管理更加精细化和规范化。 在改革开放后的20年实践中,我国粮库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当初,几个国家级粮食工程建设设计院设计的200多套粮库仓房图纸仍发挥着引领和主导性作用,规范了粮库设计,节约了社会成本,提高了建设质量,确保了储粮安全。 与此同时,我国的科学和生态储粮技术也形成了科学体系。根据各地的温度、湿度等不同气候条件我国划分出7个储粮生态区:高寒干燥储粮区、低温干燥储粮区、低温高湿储粮区、中温干燥储粮区、中温高湿储粮区、中温低湿储粮区和高温高湿储粮区。这为我国现代化粮库的科学储粮奠定了重要基础。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差异大,粮食储存储备品种复杂、时间长、数量多,所以对粮食仓储管理的要求高。近20年来,粮食仓储科学管理水平飞跃发展,我国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的科学粮食仓储管理模式,确保了粮食安全。可以说,我国的粮食仓储管理难度最大,管理水平也最高。 我国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各有特点,所以在粮食仓储管理上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国家储备、地方储备、企业储存、农户储粮4种储藏形态的特点和特殊要求;13个粮食主产区的特点和需求;7个储粮区不同储粮技术的特点和要求;稻谷、小麦、玉米3大主要粮食品种的储存期限和储藏特性要求;产区和销区最低储备的警戒红线;原粮和成品粮储藏的特点和要求;粮食和油脂储藏的不同特点和要求;粮食仓储管理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和生产安全3大目标的确保和实施,等等。 仓储科技管理方面的有些技术理念又进行了提升和整合,最大的成果是将粮情检测、环流熏蒸、机械通风和谷物冷却形成了“四合一”科学储粮新技术,并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项新技术系统解决了我国粮食储备特有的“仓容大、粮堆高、储期长”和发热变质、结露、霉变、虫害等问题,对确保储粮安全发挥了重大保障作用。 通过大力提倡和推广绿色储粮技术,为保证粮食“常储常新”“健康营养”“优粮优储”,许多地方积极探索建设使用低温库,积极建设智能粮库。粮食仓储管理实现了由重数量到重质量、由传统粗放到精细规范两个转变。 三、我国粮库设施建设发展趋势的展望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努力,我国粮库仓储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仓储管理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重要基础。今后我国粮库设施的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现更高标准和更高要求。 1.提高站位,拓展视野,树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粮库建设新理念 粮食安全、石油安全和金融安全在当今世界并称“三大经济安全”。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问题更加特殊,粮食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确保国泰民安的战略需要。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提出了要准确把握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大局的六个关系,即
“多”与“少”、“质”与“量”、生产与流通、当前与长远、国内与国际、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我们要适应新形势,树立新理念,紧密结合新时代对粮食优质发展的更高需要,建设好国家粮库仓储设施。 2.合理优化,渐进实施,努力建设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绿色粮库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建设,我国粮库设施在规模总量上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粮库的“量”基本解决,丰收的粮食能够及时入库储存。今后国家要在粮库“质”的方面加强示范引导,大力鼓励建设绿色粮库。这不仅是绿色储粮的需要,也是国家生态绿色发展的需要。 今后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发展理念,按照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把绿色建筑的理念引入到粮库建设中,运用绿色建筑的新理论、新工艺、新方法建设粮库,充分利用绿色建筑的发展优势,营造绿色环保的粮食仓储环境,以满足粮食仓储节能、节地、节材、卫生的要求。特别是将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建筑理念、建筑技术、建筑材料、运营管理模式、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监管措施等,引入到绿色粮库建设中,保障储藏的粮食无污染、品质好、营养高、益健康。这在实施粮食优质工程、“优粮优储”,特别是在“中国好粮油”行动中,都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绿色粮库建设要充分利用特定的地形、地貌、场地等特殊环境,建设具有特色的仓型。根据粮库所在地的气候条件,选择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实现绿色存粮。在绿色粮库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的监管,严格按照绿色粮库指标体系的要求建设绿色粮库。 同时,对于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鼓励建设常年自然低温、低湿和密闭缺氧效应的仓房设施;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实现粮食储存的低温、恒湿、通风等要求;通过使用自然方法和非化学的生物制剂等方法抑制虫霉生长和杀虫,达到粮食绿色、环保、安全储存。 为加大对绿色粮库的推动和支持,应制定绿色粮库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出台促进绿色粮库建设和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各粮食仓储企业建设绿色粮库,推动绿色粮库的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对绿色粮库建设的指导和科学管理,渐进实施,精准发力。一是倡导绿色粮库理念,实现绿色、环保、生态的粮库设施建设与绿色、卫生、安全的储藏管理的有机结合;二是建立绿色粮库建设科学体系,规范绿色粮库建设的基本原则、目标、要求、质量标准、评价指标、认定程序和监督管理办法;三是加强绿色粮库的宣传引导,推动绿色粮库的建设,实现“质”的提升和“优粮优储”,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要。 3.组合配套,精细管理,大力提升粮库设施的科学建设水平 未来我国粮库设施建设的发展应注重在顶层设计上加强指导和引领,在手段上进一步提升加强,在支持力度上区分重点和一般。 首先,必须要从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考虑新时代我国的粮食战略性需求,全面准确把握好粮食的“六大关系”,紧密围绕我国总体粮食安全战略等需求,做好顶层设计,优化结构,认真做好国家粮库设施建设的战略性规划布局。 其次,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提升粮库仓储设施建设水平,强化适应新时代对仓储管理的要求。将信息化智能粮库的建设理念扎扎实实落到实处,使传统的粮库设施插上智慧的“翅膀”,实现跨越式发展。不但要对20年前设计使用的粮库设施通用图纸进行更新梳理,同时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水平,改善品质,精细管理,实现绿色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