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崛起不可能自然而然发生,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秉承高质量发展要求,既满足人民群众的吃好需求,又构筑好更高层次的安全保障。 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对做好今明两年“三农”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要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是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不断完善,为我们做好粮食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和根本遵循。我们要充分认清当前粮食工作的形势和走势,准确把握“四个期”,既保持工作定力,又提升工作的精准度。 供求平衡最佳期:不轻言粮食过关 当前我国正处在粮食市场供求平衡的最佳期,但切不可轻言粮食过关,必须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越是形势好,越要保持清醒冷静,越要深刻看到,缺衣少食的时代离我们并不遥远,拥有近14亿人的人口大国不可能靠别人养活。更何况,世界粮食短缺的危机、我国粮食刚性需求持续增长的趋势、环境资源的刚性约束,以及粮食品种结构和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现状并没有改变。要提高站位,牢记总书记“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保持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谆谆教导,以国家总体安全观为统领,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把抓好粮食收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主业,把保供稳价、维护市场流通的正常秩序作为主责,把发展产业、推动粮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抓实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切实提高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 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期:构筑更高层次安全保障 当前我国正处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但产业的崛起不可能自然而然发生,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秉承高质量发展要求,既满足人民群众的吃好需求,又构筑好更高层次的安全保障。粮食产业作为受计划供应影响最深、受市场经济挑战最大的产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深刻调整。能否告别作坊式的粗放加工,能否改变“千人一面”“万人一米”的传统格局,能否坚守安全放心底线,能否实现由生产产品向生产品牌的转变,能否提振国人对国内食品的信心,正考验我们的能力、智慧和担当。要主动对接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新形势,坚持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坚持以消费者为中心,坚持绿色有机生态,紧紧围绕农业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的转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攻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在产业新动能的培植、新空间的重塑和新业态的打造上狠下功夫、下狠功夫。 收储制度改革调整期:准确把握改革重点和节奏 当前我国正处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调整期,改革不可逆转,但改革是一场革命,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既积极又稳妥,准确把握好改革的重点、度和节奏。粮食作为特殊商品,如何有效应对东南亚自然禀赋好、劳动力便宜和欧洲北美国家科技先进、规模效益明显两大挑战,如何破解土地分散经营带来的比较效益低下问题,如何运用好收储制度改革的正向激励机制,既不造成大的市场震荡,又引导粮食从过去量的积累回归到质的提升上来,都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拿捏好的问题。要始终不忘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问题要从战略上看,看深一点、远一点”的嘱托和关于改革的“六个不能”的要求,遵循总书记粮食收储要改革,“但弯不能拐得太大”以及“粮食多储点、少储点是技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的指示,既积极主动、又稳妥慎重地推进改革。 粮政管理新模式探索期:直面矛盾加快磨合 全国粮食行政管理模式,经过本轮从中央到地方机构改革已经定下型来,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普遍由过去的单纯抓粮食工作,拓展为既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又要承担战略应急储备安全责任,使命更加光荣、业务更加宽泛、责任更加重大。这次改革赋予了省级及以下机构更多自主权,可以根据不同层级职责特点和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规定限额内因地制宜设置机构和配置职能。 改革后,省、市级管理模式有的单设、有的并入发改委或其他部门,管理模式多元;县市区一级的行政管理部门因数额有限,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很难单设,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工作模式和管理方式带来挑战,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也会增多。这就要求我们要以解难还需破胆的政治勇气和斗争精神直面矛盾,加快新机构、新工作模式的磨合,探索在现有机构下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粮食行政管理新途径,确保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更加出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