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财经观察   陈洪斌:中印边境冲突背后的地缘政治逻辑
返回列表
查看: 1599|回复: 0
收起左侧

陈洪斌:中印边境冲突背后的地缘政治逻辑

[复制链接]

7189

主题

7194

帖子

27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74347

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0-7-6 16: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陈洪斌(国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今年5月开始,印度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地区频繁挑衅,导致双方在班公湖和加勒万河谷等地爆发了较大规模的肢体冲突,国内媒体对冲突原因的解读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印度政府最终没能遏制新冠病毒在国内的蔓延,引发民众不满;二是印度近年来经济持续下滑,莫迪经济学破产,引发民众质疑,因此政府需要缓解国内政治压力。但是如果我们深入挖掘中印两国冲突的地缘政治逻辑,会看到更深层次的原因。此次冲突前,印度前防长阿伦·贾伊特利曾表示:“我们必须展示自身的重要性,因为我们确定中国不想与印度开战,所以应选择适当时机警告中国。这将向美国、日本和整个西方世界释放明确信号,印度是唯一可以牵制中国成为超级大国的国家。作为交换,美国和西方国家将在各个领域支持印度。”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印度一贯奉行的大国平衡外交越来越难以为继,需要引入新的砝码改变区域力量对比,美国成为其重要目标。新冠疫情爆发后,中美关系持续恶化,在此敏感时期,印度在中印边境挑起事端,客观上的作用等同于给美国献上了一张投名状。综合考虑地缘政治和国际贸易等因素,我们可以总体勾勒出印度政府的主要战略目标。
  1、缓解与中国的战略失衡
  近年来中印之间在经济、军事和政治领域上的差距显著扩大。首先,印度在经济方面落后于中国。2016年印度GDP年度增长率为8.3%,同期中国增长率为6.8%,印度领先中国1.5个百分点。但是到了2019年情况发生反转,印度增长率为4.9%,与中国同期增长率6.1%相比,印度落后了1.2个百分点,如图1所示:
图1中印GDP增速对比(%)
11.png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印两国同为制造业出口大国,但印度2019年出口总额仅为3233亿美元,而中国为24990亿美元,接近印度的8倍,并且两国差距在不断扩大。2012年印度出口总额为0.45万亿美元,同期中国出口总额为2.05万亿美元,差额为1.6万亿美元,到了2019年双边差距扩大至2.18万亿美元,如图2所示:
图2中印出口额对比(万亿美元)
12.png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其次,军事方面中国大幅度领先于印度,军费开支在2019年几乎达到了印方的3倍有余。在主战装备方面,中国陆海空三军的装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明显优于印度,如表1所示:
13.png
  并且,中国现役主战装备多数已实现国产化,而印度军队接近80%的主战装备依赖于进口,号称“万国造”。装备的制式不同严重影响战时的指挥、通讯和后勤补给等方面的协同能力。
  最后,在地缘政治方面,印度建国以来依托南亚次大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发展其政治影响力。这里三面环海,北部、东部、西部都有高山或高原作为地理屏障,海洋和高山隔离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在此区域内,印度一国就占据了的70%陆地面积和80%的人口,优越的地理条件让印度的大国心态膨胀,行事风格霸道,且带有侵略性。印度建国后,武装驱逐葡萄牙殖民军,进军麦克马洪线并试图北侵,吞并锡金,分解巴基斯坦,控制不丹,经济封锁尼泊尔,干涉斯里兰卡及马尔代夫,成为地道的南亚小霸王。为加强对南亚国家的控制,对于域外大国在南亚次大陆与印度洋的“动向”,印度极为关注和敏感,持有警惕、防范及“厌恶”心理,视为是对地区安全的威胁。印度前总理英·甘地曾明确表示:“印度不能容忍地区外大国干涉南亚国家的内部事务。如果南亚国家需要外国提供援助来解决国内危机的话,它应该首先在本地区内寻求帮助”。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南亚各国更愿意接受中国提出的多边主义主张,奉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更多的向中国靠拢,这使印度感受到更强烈的地缘威胁,如图3所示。因此,在双边领域,印方与中方存在着严重的战略失衡,引发了其外交与地区安全战略的转变。
图3中国与南亚各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变化(百万美元)
14.png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希望美国认可印度的“大国地位”
  印度独立后,其领导人一直确信印度会成为全球性大国之一,认为多种族、多文化的印度国家更适应现代世界。进入21世纪,印度经济快速增长,国家实力显著增强,拥有了核武器,南亚“超级大国”地位逐步稳固,与世界其他地区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这一系列的成绩鼓舞了印度的政治精英们进一步谋划印度在国际事务的普遍存在与权力,助推其早日成为世界大国。印度前总理曼莫汉·辛格曾表示,要“使21世纪成为印度世纪”;而莫迪执政后则到处宣讲,“21世纪一定是印度的世纪!”客观来看,印度人口数量超过13亿,国土面积世界第七,经济体量及军事力量均处世界前五,称得上是区域性大国,而在国际事务中印度当下所处环境与其期望值仍存在较大差距。印度作为非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没有实际的全球政治影响力和话语权,G7峰会上也只能作为特邀嘉宾列席。在核武器问题上,目前合法拥核的国家仅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印度实际拥核并十分渴望美国承认其核大国地位,从而提升其国际地位。中美贸易战以来,印度利用中美矛盾期,通过屡次挑起事端向美国表态,证明自身在美国处理中美事务时的重要性,换取美国对印度国际地位的认可和支持。印度的一系列举措已然开始奏效,在5月初加勒万河谷地区中印发生冲突的消息传出后,美国立即向印度抛出橄榄枝就9月的G7峰会向印度发出邀请,尽管其它G7国家反对美国单方面修改G7框架。
  3、拉拢美国孤立巴基斯坦
  印度在经济以及军事力量方面远远领先于巴基斯坦,但是由于中国的存在,印度不能仅考虑印巴双方实力对比。中国与巴基斯坦素来友好,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之后,双方关系不断升温。习近平主席与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在2015年一致同意将中巴关系提升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就使得印度不得不在战略上同时面对中巴两国,也迫使印度加快了寻求第三方支援的脚步。但是环顾印度周边各国,都无法给予印度所需求的帮助,因此印度只能将目光转移到其它有能力的域外大国身上,其中俄罗斯和美国显然是最重要的选择。而中俄关系在2019年习近平主席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决定将中俄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之后步入了新的高度,这也迫使印度放弃了联合俄罗斯与中国竞争的念头。与此同时,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深陷战争泥潭的美国开始在阿富汗无心恋战,巴基斯坦的美国中东反恐战略支点地位随即逐渐丧失,巴美关系渐行渐远。2018年美国以巴基斯坦在南亚地区执行反恐作战“缺乏决定性行动”为借口,取消了对巴的3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因此,在俄罗斯与中国合作升温的条件下,乘着巴美关系疏远的时机,拉拢美国以对抗中巴便成了印度的必要选择。
  4、借力解决中印领土争议
  中印之间一直存在着边境领土的争议,两国边境实际控制线虽然在1993年首次获得了法律承认,但其具体位置尚未达成共识。该线目前长达1700公里,分为东、中、西三段。其中,东段长650公里,争议领土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与非法的“麦克马红线”有所重叠但不完全等同。1987年印度在该争议地区正式宣布成立阿鲁纳恰尔邦。中段长度450公里,争议领土2100平方公里,目前也全部处于印度控制之下。西段长度600公里,争议领土3.3万平方公里,其中巴里加斯部分由印度控制,其余控制在中国手中。与西段接壤的克什米尔地区面积达到19万平方公里,一直以来都是中印巴三国冲突的核心点。印巴之间在该地区于1947年、1965年和1971年爆发三次印巴战争,直至今日,印巴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仍在不断交火。中印间也在1962年爆发了中印边境战争,以中方胜利告终。但是近期,印度在2019年8月5日废除了宪法第370条,取消了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高度自治权,迈出了将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纳入实际控制的第一步。可见印度一直在觊觎克什米尔地区以及中印争议领土,但因两国国力的差距悬殊,促使印度向美国靠拢。
  5、稳定波斯湾原油供给
  近年来印度作为制造业大国在全球石油进口国中稳居第三,日进口量不低于400万桶,如表2所示。虽然印度与俄罗斯关系密切,但在能源问题上,俄罗斯对印度来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印度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海湾国家,一条渠道是阿拉伯半岛上以沙特为首的逊尼派穆斯林国家,另一条渠道是波斯湾以北,以伊朗为首的什叶派穆斯林势力,如表3所示:
15.png
16.png
  为了能源安全,印度两条渠道都需要用,一条也不能放弃。主要是因为沙特跟美国是准盟友关系,而作为不结盟国家的印度与美国关系阴晴难定。同时沙特跟同为逊尼派穆斯林国家的巴基斯坦关系也很密切,多年来一直源源不断的援助巴基斯坦,而印巴矛盾始终没有缓解的迹象。所以印度不能把能源进口的赌注全部押在阿拉伯半岛上,必须同时购买中东北部什叶派的石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伊朗,而伊朗又受到美国的经济制裁,想从伊朗进口石油就要拿到美国的豁免权。最后,基于美国和沙特的准盟友关系、美国和伊朗的敌对制裁关系,再加上美国海军中央司令部设在巴林,牢牢控制着波斯湾和阿拉伯海的海上能源运输线路,无论印度跟哪一方购买石油,都需要得到美国默许。
  6、与中国制造业的竞争
  “龙象之争”逐渐成为当今全球政治舞台上的一大热点,核心焦点是“印度制造”能否取代“中国制造”。由于中印两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差异明显,如图4与图5所示:
图4:中国产业结构
17.png
数据来源:Wind
图5:印度产业机构
18.png
数据来源:Wind
  中国利用劳动力人口基数大、素质高、价格低廉的优势,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发展工业,成为全球性制造业大国。2020年一季度工业对GDP累计同比贡献率达40.06%,从1952年以来工业年均增长率达11.5%。而印度则利用其人才优势、擅长信息技术的优势,早期集中力量发展服务业,这一导向使其高速发展,并避开不利于第二产业发展的劣势因素,如基础设施不健全、外商直接投资缺乏、政府效率低下等。同时也以牺牲现代化工业基础作为代价,三十多年来工业平均增长率只有5.8%,相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54.8%。但印度政府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印度商工部在2011年11月发布《国家制造业政策》,2014年9月莫迪提出“印度制造计划”,并于2020年5月12日宣布将抓住新冠危机给印度带来的转变机会,豪掷20万亿卢比进行一揽子的经济刺激计划,提升本国制造业国际地位。
  7、印度与中国争抢非洲市场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成功实施,中非经贸往来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印度与非洲的互动也日益增多。从印度角度来看,许多非洲国家和印度一样,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属于英联邦国家,英语是官方语言,与印度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现在又是印度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产地,同时又是产成品销售市场。目前中国在非洲对外贸易总额中占比38.5%、印度为14.1%、韩国为7.2%。这更加深了印度对中国的地缘疑虑,“一带一路”更是让印度处于一种战略焦灼的状态。对此,印方拒绝派代表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更不希望中国的“一带一路”延伸到印度洋。另一方面,印度缺油少气,能源严重依赖进口,目前约20%的石油进口来自非洲,非洲已经成为印度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战略的重要支点。因此,印度政府不断加大对非洲外交的投入力度,在2015年第三届印非论坛峰会上,莫迪向与会的非洲领导承诺:“为了加强印非合作伙伴关系,印度将在未来五年向非洲提供100亿美元优惠贷款以及6亿美元无偿援助。”2017年5月非洲开发银行年会首次在印度召开,印度高调宣扬与日本联手推出的“亚非增长走廊”计划,提出将聚焦于联手打造泛非电子网络、工业走廊、通信网络和电力网络等联通设施,设想在亚非地区构建一个“自由和开放的印太经济区”,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亚非经济集团”。印度采取的一系列举措目的在于对冲中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抢占非洲经济机遇,维护能源安全,谋求非洲对印度重大国际问题立场的支持。在这些涉及印太战略的问题上,印度也意识到要想和中国对抗,必须得到美国的支持。
  8、承接从中国转出的产业链
  印度长期以来致力于与其它制造业大国争夺全球产业链,其中最主要的战略目标就是转移中国的产业集群。2014年印度通过提高整机进口关税的方式,带动国内手机制造业发展。2015年年初,印度又将关税手段施以手机零配件领域,旨在将中国手机零配件产业也移植到印度,从而实现智能手机从“印度组装”到“印度制造”的进化。中美贸易战爆发后,两国关系逐渐恶化,这也使得美国企业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在华设厂的公司已经意识到需要降低其运营风险,转移供应链和制造商。苹果从中国转移五分之一产能到印度;三星寻求在印度建智能手机OLED屏幕工厂;创维印度工厂代工三星与OnePlus电视等。近日印度工商会的分析报告显示,自中美贸易战爆发以来,印度政府已经开始将重心放在美国市场上,并不断加大了机械、电气设备、汽车、运输部件、化学品、塑料和橡胶等产品的产量,抓住机遇,扩大对美出口规模。印度工业联合会(CII)还表示:“服装、纺织品、鞋类、玩具和游戏以及手机制造业等正在成为印度具有竞争力的行业,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同时还应鼓励美国企业对印度商业环境的信心,从而鼓励来自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此外,印度政府一直通过Sagarmala、Bharatmala、地铁轨道和铁路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修建道路,改善港口基础设施与腹地的连通性,弥补自身与中国在物流运输方面的差距。还试图加强航海运输,并通过内陆水道促进运输,在物流成本上建立与中国相匹配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印度政府希望通过中美矛盾的契机,不断增强国内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承接更多从中国转出的产业链做准备。
  9、替代中国与美国的贸易份额
  近年来,中国作为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每年与美国的贸易顺差高达3000-4000亿美金。2018年中美贸易战打响后,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中美双边贸易大幅缩水,2019年末中国对美商品出口金额较2018年度下滑16.2%,美国也开始寻觅新的贸易伙伴,如图6所示:
图6中美贸易战后中国对美出口额变化(亿美元)
19.png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印度货物出口结构与中国高度重合,在机电产品、运输设备、纺织品等领域两国互为竞争对手。同时这些产品又同属美国进口货物的主要类别,因此印度有一定能力替代中国对美出口贸易份额,如表4与表5所示。莫迪政府上台后提出“印度制造”计划,明确表示要从全球引资,并大力发展制造业,鼓励出口创汇。
20.png
  同时,印度政府为替代中美经贸份额,在中低端制造业领域也做足了准备。以家具领域为例,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家具进口国,2018年进口的家具中55%来自中国。而自2019年5月起,美国对中国多个产品加征高额关税,家具商品位列其中。2019年,中国对美家具出口较2018年的136亿美元下降28%。与此同时,印度政府正不遗余力推动印度家具产业的发展,拟动用百亿美元在印度港口城市建立3-4个家具出口产业集群中心。除了在国际贸易中开展正常竞争,印度还通过制造中印摩擦向美国示好,且已获得美国的回应。2018年美印贸易逆差为213亿美元,当时美国一度将此归因于印度的“普惠制”地位,因此于2019年6月终止了印度这一待遇。而时隔一年,在印度6月15日与中国发生边境冲突后,美国却迅速向印度释放贸易“松绑”信号,6月18日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称收到了来自印度的平衡提案,正在考虑恢复印度被剥夺的“普惠制”地位。
  10、利用美国的全球贸易体系
  美国主导创立了二战后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体制,并在此后几十年里牢牢掌控国际贸易规则的创设权和修订权,是目前全球贸易体系的缔造者和国际经贸活动的仲裁人。因此,各国在开展国际贸易、扩大本国商品和服务出口的过程中都需要尽量争取美国的支持,各国与美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处境。以沙特及伊朗为例,两国原油储量同处千亿水平,但经济水平却相差甚远。二战以来,沙特作为美国的盟友在国际石油贸易上获得了美国的绿灯放行,原油产量多年以来均维持在9000千桶/日以上,其中70%销往世界各地,大规模的原油出口贸易带动了沙特经济发展,如图7所示:
图7:原油产量对比(千桶/日)
21.png
数据来源:Wind
  而反观伊朗,不但没法搭上美国全球贸易体系的顺风车,更是屡次受到美国的制裁,原油艰难出口。2018年5月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并重启对伊制裁后,伊朗原油产量及出口量开始迅速下跌。随着同年11月美国放松对伊朗制裁,伊朗原油贸易量有所回暖,而这一态势在2019年4月美国宣布终止伊朗石油制裁豁免后再次逆转,如图8所示:
图8:2017年至今伊朗原油产量及出口(千桶/日)
22.png
数据来源:Wind
  综上,各国国际发展贸易情况和其与美双边关系直接挂钩。印度作为农业、矿产品、制造业出口大国和能源进口大国,当然希望通过进一步强化和美国的关系以谋求更多经贸机会,凭借美国全球贸易体系的支持带动出口,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对中印关系背后的地缘政治逻辑的分析,我们可以基本上总结归纳出印度政府在对华关系上的政策取向及其动因。国内有学者认为我国应尽可能避免印度向美国靠拢,形成美印联盟。但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从印太地区的地缘格局发展趋势来看,印度为了维系在地区安全和经贸领域原有的战略均衡,倒向美国几乎不可避免。此外,近几年印美防务合作早已突破了不结盟框架,美国不断放松对印度的武器出口限制。2016年8月印美双方就签署了《后勤交换协议备忘录》,并以此为基础,原则上同意两国可以互用军事基地。2018年9月印美举行了首次防长与外长2+2对话,双方签署了《通讯兼容与安全协议》和《地理空间情报基本交流合作协议》,该协议的签署意味着美印双方可以共享敏感技术。从美国与其盟友广泛签订的四个军事协议来看,美印之间仅缺少《共同防御协议》了。而在后勤补给、通讯保障、情报共享和指挥协同方面的协议签署后,共同防御体系已经实际形成,再加之美印在过去的5年中举行了15次以上的联合军演,其目的已经不言自明。所以,在美印关系上,已经没有必要考虑原有的不结盟格局。在我方的对策方面,我们认为防范印度对中国边境的不断挑衅只是第一步,应考虑到对方的军事冲突只是手段,政治协同、经济排挤才是目的。我们应更多考虑不断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保持和扩大我方的领先优势。印度最终会认清,中印差距扩大是历史性的趋势,是由双方的长期战略和要素禀赋决定的,短期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无法长期改变世界格局变化的方向和趋势。最后,如王毅外长所言:“中印两国都是10亿级以上人口的新兴力量,加快实现自身发展、振兴国家是我们各自肩负的历史使命。为此,双方相互尊重、相互支持才是正道,符合两国的长远利益。”

国粮智谷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万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