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国粮智庫

  版块   经管之道   古代官员的救灾速成指南
返回列表
查看: 374|回复: 0
收起左侧

古代官员的救灾速成指南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56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569811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0-8-3 08: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古代中国政府长期以来将救灾、赈济视为国家的头等大事。而历朝历代早就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救灾管理方案。
  1、灾情迅速勘明,及时上报
  说起来对于灾情的报备,清朝确实要算的上历朝历代中首屈一指的存在,相比之前的王朝,清朝明令规定,地方一旦有灾,必须及时上报。而宋明两朝则并不要求灾情要立即上报,出现“秋诉夏旱”“冬诉秋旱”也是常见之事。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救灾机制,但较之完善颇多,灾情出现后,清朝要求当地督抚立即上报户部的同时,立即成立一个救灾小组,亲赴实地考察灾情。
  更要求对受灾人群亲自上门核实,并且特别区分受灾较轻与家庭极度窘迫的受灾户,以便日后赈济时候能正确对待。
  胆敢在这种事情上隐瞒不报、虚报,一经查实轻则丢官,重则杀头。
  古代王朝还给灾害划分出相应的等级,以清朝为例:灾害分为10个等级,一级最轻、十级最高。
  2、多管齐下的赈灾方案
  一是赈灾物资。赈济是灾荒之后由政府发放钱粮对灾民救济的制度,是灾害发生后的救援措施,其形式多样,以食物赈济,如谷赈、粥赈为主,但也会根据灾情采取银赈、工赈、布帛赈、赈贷等其他形式。
  二是蠲免赋税的。蠲免是古代用于灾害时期赋税减免的一种形式,它往往会根据具体灾情采取不同的减免标准,主要有全面免除、部分免除以及延迟征收等形式。明清时期,政府关于蠲免赋税的标准更加规范。清代顺治十年,将全部额赋分作十分,按田亩受灾分数之程度酌减。
  三是移民就食。概括的说,这种政策包含转灾民于粮食丰裕之地和转粮食于灾区两种。前者是指政府有组织的安排灾区受灾之民集体转移到粮食充足的地区。隋唐时期,就食之地最多的是洛阳,594年至595年,关中地区连续大旱,饥荒严重,隋文帝无奈率百姓就食洛阳。
  四是平抑粮价。为促进商品流通,政府通常会鼓励商贩运粮到灾区发售,以增加灾区粮源,平抑地区粮价,防止出现暴涨的情况,影响社会稳定。但有的地方官员从本地区安定的情况出发,往往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担心粮食外流会影响本地粮食市场,从而对粮食的流通设置种种限制,甚至在边境设障,严格禁止粮食的外流,这被称为“遏籴”“闭籴”。中央政府对此严加禁止,唐德宗对此下令,“诸州府不得辄有闭籴”。
  五是发动民间力量。民间社会的救灾制度,在古代社会主要四种形式:以宗族为代表的血缘性组织的互助活动、以“社仓”为代表的区域性组织的互助、官僚缙绅与富民的个人捐赠以及宗教的慈善救助制度。
  3、未雨绸缪的防灾手段
  第一,气象监测。灾害往往具有特发性,常态化的观测制度对于提前预知其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古人凭借其智慧建立了科学的监测制度,及时对各地雨雪发生情况、粮价波动情况以及主要水利区的水文情况予以及时上报。
  唐代的刘晏在地方设置知院官,并设官巡检,定期预报气候状况及各地收成。清代的灾害监测制度更是完备,不仅形成了完整的晴雨录和雨雪分寸制度,更是建立了世界独一无二的、长达近百年的粮价奏报制度。粮价奏报制度始于清代康熙年间,是对地方气候变化及农田耕作等进行严密监测,并详细奏报的制度,它要求地方督抚按月上报各府州厅县主要粮食品种的粮食价格,作为国家调控物价的重要手段。
  第二,仓储制度。汉代有常平仓,唐代有义仓,两宋有惠民仓、广惠仓、社仓、和籴仓、预备仓等,元代有在京诸仓、河西务诸仓、上都诸仓、宣德府仓、御河诸仓等,明代专为赈济灾荒而设的、影响较大的是预备仓。清代形成了以官仓为主、民仓为辅、常平仓为骨干的全国粮食储备及供应体系。
  第三,兴修水利。春秋战国时期,兴修了芍陂、漳水渠、都江堰、郑国渠等一批著名水利工程。西汉时,通过汲黯、贾让、王景等人的努力,黄河决口获得控制,黄河下游河道出现了800年的相对安流局面。唐朝还制定了专门的水法——《水部式》。元代至正年间的工部尚书贾鲁以及明朝著名水利专家潘季驯以“束水攻沙”法治理黄河,借淮河之清以刷黄河之浊,使黄河河道安流200余年。同时,清代长期将河务、漕运列为重要政事。中国古代经济区的形成与水利工程的兴修形成了密切的关系。
  第四,推广农业技术。古代政府把植树造林、禁止乱伐森林、发展抗旱涝高产粮食作物,作为重要的防灾备荒措施。传播至今的农书中包含着众多防灾的技术与知识,《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农桑辑要》等著名农书,都提出了诸如抗旱、保墒、防御低温、病虫害、盐碱化等防灾及治蝗对策。古代社会还积极引进与传播抗灾性强的农作物,较著名的有宋代一度推广的耐旱的占城稻。(来源:人民论坛网)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757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