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版块   产业振兴   陈文胜等:以市场需求与质量要求为导向优化农业结构
返回列表
查看: 453|回复: 0
收起左侧

[产业策略] 陈文胜等:以市场需求与质量要求为导向优化农业结构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53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535735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0-11-24 08: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陈文胜(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中共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三农工作专家组组长)王文强 陆福兴

  农产品供求关系由过去的总量不足转变为当前的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核心问题是农产品供给质量难以满足消费需求,导致农业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相脱节。湖南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一直将以粮食为代表的大宗农产品生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产业结构单一、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中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区域结构趋同的问题较为突出,整体市场竞争力不强。强调农业由生产为主导,转变为消费为主导,立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深入推进农业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是建设精细农业基地的必然要求。
  1.坚持优势与特色导向优化农业区域结构
  农业区域结构受区域的自然资源条件、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建设精细农业基地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立足于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以优势和特色为导向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力布局,避免区域农业同质化恶性竞争,适应个性化消费时代市场需求。结合不同经济区域的不同特点,未来一段时期应着力构建 “一圈二区一带”农业功能区划战略格局。
  (1)构建长株潭城郊都市高端农业圈。
  该圈包括长株潭3市的城区和长沙县、宁乡县、醴陵市、株洲县、湘乡市、韶山市、湘潭县等19个市县。根据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区域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区域经济、人才、科技、信息、市场优势,重点破解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两大约束,依托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以发展中高端农产品和提高土地产出率为方向,重点发展优质水稻、时鲜蔬菜、名优水果、花卉苗木等农产品,积极聚集工商资本、职业农民、先进农业机械装备、智能设施、高新农业技术等高端要素,拓展农业多功能,培育农业新业态,大力发展两型农业、高科技农业、休闲体验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产品现代物流业,建设高端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2)构建洞庭湖平湖规模高产农业区。
  该区包括岳常益3市除平江、石门、安化以外的其它21个县市区。根据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好和农业产出水平高的优势,重点破解常规农业生产不增收难题,利用好扶持农业发展政策,以提高粮食为主的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出水平为方向,重点发展优质水稻、油菜、蔬菜、畜禽、淡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加强农田综合整治和大型农机设备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广生态高产种养技术,大力发展规模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平湖规模观光休闲农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物流业,建设高产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3)构建湘中南丘岗外向高效农业区。
  该区包括衡阳市全市,娄底市的娄星、涟源、双峰,邵阳市的双清、大祥、北塔、邵东、新邵、邵阳,郴州市的北湖、苏仙、资兴、桂阳、永兴,永州市的零陵、冷水滩、祁阳、东安,共30个县市区。根据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战略定位,抢抓珠三角农业转移机遇,充分发挥区域近邻粤港澳的区位优势,重点破解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难题,以提高农业效益与竞争力为方向,重点发展水稻、油菜、旱杂粮、蔬菜、烟叶、水果、油茶、中药材、畜禽、名优鱼等外向型优势农产品生产,积极对接粤港澳农产品市场需求,优化调整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加强农业灌溉水利设施建设,推广适地农业机械,健全农产品产后处理和贮运流通体系,推进产销对接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外向农业、特色农业、基地农业、节水农业,建设高效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4)构建环湘(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幕阜)山地绿色高值农业带。
  该带包括全省除上述一圈二区以外的其它52个县市区。根据武陵山、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区域农业资源丰富和农业生态环境良好优势,重点破解农业市场化程度不高难题,以发展特色绿色高附加值农产品商品生产为方向,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烟叶、高山蔬菜、特色水果、名优茶叶、中药材、生猪、草食畜禽、特色水产等资源特色型农产品生产,借助扶贫政策和扶贫力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民培训和科技推广,合理利用和开发山地农业特色资源,加快培育和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绿色有机农业、旅游休闲农业,建设高值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
  (5)推进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
  根据分区农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制定区域差别化农业发展政策,引导各地加大对优势区域特色主导产业的投资力度,促进劳动力、资本、创新、制度等供给侧基本要素向重点区域、主导产业倾斜集聚,形成区域错位支持协调发展格局。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思路,在优势产区选择若干个重点地区,面向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采取一个特色产业制定一个战略,明确主要目标市场,选择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定一套扶持政策,实施项目带动等措施,大力推行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提高优势产区的生产和管理水平,推进特色主导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
  2.立足农业资源环境优化农业品种结构
  农业品种结构决定着农产品的品质和特色,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的市场竞争力。而农业生产是利用生物的生命活动进行的生产,不同地域的土壤、降水、光照、积温等生态环境不同,决定了不同地域生产的农产品品种、品质不同。农业发展不仅仅是要遵循经济规律,而且更要遵循生命规律、自然规律。因此,立足湖南的农业资源环境,着力调整农业品种结构,减少低端产品生产,大力开发地方名优特产品,把品种做精、做优,是建设精细农业基地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
  (1)着力优化粮油种植品种结构。
  结合湖南省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和各地的资源环境禀赋,在保持水稻与油菜种植优势的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减少非优势、低品质品种的种植,引导粮油品种结构由低品质向优质高效型转变。粮食重点是大力发展优质稻品种,扩大全省优质稻生产优势区范围,作为全省的主要粮食生产功能区,在双季稻区推广早稻超级稻、晚稻优质稻的种植模式与品种结构,在种植双季稻温光不足、种植一季稻温光有余的区域,大力发展优质再生稻品种,在生态良好的区域积极推广有机稻、特色稻等高档优质稻品种种植,打造优质口粮核心区。油菜重点是发展本土培育的高产、易炸荚的“双低”油菜品种,扩大高含油品种的种植规模,建设优质杂交油菜基地,针对“稻-油”“稻-棉”耕作区着力推广高产优质中熟性品种生产,在“稻-稻-油”耕作区着力推广早熟高油油菜品种生产。粮食、农业、科技、种子等部门应共同协作,结合各地自然条件,加快淘汰市场滞销的粮油品种,集中确定适销的优良品种作为调整粮油种植结构的主要推广品种,改变粮食、油菜品种种植多、乱、散现象。
  (2)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优质园艺作物。
  以园艺作物“三品”提升行动为依托,大力优化茶、果、蔬等优势园艺作物品种结构,突出地域特色,丰富上市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一是优化茶叶品种结构。在武陵山脉、南岭山脉、罗霄山脉以及长岳山丘区U型优质绿茶带大力发展名优绿茶,加快无性系良种化进程;在雪峰山脉优质黑茶带重点发展叶大节间短、产量高、品质优、茶多酚含量高的品种,如云台山大叶、槠叶齐、碧香早、湘波绿等;在环洞庭湖优质黄茶带重点发展无性系黄茶,建设无性系黄茶良繁基地;在湘南优质红茶带重点发展江华苦茶、汝城白毛茶等优良大叶种茶树品种。加大老茶园改造力度,集成推广标准化技术模式,提高质量和效益。二是优化水果品种结构。柑橘重点发展早熟柑橘、脐橙、冰糖橙,减少中迟熟柑橘品种;加强葡萄、梨、桃、猕猴桃等特色时鲜水果高产优质品种选育与推广,积极发展光叶杨梅、红心猕猴桃、炎陵黄桃、大果枇杷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时鲜水果,适度改善特色果品上市期结构。加强品种老化退化园、衰老退化园改造,推进标准园创建,支持建设一批特色时鲜水果良种母本园和良种苗圃。三是优化蔬菜品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发挥地方特色和优势,按冬春蔬菜、夏秋与高山蔬菜、菜心类蔬菜、特色蔬菜四大类,重点发展辣椒、白萝卜、大白菜、包菜(红菜苔)、莴笋、榨菜、黄花菜、大蒜、香芋、香姜、莲藕、冬瓜、南瓜、茄子、西红柿等地方特色蔬菜品种,食用菌重点推进杏鲍菇生产,适度发展秀珍菇、双胞蘑菇以及灰树花、茯苓等品种。加强反季节蔬菜、稀特菜、野生菜品种的开发与推广,促进蔬菜品种多样化。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生产技术,利用各地小气候的优势积极建设高标准、适度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提高蔬菜种植效益。
  (3)全面调整养殖业品种结构。
  引导各地在巩固和提质大宗畜禽与水产养殖的同时,突出各地资源特色,发挥地方品种优势,优化品种结构。一是改善生猪品种结构。支持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推进生猪良种化进程,改善生猪品种质量,加大宁乡猪、砂子岭猪、湘西黑猪、大围子猪、湘村黑猪等地方猪及其杂交猪种选育和推广力度,支持原产地合理保护和开发优质地方猪种,打造地方优质猪肉品牌。二是牛羊养殖重点发展肉牛、肉羊的优质品种。以肉牛羊杂交改良和品种选育措施为重点,因地制宜引进优质肉牛羊为主推品种,开展肉牛羊“二元”“三元”杂交改良,积极推进湘西黄牛、里耶牛、滨湖水牛、武陵雪羊、马头山羊、湘东黑山羊等地方特色品种发展。三是家禽主推地方特色禽类品种。加大地方特色家禽资源的保护、选育、提纯与开发利用力度,推进湘黄鸡、雪峰乌骨鸡、东安鸡、桃源鸡、临武鸭、武冈铜鹅、溆浦鹅、道州灰鹅、酃县白鹅等家禽优势产业带建设,利用地方特有的种质资源优势打造优质家禽品牌。四是突出发展名特优水产品。稳定水产常规养殖,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围绕优势产业带建设,积极推广湘云鲫、鳜鱼、黄颡鱼、斑点叉尾鮰、河蟹、中华暨等主导品种,推进鳙鱼、乌鳢、黄颡鱼、舶鱼、龟整、奸蟹、鳅鳝、大鲍等特色品种成为地方优势养殖品种。提升优势水产品生产基地,环洞庭湖注重引导发展鳜鱼、银鱼、罗非鱼、鳙鱼、鲫鱼、虹鳟鱼、鳝鱼、河蟹、奸类、珍珠、大口餘、斑点叉尾銅、湘莲等名特优水产品,打造一批优势养殖区,丘陵山区稻田养鱼注重发展优质高效的鲫鱼、鲤鱼、草鱼等品种,塘库大水面养殖注重发展斑点叉尾鮰、银鱼、鲑縛类特色养殖。
  (4)大力挖掘地方特色地标产品。
  那些品质优良、产自特定地域的区域地标农产品,具有与生俱来的市场竞争力与品牌价值。以湖南具有的众多品质优良、独具地域特色的地标性农产品为依托,引领优化农产品结构乃至整个农业结构,无疑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精细农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各级政府要将地标性农产品开发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开展本地区农产品地理资源普查,深入了解具有独特品质、地理特征、文化底蕴、工艺技术的农产品资源状况、数量、类型、分布、生产、加工、流通等情况,建立产品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制定本地区地标性农产品的开发与保护规划及推进措施,组织各种力量特别是依靠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科研与技术推广机构等大力开发地标性农产品资源,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依据市场形势推动地标性农产品品种与生产技术创新。推进地标性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及时制定地标性农产品标准和生产规程,引导生产经营主体从生产环境、原辅料、工艺工序,到检验检测和包装、标志、储存等各个环节,推进标准化生产经营;对于只能依靠手工作坊或者民间工艺生产的,要在保留传统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研究赋予标准技术规范。对于可以规模化生产的地标性农产品以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为引领,建立一批标准化地标性农产品生产基地,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保持产地特性、技术传承、质量品质的基础上,积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建立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机制,提高产品质量,维护市场秩序。
  3.突出优质高效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主要农产品供给发生了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再到当前的阶段性过剩这样一个历史变迁,对农业产业结构提出新的时代要求。湖南当前的农业产业结构尚比较单一,市场需求旺盛的农产品生产能力不足,而一些农产品却产能过剩,必然要求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突出优质高效生产,使产业结构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向适应优质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转变。
  (1)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
  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种植结构。一是稳定粮食生产。加强粮食产能建设,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提升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不断夯实粮食产能,积极打造全国优质口粮基地。在大湘西和湘南山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杂粮、玉米、高粱、马铃薯、红薯、豆类等优质旱粮生产,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二是做优做强经作产业。推进新一轮经济作物品种更新换代,进一步做强棉花、蔬菜、油料、柑橘、茶叶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经济作物,积极发展时鲜水果、花卉、道地药材等特色产业,在城市近郊区引导发展适应都市需求的特色水果、时令蔬菜、花卉等产业,在山区扩大优质水果、生态茶叶、高山有机蔬菜、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在重金属污染结构调整区发展非食用性桑、麻类及花卉等替代作物,扩大高效园林作物种植规模。三是扩大优质饲草料种植规模。按照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的原则,以牛羊养殖大县为重点,加大南方草地资源开发利用,积极发展黑麦草、青贮玉米、蛋白桑、饲用麻等优质饲草料。
  (2)促进畜禽水产协调发展。
  加快养殖业转型发展,突出“稳生猪、扩牛羊、提水产”,在科学划定适养区、限养区和禁养区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标准化、规模化高效养殖业。稳定生猪规模,调减高密度地区养殖,引导生猪生产向湘西、湘南等环境容量大的地方转移。大力推进草食动物、地方特色家禽、名特优水产品发展,以环境容量为依据,在具有天然草地资源优势的区域积极发展牛羊等草食牧业,建设一批牛羊养殖大县,加大天然草地改良和品种改良力度,扩大能繁母畜群体,引进和支持现代化的奶牛养殖场和良种奶牛基地建设,提高牛羊肉在肉类生产中的比重;稳步发展家禽养殖,适度扩大适养区家禽养殖规模,注重发展特色养殖;加快“水产湘军”转型,发挥淡水养殖的优势,稳定四大家鱼养殖,突出发展名特优鱼类和特种水产,推广稻田养鱼、林下养禽、水面种菜水下养鱼虾等模式,扩大稻鱼、稻鳅、稻虾的种养面积。全面推行标准化、规模化健康养殖,大力发展现代化的畜禽养殖企业,鼓励养殖龙头企业采取合作、托管、代养等形式,发展“龙头企业+家庭养殖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养殖场”的现代养殖示范场。
  (3)全面提升地方特色产业。
  各地因地制宜确定本地特色产业,按照集群化、专业化的要求,强化要素配置和技术支撑,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引导湘莲、茶叶、油茶、辣椒、生姜、香芋、黄花菜、特色小水果等地方特色产业的提质改造,推进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增强对区域农业的带动能力;加大地方特色畜禽品种的保护和开发,引入现代要素,培育成为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在湘西、湘南山区,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用材林、花卉竹藤、森林食品等绿色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效益。
  4.发挥区位优势开拓区域市场
  发挥湖南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对内加强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对外主动走出去,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拓展区域农产品市场,积极参与全国、全球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是加快全省农产品“去库存”,提升农产品供给水平,带动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1)健全城乡农产品流通市场网络。
  进一步健全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门店、超市等为基础,以电子商务为先导的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一是加大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推进以长沙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大河西农产品物流中心等大型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建设,提高协调全省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能力;提升其他各中心城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服务功能,完善配套设施,推行电子结算,支持发展拍卖交易和期货交易,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二是强化县乡流通市场建设。结合百城千镇县乡流通再造工程,依据各地特色产业,结合市场条件、资源禀赋、交通便利性等因素,建设一批县域特色农产品产地市场;大力发展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辐射带动村镇农产品流通的田头(村头、码头)市场,增强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储存、交易功能;推进县乡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在有条件的小城镇支持建设集零售、批发、电商、加工配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商贸流通综合体,提升农产品市场流通活力。三是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推动大中型城市的超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在加强品质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引导超市降低入市门槛,提升农超对接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鼓励发展“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直接配送方式,支持开办农产品超市,引导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设立多种形式的直销点,提升农产品进城能力。
  (2)完善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
  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保障优质农副产品供给过程通畅、高效、安全、便捷。一是完善全省农产品物流网络布局。统筹交通枢纽与物流节点空间布局,组建高效的枢纽集疏运系统,结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构建以省会长沙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为核心,其他区域性物流中心或特色物流中心为骨干,县乡物流园区为基础的现代农产品物流网络。二是提高物流组织化程度和产业集中度。支持一批农产品流通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地运销合作社等主体做大做强,培育一批第三方、第四方农产品物流企业,扶持发展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流通产业集团(公司),引导全省农产品物流市场逐步走出“小散乱”的局面;支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产品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增强农产品物流配送能力,鼓励个体运销户和农村经纪人向企业化方向发展,扩大营销规模。三是完善物流软硬件基础设施。构建便捷、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促进多种运输方式顺畅衔接和高效中转,提高公路出行应急保障能力,加快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加强农产品储运设备建设与监管,引导物流主体发展立体化、机械化和自动化仓库,实行农产品厢体运输,提升运输途中的冷藏、保鲜能力;打造现代农村邮政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平台,建立“连锁经营+配送到户+科技服务”的农村邮政物流和电子商务物流等多元化配送渠道,推进农产品物流“互联网+”行动,不断创新发展高效便捷农产品物流新模式。
  (3)拓展内陆农产品市场。
  巩固湖南大宗农产品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云南、上海及中部地区的市场,推进优质产品向北京及其他沿海发达省份市场拓展,着力扩大特色水果、茶叶等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市场、以广东为中心的华南市场及边疆市场的份额,加快有机、无公害蔬菜市场由周边地区向北方地区拓展。加强省内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国内各大区域中心农产品市场的协作,及时了解并发布当地农产品需求信息及相关标准要求,促进省内省外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对接;组织省内农产品营销协会、各地湖南商会和重点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市场目的地相关部门、社会组织、企业、社区、乡村等利益主体的沟通,拓展湖南农产品销售网络。在国内主要城市建立湖南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以此为依托,积极引导专营店、连锁店、加盟店、商场专柜(区)等店铺建设,形成合理的市场布局;在办好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的基础上,组织定期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春、成都等国内大城市举办湖南农产品展销活动,辐射带动华北、华东、华南、华中、东北、西南地区,加强全国综合性农产品展示会、洽谈会的组织参展工作。引导地方政府加强与全国知名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支持以开设地方特色产品馆或专区的形式,带动湖南省各县域农副土特产品上网销售。
  (4)扩大农产品出口份额。
  加强不同类型农产品出口目标市场研究,巩固香港、澳门、东南亚、俄罗斯、美国等传统市场,大力开拓巴西、澳大利亚、南非、中东欧、中亚等新兴市场。积极组织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赴境外参展促销,发展网上交易和代理等新型营销方式。加快海外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建设,积极建设香港(湖南)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美国洛杉矶(湖南)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和俄罗斯“湘品入俄”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构建三大中心电子商务平台,线上线下扩大湖南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经济作物、粮油、畜牧、水产和农机等出口产品基地,扶持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的农产品出口示范企业,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全面采用国际通用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包装和运储。抓好操作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ISO族系质量标准认证工作。调查梳理巴西、澳大利亚、南非、中东欧、中亚等国家和地区相关的认证体系,引导和帮助企业取得目标国承认的国际质量认证,为湖南农产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奠定基础。
  5.强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加快集群融合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的集群融合发展是提升农业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现代农业园区则是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的“领头羊”与示范载体。加强湖南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有利于在更深层次上吸引现代要素改造传统农业,在更广的领域集中政策资源、优化配置市场资源,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从而形成对全省农业现代转型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因而是发展精细农业的新的动力源。
  (1)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
  深入推进“千园”工程,在已经创建的529个省级示范园区的基础上,立足各地经济水平、资源条件、区位特点和产业优势,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瞄准市场需求,进一步扶持打造主导产业突出、产品特色明显、生产要素聚集、生产方式绿色、市场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农业产业省级示范园,在此基础上积极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各地产业园区建设应突出与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经济区位、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相匹配,形成明确的主导产业,精准定位功能,打造清晰的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等功能分区,突出产业融合、技术集成、创业平台、辐射引领等主体功能,强化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成为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农村服务业统筹衔接,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绿色发展、品牌发展成效突出的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示范带动区域农业转型升级。
  (2)以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集群融合发展。
  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推进全省优质粮食、蔬菜、油料、天然纤维、水果、茶叶、林木、中药材、畜禽、水产品及其他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产业链延伸,不断提高产业聚集度。引导各地园区建设按照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参与、股份合作的原则,推动围绕某一产业链条,将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联结起来,推进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打造全产业链。注重培育和引进农产品加工、大型养殖、规模种植、农业科技、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园区龙头企业,并围绕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培育和引进相关配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订单农业等形式,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形成辐射带动能力,促进产业集群融合;鼓励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或领办、创办现代农业园区,鼓励引导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股份合作等形式入园创业创新。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构建园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将现代农业园区打造成为引领全省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先行区。
  (3)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与运行机制创新。
  引导各地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现代产业园功能定位,以新理念新机制建设园区,增强园区发展活力。一是推行现代经营。突出龙头企业带动、规模种养基地依托、现代生产要素集聚的经营理念,推进园区适度规模经营,采取出租、托管、股份合作等形式,推进园区土地向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以园区、企业或合作社为主体,整体流转园区土地,统一组织生产经营。建立“园校、园院”长效合作机制,不断加强园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信息沟通和科研合作,建设高效、循环农业生产示范点,吸引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到现代农业园区自主创业和就业,把园区建设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服务“三农”的平台。二是增强园区承载力。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水、电、路、讯、网、灌排、库房、晒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化、储藏、保鲜、冷链、废弃物处理等农业装备建设,完善技术推广、疫病防控、质量检测、品牌推广等公益性服务,不断提高园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配套产业服务水平。加大对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支持力度,推进重点项目向园区建设倾斜,以政府财政资金为引导,通过PPP、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等方式,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园区建设,推进各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适当向园区内的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的加工项目、仓储物流项目、休闲旅游项目等项目倾斜,为园区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355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