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田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导) 网络社会青年群体的特征和饭圈的形成
青年人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从小就耳濡目染地与网络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故而在早期互联网生态中,迎合青年人喜好和符合青年人特点的内容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网络消费,还是网络文化,都出现了“得青年者得天下”的态势。
围绕着青年人构建的互联网生态主要集中在泛娱乐领域,从最初的网络购物、网络追番、网络文学、二次元文化,到现在比较流行的网络直播短视频、网络游戏等都出现了比较典型的青年趣群化聚集,产生了各自的圈层文化。早期,这些领域和现实生活社会治理的连接性较弱,也较少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非娱乐领域,由于缺少与现实社会的连接,饭圈文化经历了一个“野蛮”生长的阶段。
当互联网全面普及之后,人们走向线上线下融合式的社会参与时,饭圈不可避免地给社会治理带来一些冲突和矛盾,其原因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作为饭圈主力的青年人总体上仍处于人生的成长期和向成年人发展的过渡期,其社会化进程尚未完成,对社会事物的认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难免会带有一些偏离主流价值观的不成熟观点。
第二,尽管虚拟空间和现实社会存在诸多交融之处,但在行为规则上仍然存有差异。而熟稔于虚拟空间饭圈规则的青年群体进入现实社会之后,有可能漠视这种行为规则差异而一意孤行,做出一些不被主流社会所认可的举动。
第三,虚拟空间是允许个性鲜明的饭圈群体存在的,甚至只有个性鲜明的饭圈群体才能在网络中吸引到更多的关注者和路人粉,而现实社会虽然也会尊重人们的个性化选择,但同时也强调集体性和社会性,故此网络中张扬的个性群体在真实生活中能否被接受也是一个容易引发对立的因素。
当然,即便没有互联网的存在,向成年人过渡中的青年人追求个性和规则意识不足同样会引发其与主流社会的对立,而互联网不过是起到一个放大镜的作用,让饭圈里青年人的特点更容易被观察到,这更像是一个青年传统特点在网络时代的呈现。然而,饭圈青年特有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参与模式却是以往时代所未曾出现的。
影响饭圈青年社会组织和社会参与模式的是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性。互联网联通了世界,它传递的信息流既让青年人获得了广阔的国际视野,也让青年人潜移默化地习得了不同社会背景的多元文化和价值。同时,互联网去中心化和自主性强的特点,也让青年人产生了比较强烈的民主意识、平权意识和主体意识,特别是在网络中的青年自组织里,民主和平权是较为通行的议事规则,每一个参与其中的青年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主体,不需要仰视他人。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民主意识、平权意识和主体意识与西方社会带有政治色彩的民主和自由不同,本身并没有普世价值观的意涵,而是由技术衍生出来的网络社会行为规则,是在虚拟空间中自我萌芽、发展、形成的元规则和潜意识。
多元价值和平权意识又决定了青年人更可能扮演局部的积极参与者和广泛的议题对话者的角色。从局部的积极参与者角色扮演来看,青年人集中且活跃的领域多存在于与其价值观、兴趣、爱好相符的网络领域,并且其能够成为其间的“主角”。反之,在话题更为广泛的现实生活中,青年人更希望作为平等的对话者,他们对待一些“不平等”社会条件选择抵制和不配合。于是,主体意识让青年人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以及以独立意识和独立地位参与社会治理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综合来看,网络时代青年人的社会位置比以往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变,饭圈青年能够成为虚拟空间的局部中心,且随着其活动的增加,不断地向现实生活领域拓展,关注的议题和领域也渐渐涉及社会治理的更多方面。在现实生活中,青年人仍然力图保持已经习得的多元价值和平权意识,这对成人社会的规则提出了比较大的挑战。他们更多的时候是扮演平等的对话者角色,而非遵从者角色,这也体现出青年人较强的主体意识。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青年人的主体意识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变革,特别是在虚拟空间规则和社会生活规则不完全一致的时候,网络和青年两者效用的叠加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2、饭圈青年的自组织及其引发的思考
一些学者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青年人作为网络原住民一代正在颠覆以往成年人主导的社会秩序。确实,新的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参与方式为饭圈青年提供了巨大的成长空间。尤其是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青年人在虚拟空间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掌握了较多的话语权,饭圈作为虚拟社会的一部分是处于与现实社会脱嵌状态的。随着网络对社会各个年龄阶段人群渗透程度的不断加深,虚拟空间和现实社会的交互相融程度也不断提高,议程设置也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交织。以往的饭圈议题正在试图不断地破圈、破次元壁,而主流社会的议程也开始左右着饭圈所讨论的话题。
本文所讨论的饭圈青年是在特定的网络社会组织和社会参与模式下,形成的组织化的青年群体。组织化的饭圈青年在当下的网络社会治理中尤为重要,因为当下网络社会治理过程中网络和青年并不是相互孤立、互不影响的变量,而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尤其是,从近期发生的一些案例来看,网络与青年两个变量有组织地结合在一起能够造成的正反两个方面的社会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是影响未来网络社会治理格局的双刃剑。
饭圈青年在网络时代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有组织的社会群体,近年来其争议和影响力均不断扩大”。饭圈作为网络青年自发组织,其组织目标是为各自的偶像尽力维护和宣传正面形象。饭圈青年善于利用网络工具,且有一定的组织基础和网络趣群的存在,在线上线下一体化、扁平化组织模式下,其响应速度和组织动员能力相当突出。而突出的响应速度和组织动员能力在不同组织目标的引导下,造成的社会影响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走向。
首先,从社会组织方式来看,去中心化、构架扁平化、非正式化三个特点都非常明显。饭圈核心成员作为组织捐赠和组织举报的中心点,其传达捐赠信息和举报信息的路径没有严格的层级,是以发散式指令形式快速传播,且整个过程中没有正式组织的参与,看上去都是饭圈青年个人自发组织、自愿参与的网络行为,乃至后期偶像工作室和偶像全球后援团既可以将其定义为个别和少部分粉丝的单独行为以进行切割,也可以将其归结于偶像的成绩进行宣传。当然,这种带有弹性的处理策略是与饭圈的组织模式密不可分的。
其次,从社会参与方式来看,每一个参与者都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性。无论是公益捐赠,还是举报行为,都是同时在多个平台采取了多种路径和多个方法,饭圈青年之间体现了高度的协作性和快速的动员响应的社会组织模式。
再次,饭圈青年的自组织行为起源于虚拟空间,落脚于现实社会。饭圈青年都走向了线上线下融合式的社会参与模式,这也意味着以往将饭圈青年视为与现实社会脱嵌的网络趣缘群体的看法已经随着饭圈青年的破圈行为逐渐转化为现实与虚拟融合式的社会参与。
又次,虚拟空间中的饭圈文化更强调平等和共存,网络时代的青年主体性感知在虚拟空间中明显存在。
最后,以往网络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脱嵌的情况下,虚拟空间的行为对现实社会生活影响不大,也很少遵从现实社会的行为规则。这体现出网络时代青年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更多虚拟空间的话语权,却随着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式参与,越来越需要遵从现实社会的价值共识和行为规则。
总体而言,网络社会特点加上青年人社会组织和社会参与特点,决定了以往仅仅把饭圈视作一种网络青年亚文化的看法是不全面的,以饭圈为代表的网络青年亚文化圈层具有极强的社会组织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且随着现实社会和虚拟空间的融合,网络青年亚文化圈层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也将更为明显。
可见,饭圈青年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既可能作为积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也有可能成为触犯社会规范和虚拟空间规则的越轨者。正视网络青年文化圈层,视其为一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参与模式,更需要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尊重虚拟空间中多元价值亚文化圈层的并存,关键是在平等前提下给予饭圈里的青年人更包容的发展空间,使之逐步树立与现实世界社会规范一致的行为规则,进而拉动饭圈青年人广泛参与到现实社会和网络空间的社会治理中来。
3、改善青年参与网络社会治理的政策建议
需要重视网络原住民一代的社会参与路径和特点。网络时代,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之间的隔阂逐渐淡化,作为网络原住民一代的90后和00后的网络行为逐渐与社会生活融入在一起,网络社会青年群体成为社会治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
从既有案例研究来看,饭圈青年的社会参与呈现出线上和线下共同参与的双重路径,这意味着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对90后和00后的分析和判断不能只局限于青年人在虚拟空间中的行为表现,更要关注青年人网络行为融入社会生活之后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就饭圈青年线上线下双重路径参与的特点来看,其参与具有广泛性、协同性、聚集性。
广泛性
是指在类似于饭圈青年的网络青年群体内部一旦发生相关的网络事件,群体内部是普遍参与,而不是个别行动。
协同性
是指饭圈青年在网络事件中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为了一个目标相互协作。
聚集性
是指网络事件形成相应的中心点,而青年人的社会参与是围绕着中心点来展开的。
广泛性、协同性、聚集性特征在线上线下可能造成正面或者负面的社会效应更加轰动。青年人的网络参与路径和特点对社会治理体系创新而言极为重要,因为饭圈的动员机制、组织模式、团结社会力量的灵活性和爆发力都是传统社会组织模式所无法企及的。
因而,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必须重新审视网络时代青年社会参与的路径和特点,引导其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对可能存在的社会危害也要有所预防,特别是如何规范和化解广泛性、协同性、聚集性很强的群体行为。
注重合理引导网络青年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从既有案例来看,以饭圈青年为参与主体的网络事件的走向主要受到少部分“意见领袖”的影响。对社会治理而言,“意见领袖”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但在网络青年群体中,饭圈的“意见领袖”则与以往“意见领袖”有一定的差异。
饭圈青年“意见领袖”的出现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因为饭圈青年的聚集是围绕着偶像形成的,在没有偶像或者偶像背后经纪公司的支持下,不存在固定的“意见领袖”,所以“意见领袖”的出现往往是围绕着某一个事件而产生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网络中每一个节点都有可能成为阶段性、局部性中心的特点。当临时的“意见领袖”出现并发出行动号召后,饭圈青年可能围绕着临时的“意见领袖”开展各种社会参与活动,并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
在圈层化或者趣群化的网络青年群体中,由于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或者相似的利益关切,更容易出现临时的“意见领袖”,因而对临时的“意见领袖”的引导就需要从针对个别人扩大到对阵地主要参与群体的规则的塑造,要把握青年一代的兴趣和特点,创造更好的民主协商的社会参与环境,使之自发形成自主性强的规则塑造模式,通过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唤起其主体意识,并形成群体性的“意见”引导机制。
客观看待青年一代在虚拟空间中的话语权。在早期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情况下,青年一代在虚拟空间饭圈中拥有了比较大的话语权,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青年人尽管在虚拟空间中仍然占有一定话语权,但其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影响力可能是被过度高估了。尤其是从近期发生的一些案例来看,饭圈在社会组织和社会参与方面的表现引人注目,但真正能够发挥实效的还是现实社会的规则规范。
故而,对饭圈在虚拟空间中所拥有的话语权要客观看待,在一些青年人主导的泛娱乐领域,需要尊重他们的想法,没必要把虚拟空间泛娱乐领域与现实生活等同起来,尤其是要避免对青年人及其小众兴趣爱好的污名化。
当然,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络空间中也需要关注青年人话语权对其失范行为的作用,避免违反社会规则的话语权被滥用、被误用,成为导致网络空间负面事件和现实生活失范行为的引子。
重视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力量的潜力。以往有关亚文化的研究都侧重于其与主流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其自身的符号性、叛逆性、对抗性特征,较少有研究者将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力量来研究。在网络时代来临之前,作为亚文化主要参与群体的青年人往往因为是小众群体,很难在地理空间上实现聚集,而网络时代的小众群体则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实现大规模的聚集,这意味着任何一个亚文化圈层都有可能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社会组织力量。
考虑到处于亚文化圈层的青年人还带有较强的共性,比如饭圈青年有共同的偶像,更容易形成群体性的身份认同和集体意识,这为亚文化作为社会组织力量提供了群体基础,且其组织、动员的便捷程度也大大提高了。
重视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力量的潜力,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其作为推动青年人社会参与、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防范其造成具有破坏性和失范性社会群体行为的风险。
引导和培育全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网络青年,如饭圈青年的聚集通常有两个比较明显的聚集点,其一是网络平台,如微博;其二是围绕偶像组织的网络社交群,如微信群。网络青年的组织和参与高度依赖这两个聚集点,大部分网络群体行为的发起、传播也是起源于这两个聚集点,两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在网络社会治理过程中,要强调网络平台的监管责任,更要强调偶像的社会责任。
对于网络青年而言,由于青年本身仍处于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中,难免在其行为方式上出现一些失范和越轨,特别是缺乏足够的责任和规则意识,容易由冲动产生冲突。建设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方面,年轻人还有比较大的成长空间。从青年一代成长的轨迹来看,并非是他们不愿意承担责任、遵守规则,而是由于其社会角色和社会阅历的原因,相较于成年人而言比较缺乏责任和规则意识。因此,引导和培育青年人的责任和规则意识尤为重要,只有青年一代意识到了自身的责任、了解了社会规则,才有可能成为社会治理中的积极因子,才有可能不辜负党和国家对他们“担当责任、奋发有为”的殷切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