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粮安論壇   首次提出“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重大意义
返回列表
查看: 638|回复: 0
收起左侧

首次提出“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的重大意义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50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1-4 14: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孙晓明(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理事)
  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战略安排,对于促进我国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全面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意义深远而重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这对于进一步增强我国粮食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全面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意义深远而重大。
  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是在粮食主产区、核心产区、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通过集聚整合资源要素发展粮食生产,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战略安排。
  应进一步实施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度、战略,健全财政、投资、产业等配套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抓好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高效节水灌溉,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增强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底线,确保耕地和粮田是用来种粮的,确保粮食产能,不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解决好种子和耕地两大制约“瓶颈”,确保优良种质自主创新,不受制于人;杜绝耕地非粮化。坚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产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粮食产业链和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应建立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粮食主产区具有生产粮食产品和生产生态产品的双重功能。实行粮食主产区与生态补偿政策一致的扶持范围,加大对基层粮食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和奖补力度,贯彻谁吃粮谁拿钱、谁调粮谁补偿的原则,调动基层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保安全的积极性,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改革完善粮食收储政策,合理确定稻谷、小麦口粮最低收购价,增加有效粮食托市收购主体,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提升粮食市场化收购比例。提高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效率,建立健全粮食应急保障体制机制,全面构筑粮食从生产到流通的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
  拉长粮食产业经济链条,坚持“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推动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建设优质粮食工程示范县、示范企业、特色园区、骨干企业“四大载体”,促进粮食产购储加销“五优联动”,健全完善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粮食产业长效体制机制,稳步提升粮食产业综合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让农民在加工转化增值中再次分得一杯羹。
  当前应结合粮食精深加工企业结构调整,重新布局,实施粮食加工转化以强带弱战略,鼓励优势企业打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通过整合兼并、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多种形式,盘活存量资本,整合要素资源,推进粮食上下游产品加工的联合与合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龙头企业向科研、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
  支持龙头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粮食产业,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促进龙头企业创新发展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研究优化分配机制和规避企业风险的办法,使企业能合理优化组合劳动力资源,增强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大力发展粮油精深加工,提高粮食供给侧质量水平。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引导粮油加工企业精细加工、精明经营,提高产品增值率。综合应用现代生物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引导粮油加工业向精深化方向发展。强化粮油加工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推进粮油加工向深层次延伸。
  大力开展优质专用粮食等农产品订单生产和收储,尽快培育一批优质小麦品种推广应用,依托种粮大户、农场、合作社开展规范化、规模化优质粮食种植生产,集中收储,统一销售,加快国家级粮食交易平台建设,尽快出台国家级优质粮食生产、收购标准及优质粮食现货、期货交易规则。
  优先采取“互联网++”业态,建立新型合作机制,形成发散式的产加销模式。完善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体系,探索建立特色品种粮食交易市场,服务新型经营主体与大型加工用粮企业。
  进一步完善“企业+农户”“公司+基地”“家庭农场或粮食合作社+粮食购销企业+用粮企业”、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生产经营模式,探索通过“二次结算”“多次结算”、股份制合作等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订单粮食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种粮农民、粮食合作社等参与订单的积极性创新性。(来源:大众日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2 | 帖子:5019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