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衡阳县清花湾片区改天换地的生动实践
衡阳市委改革办调研组
清花湾位于衡阳县西渡镇西南端,因蒸水河、清花河交汇于此而得名,包涵豆陂、振兴、新桥、青里4个行政村,18平方公里,1.2万人,距衡阳市区20公里。2017年,衡阳县围绕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将清花湾确定为乡村振兴先行先试示范片区,率先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2019年124户37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2.9万元。
清花湾先后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省3A级景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衡阳十大网红新地标,“清花湾”变成了“金花湾”,一“湾”乡村成为美丽富饶的热土乐园。
发展富民产业,实现“强筋骨”与“活血脉”相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清花湾聚焦“稻田变公园、片区变景区、农活变体验、农产品变礼品”,积极打造“一地一特色、一村一产品”。
明愿景,制定前瞻规划
强调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历史传承,系统编制了《清花湾四个村示范片区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2020-2035)》,“多规合一”打造农旅融合综合体,形成了“一轴一带一核五区”乡村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果蔬飘香”生态种植区、“渔米水乡”特色种养区、“清花水湾”农旅休闲区、“紫藤秘境”生态康养区和“苗木花卉”采摘观赏区。
强产业,突出鲜明特色
新桥、豆陂、振兴村成立蔬菜种植合作社,建设800余亩特色瓜果基地和4000余亩有机无公害蔬菜基地,供应粤港澳“菜篮子”工程,同步推行农事体验、田间采摘等分享项目,年产值5000万以上,村民人均年增收2000元。豆陂村以花卉苗木种植规模化、专业化为着力点,发展特色高效苗木种植20余亩。青里村建设高标准农田2000余亩,推行“稻鸭、稻鳖、稻虾、稻鱼”综合种养,“一地两用、一水双收”,每亩增收200-500元,稻鱼年收入30万元,提升种植综合效益。豆陂村拓荒而建的青果乐园总投资2000余万元,已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2021年春节接待游客12.6万人次,客流量居全省第9。
搭平台,构建产业联盟
鼓励引导涉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农户(经营主体)形成产业联盟,打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命运与共的产业融合发展共同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持续投入,引导政府财政资金整合,撬动银行贷款2.66亿元,带动企业直接投资1.7亿元。完成区域公用品牌清花湾(Qing Hua Wan)商标九大类别的注册登记,为湖之酒、稻鱼米油等产品开拓市场。引进九臻、尚卿、沐农、观兰等生态农业公司,流转山地、水库2000余亩,投资1亿元打造研学、旅游一体的“衡州印记文化园”,建成牛蛙养殖和旅游基地。
创新惠民路径,实现“鼓口袋”与“富脑袋”相衔接
按照“联得上”“结得好”“稳得住”的思路,在产业扶贫中巩固利益联结机制,将惠民措施落到实处,让户户都有增收项目、人人都有小康门路。
推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村民”模式
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积极推动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实现“村社合一”,共开办展鹏种植专业合作社、清花湾无公害蔬菜种植合作社等12个合作社,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原先零收入到现在年均达4万元。村民作为产业开发和受益主体,由村集体租赁土地,或根据自愿原则,以土地(林地、草地、水面)资源经营权、自有设施设备、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等入股,同企业合作经营,参与企业管理监督,分享企业效益红利,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方式,年收益3000元以上。
推动“龙头企业+村民”模式
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引导优先与贫困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按照“保底价格+浮动价格”方式收购。新桥村加强农产品认证,与香江百货超市签订了果蔬购销协议,建立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和展示平台,能吃能带,既壮大了村民“钱袋子”,又充实了游客“后备箱”。
推动“银行贷款+自主创业”模式
积极协调农商行实行整村授信,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实现“先富”带“后富”、“后进”变“先进”,3名有技术缺设备缺资金的贫困户因此创业成功。青里村因残致贫的廖某贷款5万元,流转10亩荒地种植苗木,在科技队指导下,带动固定务工5-6人,临时务工20-30人,为贫困户增加工资性收入3000元/月,成就了一段“贫困户翻身当老板”的佳话。
推动“公益性岗位+村民”模式
片区内卫生保洁、森林防火、河道打捞等公共岗位100%提供给贫困户。支持有一定劳力的村民参与片区各项建设与运营,优先吸纳贫困户长期就业或季节性务工,解决各类长期就业和临时就业岗位1500余个,贫困户直接就业约150人,村民人均年增收1.1万余元,真正成为卖农金、收租金、挣薪金、分红金、得股金的“五金”村民。
健全为民机制,实现“攻坚战”与“持久战”相衔接
以党建为引领、村组织为主干、其他村民组织为支干、农户为支点,创新乡村振兴动力机制。
建优“作战部”
成立了清花湾乡村振兴示范片协调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下设清花湾建设运行专家委员会和管理中心,由村第一书记、村支书分别负责,分线对接农业生产、工程建设、旅游服务、农村服务、市场营销、创业创新、招商引资、后勤服务等8个服务中心,提前谋划解决发展中的困难问题,形成乡村振兴“书记抓、抓书记”的鲜活局面。
选准“领头雁”
组建乡村振兴工作队,开展驻点帮扶,吸收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青年人才回流,进入村支两委,促进村内外人才大循环。片区4村共22名村干部,平均年龄35岁,其中,开办实体企业的9人,占比41%;本科学历3人,占比14%;3名贫困户积极带头创业,被吸收为村民小组长。
用好“指挥棒”
制订《西渡镇清花湾乡村振兴示范片绩效考核方案》,建立“政府指导、市场运作、村民自主”有机结合的共创共建机制。针对“四房”拆除、乡风文明、群众支持率等7类指标,对驻村工作专班实行每月一考核,连续三个月排在末位的专班整体淘汰更换。广泛开展“示范户”“示范屋场”“示范村”评选活动,分别奖励500、1000、20000元,极大调动村民积极性。对规模企业和特色产业实行奖励优惠政策,投资100万元的飨念清花湾饭店实打实享受了财政奖补10万元、免房租3年,增强了企业和村民的投资信心。
强化利民保障,实现“塑形”与“铸魂”相衔接
高质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既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又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全面消除“视觉贫困”和“精神贫困”。
完善基础设施,让村容村貌“新”起来
重点抓好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对清花、英秋、豆陂大道等50公里干道,实行拓宽、绿化、亮化、美化改造。围绕村庄中心点,以“1+X”形式建设村部、活动广场、学校、卫生室、养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科学布局居民集中居住点,通过“按人出资+按房出资+政府兜底”的思路,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撬动民间资金5000余万元,按照“六个统一”标准打造了15个精品屋场。通过连点成线、串线成面,将“一处美”延伸为“处处美”。
完善环境整治,让绿水青山“靓”起来
加快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形成“前田后林、林田相融、水网纵横、景点镶嵌”的乡村生态屏障体系。使用现代农机、大棚、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技术、间种轮种等手段,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四季无闲田。大力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工程,高标准修建防洪堤风光带,完成甘家垅生态河道和清花河治理改造,投资建设清花湾水厂,日供生活用水1000吨,辐射6个村1.5万余人。加大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新建大型污水处理池5个,全面推行“厕所革命”,建设生态塘34口,实施农田尾水和生活污水的多级处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提升。
完善活动载体,让传统文化“火”起来
依托本地深厚的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引进衡阳县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提梁卣”,对七拱抗战古桥、古戏台、古码头、古民居等历史遗迹进行修葺,打造新桥古街印象样板区。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充分挖掘和培养乡村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成立衡阳县旗袍协会清花湾分会等10余支文艺团体,促进人才聚集,不断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产业和品牌,深入开展乡村音乐节、农民丰收节、油菜花节、春节联欢晚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常态化开展长跑、骑行、徒步等体育赛事,以文化人、以文践行、以文兴湾,让村民既“过上好日子”,又“活得有面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