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国粮智庫

  版块   粮情研判   2021年安徽、江西早籼稻调研报告
返回列表
查看: 489|回复: 0
收起左侧

2021年安徽、江西早籼稻调研报告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53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538830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8-2 17: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7月是南方早籼稻上市以及各级储备开始集中采购的关键时间节点。在销区轮换刚性需求稳定,产区早籼稻市场流通粮源偏紧、价格高开高走的形势下,为更好地发挥交易平台、产销衔接平台和信息平台的高附加值功能,交易中心于7月20日—28日,组织珠三角、粤东、粤西部分委托客户前往安徽、江西两省进行实地考察,途径安徽合肥庐江、安庆望江县、桐城市、江西上饶鄱阳县、抚州东乡区、吉安吉州区、泰和县、樟树市、南昌市等,了解今年安徽、江西早籼稻的生产、供需、价格等情况,结合一手资料,优化今年的储备采购计划,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品种结构和采购节奏,提高轮换效率。调研情况如下:
  一、早籼稻供需阶段性趋紧,南方储备单位补库采购需求旺盛,市场流通粮源偏少
  当前市场流通粮源偏紧。从目前烘干厂和收购企业收购的粮食来看,今年收购进度明显慢于去年同期。也有部分企业表示烘干厂仍有不少余粮,只是当前价格高企,待价而沽。去年稻谷遭遇洪水后大幅上涨的行情,让农户认为卖得早吃亏了,今年高开之后快速上涨的行情也增加了惜售心理。对于收购方和贸易企业而言,却比较谨慎,今年小麦行情的快速转换影响到市场心理,害怕高位风险,因此收购进度也较慢。
  调研地区普遍预计今年的早稻的亩产增加,但部分地区反映播种面积或有所减少,不过因为质量好,总体符合收储标准的粮源较去年多。据反映,去年以来稳农稳粮的力度都很大,国家和地方也出台了相关的支持政策,但促进双季稻播种面积增加的难度仍然较大。早稻种植面积下滑是近十年来的经济规律,随着农业种植的“兼业化”程度提高,很多农民种田已不是主业,只是维持一个种植习惯。对他们来说,种植双季稻需要的人力物力比单季稻要多,每斤提高一毛几分钱的收购费吸引力有限,因此即使有政策支持,总体积极性不高,限制早稻播种面积的增长。
  今年天气好,单产明显回升。去年遭遇大面积的洪涝灾害,单产下降。另一方面,调研地区均预计中晚稻的播种面积和亩产将会有较大程度的增加,因为开垦、复耕的土地农民种植中晚稻的积极性是比较高的。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江西多地提到“七月王”这一品种的再生稻,值得作为早稻品种的重要延伸或是替代品种去关注。据介绍,七月王一般四月份播种,8月10-15日开始收割,可以当作早稻,也可作为中稻,近年来在江西种植的规模在扩大,约有200万亩。亩产方面,一季可达900-1000斤左右,另一季只有300-400斤左右,但由于是“再生稻”,收割完一季度不需要再插秧也不用施肥,自然会再生第二季,尽管第二季单产低,但胜在省人力物力,两季加起来也比一季稻的亩产也高一些,因此颇受江西农民的欢迎。据称这个品种基本上只能做储备,做大米口感较差,米粉又需要是陈米,且这个品种是长粒型的,相对没有短粒受欢迎。因此届时轮换可能面对的市场较为狭窄。不过,如果常规早稻的价格高开成为常态,延迟一个月左右上市的再生稻或成为一个选择。
  需求方面,今年南方多省地方储备增储,加上去年受水灾影响,采购的早稻同比减少,因而今年也有补库的需要。不过,虽然储备总量增加,但结构上早稻的比例有下调的趋势,同时如果价格太高,再生稻或中晚稻也可以部分替代早稻。其中,多地增加了小麦储备的比例,如广东和福建。当前广东地储小麦已经占到总量的一半,福建也在增加小麦、玉米等品种的储备。根据交易中心年初统计数据,广东委托方全年意向委托交易量与去年基本持平。根据去年的交易情况,稻谷采购量71.18万吨,较2019年减少11万吨。随着近年小麦储备的增加,以及疫情以来成品粮储备有所增长,稻谷的储备将有一定比例下调。
  总体看来,当前早稻供需阶段性偏紧,储备采购今年开始得较早,因是轮换大年,且去年采购得少今年补库等因素叠加,需求较为旺盛。而部分地区多反映播种面积下滑导致产量一定程度减少,加上农户和烘干厂存在惜售心理,市场流通粮源阶段性短缺。
  二、价格大幅高开,后市多看跌
  调研地区反映,今年早稻价格大幅高开,短时期内快速攀升,整体走势坚挺,目前安徽地区标准粮收购价从1.25元左右上涨至目前的1.31-1.33元/斤,江西地区从1.28元/斤上涨至1.33-1.35元/斤,去年同期价格为1.22-1.25元/斤,后期遭遇洪水灾害价格才大幅上升,今年的价格是直接就涨到了去年的高位水平。
  价格上涨的因素有以下几个:一是如上所述,供需阶段性紧张。今年各省市地方储备粮规模增加,总量增长带动需求增长。此外,今年由于天气晴好,多地反映重金属指标会较去年略有提升,湖南企业进入江西收粮的积极性大增,收购的量相当多,对粮价形成支撑。
  二是今年质量好,普遍在三等以上,价格也相对更高。调研单位反映,今年早稻质量明显优于去年,可以说都是三等以上的粮食。去年受水灾影响,江西地区早籼稻普遍脂肪酸值偏高、芽谷率高,出糙率低,估计至少有15%-20%的等外低质量早籼稻。而今年普遍反映质量很不错,脂肪酸值在16-18左右,芽谷率低,出糙率75%以上。同时,去年需要抢收并用烘干机烘干,这对粮食的品质也有一定影响。今年收割期间天气晴好,部分稻谷由农户自然晒干再送到收购点,这样对于脂肪酸值的控制更有利。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去年相反,今年普遍反映重金属指标略有升高。去年受雨水影响,江西绝大部分地区的重金属指标降低。据分析,或受大降雨影响,稻谷生长期间吸收的地下水减少,以雨水为主,降低了重金属的含量。今年的晴好天气一定程度上使得重金属指标有所抬升,不过大部分地区的指标仍在合格的范围内。
  三是广东地区今年的采购底价定得高,由于储备体量大,其采购价格已成为江西早稻的风向标,一定程度抬升了江西早稻价格的运行重心。今年广东储备单位6月底开始规模采购早籼稻,底价直接给达到了2980-3100元/吨,均值3050元/吨,已经高于去年8月份江西地区遭遇水灾大幅提价之后的水平。由于底价定得高,成交小幅折价,截至7月29日,成交均价3019元/吨,成交量26万吨,成交率92%。
  不过,尽管今年高开高走,但对于后市走势,各主体存在一定分歧,多数单位还是以看跌为主。有几个利空因素制约后期走势。
  一是早稻需求单一,储备集中采购期过后价格将回落。近年来,早籼稻的消费领域越来越收缩,储备需求占了绝大部分,一旦集中收购期过去,早稻将失去了需求主体,捂粮惜售将砸在手里。
  二是轮换价差再度扩大,或将引发储备品种替代。去年由于陈稻销售价格跟随玉米行情大涨,购销价差缩窄至近8年最小的水平,今年上半年价差开始出现扩大的趋势,最大扩大至700元/吨左右,较去年平均500多元明显扩大,与去年最小100多元的月份比更甚。随着玉米、小麦行情整体趋弱,国际粮价有回调之势,尤其国际大米已持续低迷了半年,加上大麦、高粱、印度碎米等替代品的进口,陈稻行情将告别去年的高位再度回归疲软。这将导致价差再次扩大,引发储备单位对品种的调整。虽然储备是刚性需求,但品种上仍有可调整的空间。2020年因为南方部分早稻产区受到水灾影响较大,符合收储条件的早稻粮源较少,初上市期间价格大涨,但部分收储主体调整了储备品种,改为采购中晚籼稻。去年经交易中心采购的早稻实际成交量同比减少了14多万吨,中晚籼稻则增加了3万吨,增幅达到35%,加上部分地区因应疫情而延长了轮换期限,使得早籼稻采购价格的涨势在后期受到抑制,高位企稳。今年是否也会出现同样的趋势,值得关注。
  三是中晚籼稻种植面积和产量预计将会增长,抑制早稻后期行情。本次调研地区均反映,中晚稻一季稻的种植在当地是比较稳定的,相对花费更少的人力物力受到农户欢迎,尤其去年和今年在相关稳生产的政策的有力促进以及品种向优质化的调整之下,中晚籼稻的种植面积和亩产大概率会增长。中晚稻上市之后,加上近年逐渐形成规模的再生稻上市在即,稻谷总体供应充足,早稻将受到明显抑制。
  四是今年以来大米行情疲软,终端需求抑制稻谷走势。上半年稻米购销价格均呈回落态势,稻谷供应充足,加上国家政策性稻谷持续投放市场,周投放量维持180万吨,市场可流通粮源充裕。随着疫情的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需求恢复理性,3月份以来,稻米一直持续稳中偏弱的行情,价格也逐步回落。据了解,大米行情非常疲软,企业开工率较去年明显降低,很多年初高价采购的库存都被积压。丰城地区反映,今年较大型的大米加工企业加工量仅为去年的一半,小的企业减少得更多。广东地区企业也表示,年初投产的几个大厂已经严重亏损;浙江地区表示大米企业的开工率仅有15%左右。大米市场的弱势运行,必然反过来制约稻谷价格。
  总体而言,目前处于储备粮采购轮入的关键时期,需求仍然较为集中,价格高开并将在短时间内强势运行,尤其是较受储备欢迎的圆粒短身型稻谷,价格将更为坚挺。但多主体预测,当前价格已经一步到位,后期难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广东部分地区成交价格回落至2900元/吨以下。但大幅回落的可能性也不高,或将高位站稳后小幅回调,调整幅度最多在100元/吨左右。调研单位表示,收购主体更担心的是像今年年初稻米价格攀升至高位后转而跌入长达大半年的低迷行情,以及像5月底小麦上市之初被炒得沸沸扬扬,然后迅速下跌的情况,因此快速锁定客源出货是为上策。对于储备单位而言,今年早稻质量好,符合入库标准的粮源供应还是比去年充裕的,但轮换价差的再度扩大不可避免,如此高的采购价位之下,需要适当把握节奏和做出品种调整。
  三、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势
  一是早稻如何储得进,卖得出的问题依然亟待解决。一方面,由于各储备单位早籼稻采购需求集中在6-9月,据交易中心数据,去年这三个月的早稻采购成交量占全年的90%,加上几个主要早籼稻产区中,只有江西能大规模调出粮源,导致每年上市期间都形成阶段性供不应求的局面。对此,广东部分地区表示当地已经出台了新的储备条例,从三个月的轮换期延长至四个月,特殊时期可再延长两个月。部分单位建议应以“籼稻”的统一概念划分,增加两者之间的可替代性。通过延长轮换期和品种调整,可一定程度上拉长早稻的市场购销活跃期,引导价格理性运行。另一方面,随着早稻需求进一步收缩,而价格高开,轮换价差将再度被拉大。去年和今年早籼稻的采购价格都较往年明显抬升,只是去年的销售价格大幅上涨使得价差明显缩小,而今年的储备轮换价差将再度成为棘手问题。储备单位需要进一步找到新的思路。部分地区推行订单储备的模式,充分了解市场的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向产区下达种植订单,形成有效对接。交易中心也在探索“定销竞购”“定购竞销”等模式,就是通过打包采购和销售,达到锁定价差的目的。
  二是有效提高农户早稻种植积极性有助于缓解阶段性供需矛盾。调研地区普遍反映,今年政策对稳定早稻播种面积的支持力度很大,但仍难以对农民形成持续的动力。主要因为种早稻对农民来说性价比不高。但这些支持政策对于种粮大户来说则是很可观的收益,因为有规模效应。因此,促进土地流转,适度的规模化是提高种粮积极性的重要举措。
  三是销区早稻储备轮换难的困境已传导至产区,早稻的种植、储备模式、品种结构的调整已经是迫在眉睫。产区的早稻轮换近年也开始出现负价差。由于销区的采购价格成为风向标,水涨船高,推升了产区稻谷采购价。同时,早稻市场的萎缩是大趋势,产销区都面临的问题,因此产区在采购价格提高了,而销售价格维持疲软的情况下,同样产生了轮换难的问题。江西部分地区表示,去年地方储备采购价1.21元/斤,销售价1元/斤,价差0.2元/斤,即400元/吨;今年也是差不多,采购价1.33元/斤,销售1.13元/斤。早些年,价差最多40-60元/吨,更多时候是顺价销售。销区的轮换困境已经传导至产区,因此,早稻的种植、储备模式、品种结构的调整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四是销区增加成品粮储备为产销区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结合产区近年逐渐脱离托市政策的困局,应进一探讨更好地深入产业,搞活大米储备。安徽和江西企业均表示,近年最低收购价政策基调从“托市”转为“托底”,收购的这部分政策粮食规模越来越少,去年除了江西,都没有启动最低收购价政策,因此,产区的很多粮库和交易中心也面临着业务转型的问题。库点空出来了,可以开展代储业务,也可以进行产收储加销一体化的合作。各省的交易中心可为促进籼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和更好的服务。尤其在搭建产销合作、构建企业诚信数据库、信息交流、开展联合调研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来源:广东华南交易中心)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2 | 帖子:2万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