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人才振兴   郑功成: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中国民生发展的不断飞跃
返回列表
查看: 196|回复: 0
收起左侧

郑功成: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中国民生发展的不断飞跃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59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592617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11-25 14: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

  01、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创造了中国民生发展奇迹
  民生好坏决定着民心向背,民心向背决定着政党命运和国运昌衰。古往今来,民生发展都是衡量政党或政治集团、社会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及其能力优劣的最核心的指标,也是最能够达成共识、最能够产生共鸣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指标。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和伟大,根本在于始终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民生为重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就是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生发展不断飞跃的历史进程。
  中国民生发展的第一次飞跃是使工人、农民从备受奴役者变成了新中国的主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28年前赴后继的浴血奋斗,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生的人民政权彻底打倒了掠夺工农的统治阶级,废除了藏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奴隶制度,工农大众与百万农奴成了新中国的主人。这种身份的彻底改变,使亿万人民获得了平等的政治身份和社会权利,在此基础上,通过农村土地改革使3亿多农民无偿地获得了7亿亩土地和生产资料,通过城镇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及一系列民生保障制度,迅速根治了民国时期民不聊生的沉疴痼疾,中国人民终于摆脱备受欺凌与压迫的生存困境,生活境况自此开始得到不断改善。同时,新中国还迅速建成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数以万计的水利设施、公共设施,为改革开放以来民生的持续发展奠定了相应的基础。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工农大众翻身得解放,这是中国人民在经历近代百年的深重苦难之后,民生状况发生质变的根本标志,更是中国民生发展不断飞跃的稳固基石。
  中国民生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是全面解决了10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经过计划经济时期的奠基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奋斗,中国的国民经济实力持续快速增强,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体中位居第11位,到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达4300多美元,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从1978年到2010年,伴随收入持续增长和社会保障等民生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长到19109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从301元增长到13471元,分别增长54.7倍、43.7倍;农村居民纯收入从133.6元增长到5919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16.1元增长到4382元,分别增长43.3倍、36.7倍。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住房条件普遍大幅改善,汽车、计算机、移动电话、旅游成为人们新的消费热点。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1.6平方米、34.1平方米;轿车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全国私人轿车保有量达3443万辆;电话普及率达到86.5部/百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4.3%;因私出境达5151万人次。上述指标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快速提升,10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全面解决,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步入小康乃至富裕生活阶段,从而标志着中国民生发展踏上了新的台阶。
  中国民生发展的第三次飞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日益走向富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国家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作为基本政策取向,更加重视财富的合理分配。一方面,采取大规模脱贫攻坚行动,加快补上民生发展的最大短板。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经过近8年的艰巨努力,截至2020年年底,所有贫困县全部摘掉贫困县帽子,近亿贫困人口过上了“两不愁三保障”的生活,其中960万深度贫困人口更是通过整体搬迁彻底摆脱了恶劣自然环境的制约,千年以来的区域性整体贫困现象被送进了历史,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反贫困的奇迹,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为全球反贫困提供了典型范例。
  另一方面,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继续大幅提升。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居民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下降到30.2%,其中城镇为29.2%,农村为32.7%,较2010年分别下降6.5、8.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总体上踏入了物质生活富足阶段。在具体指标方面,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近50平方米,从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稳步迈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4%,高等教育普及化成为现实;人均预期寿命达77.4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持续大幅度提升;城乡居民私人轿车保有量达14674万辆,移动电话普及率达113.9部/百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0.4%。2019年,全年国内游客高达60.1亿人次,因私出境游客达16211万人次。这些指标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住房、教育、健康水平等民生指标上已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汽车、互联网、旅游等消费走向了大众化、普及化,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民生发展的第三次飞跃。
  伴随“十四五”的到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了未来15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蓝图,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成为新发展阶段的核心议题,中国民生发展将迎来第四次飞跃,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阔步前进。
  从人均GDP全球倒数第二到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向第一大经济体稳健迈进,从人民处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流离失所的饥寒交迫状态到普遍过上日益富足的小康生活并走向更加美好的共同富裕新时代,从人均预期寿命仅35岁的“东亚病夫”到人均预期寿命近78岁和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从文盲大国到高等教育普及化,从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夫到工业社会、数字经济时代的体面劳动者,从交通不便、足难出户到大道畅行无阻、旅游成为生活常态,从信息闭塞、书信难递到移动电话和互联网成为生活必需品,从摆脱贫困、追求温饱到追求生活品质、走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创造的是人类发展史上无出其右的巨大奇迹。中国民生发展不断飞跃的客观事实,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人民的信任与重托,而人民的拥护则获得了异常丰厚的回报,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和中国人民之所以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奧秘所在!
  02、中国民生发展不断飞跃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逻辑关系
  透过中国民生发展不断飞跃的人间奇迹,可以发现其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为中国民生发展不断飞跃提供了根本保
  从1921年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确立了消灭阶级、为工农大众谋利益的纲领,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自己控制的区域将保障与改善民生付诸实际行动,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新希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明确了共同富裕的国家发展基调,尽管当时面临的是一片战争废墟、西方列强围追堵截,社会主义探索实践亦走过弯路,但亿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祖国,民生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
  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强力推动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国力全面提升,国民财富快速积累,中国人民的生活境况迅速普遍性地得到大幅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克服艰难险阻,带领人民脱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更加卓越的民生发展成果。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发挥着强有力的引领作用,将亿万人民团结在一起,中华民族才有了主心骨,一盘散沙才能凝结成一个整体,中国才能取得今日之辉煌成就,中国人民才能过上日益幸福美满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又是因为其始终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整体利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为宗旨的坚定信仰,有稳定的政治核心,有改善民生和促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明确目标导向,有以中长期战略规划为依据并落实到具体行动的智慧发展策略,有以严密的组织及其行动力为保证的卓越领导能力,有不断改革创新、永葆生机活力的自我革命勇气,这些本色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具有完全不同于资产阶级政党或工人党、农民党的特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能够避免当今世界难以逃脱的党争误却民生怪圈,而且可以一以贯之地持续不断改善民生、发展民生,最终将全体人民引入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
  (二)中国共产党选择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民生发展不断飞跃提供了根本遵循
  社会主义是较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消灭贫穷、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在建立新中国时,就面临社会制度的选择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的贫困根源作出了科学判断,认为消灭贫困必须改变原有的社会现状,而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则是消除贫困的根本制度保障,进而确认社会主义是能够为中国人民带来幸福的唯一出路。因此,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中国民生不断飞跃的牢固制度基石。这一正确选择,使亿万劳苦大众一夜之间获得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并通过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及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就业与收入分配制度过上了日益向好的生活,尽管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口剧增等因素的影响,民生改善尚未很快达至理想境界,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平等分配、免费医疗与教育以及相关福利设施,确实使中国人民的健康素质、教育水平及平等观念得到了极大提升,民生发展在总体上一路向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并与时俱进地赋予其新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解放了生产力,也激发了全体人民创造财富、追求幸福生活的内生动力,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社会财富快速积累,带来的是全体人民生活境况持续、快速、普遍改善,不仅避免了西方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亦避免了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大规模贫民窟现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将国家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民生作为基本政策取向,通过强化中央统筹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构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掀起大规模脱贫攻坚行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不断优化民生保障制度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可见,在中国民生发展进程中,社会主义制度追求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为全体人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进而实现民生发展不断飞跃提供了最基本的遵循。中国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且能够造福全体人民的先进的发展之路。
  (三)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国家治理体系为中国民生发展不断飞跃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在新中国成立70余年的发展实践中,中国既未固守传统又未简单模仿他国,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广泛汲取先进国家的治理经验,建立并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国民生发展的不断飞跃,正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具有显著优势和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的卓越成果。
  一方面,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能够有效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共享国家发展成果。在这一体系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根本特征,它保障了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能够直接转化为造福全体人民的具体行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保障了国家权利能够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中,进而使为人民谋幸福变成国家意志;而中央主导和中央与地方国家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的有机统一,则有效地保障了全国政令统一和强执行力,并使全国一盘棋的谋划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建设方略落到实处。例如,中国的国家财政虽然分为中央财政与地方多级财政,但中央政府始终掌控着巨大财力,并通过大规模的转移支付实现国家财力在全国范围内的合理配置,这不仅使得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布局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建设重点项目,而且能够确保落后地区得到相应的财力保障。如2008年,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发生,灾区人民付出了异常惨痛的代价,但中国仅用3年时间就在灾区重建起一个更加美好家园的奇迹,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巨大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面对深度贫困地区采取大规模的脱贫攻坚行动,不仅汇集了从中央到省市县的财力、物力与人力,而且调动了地区对口支援以及部门、行业等各界的力量,正是由于集中全国力量投入脱贫攻坚战,才使这些地区短期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另一方面,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能够保障民生发展连续不断地实现新的飞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中国自成立以来保持了政治稳定与社会安定,尽管期间出现过波折,但总体上确实是围绕着国家发展、人民幸福做到了一代接着一代人、一届接着一届政府干。从计划经济时期确立四个现代化目标,到改革开放时期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再到党的十九大细化完善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即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规划始终一脉相承。这些战略规划使中国这样一艘巨轮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行动路径,并在发展实践中将其具体落实到持续不断的五年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中。从“六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改善民生、发展民生是一个长达40年一以贯之的持续向前的推进过程,这是当今世界绝无仅有的现象。“十四五”规划又将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全面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接下来的“十五五”“十六五”及未来更多的五年规划,将使国家现代化进程持续不断地如期推进。
  正是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有效地发挥作用,才使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多民族聚居、地区发展差距历来巨大的中国能够久久为功,促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确保民生改善与民生发展持续向前推进。如果没有这样持之以恒且能够保证并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国家治理体系,国家的发展进步或许可以让部分人群的生活获得很大改善,但绝不可能让10多亿人口全面解决温饱问题、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并迈向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新时代。中国民生发展不断飞跃并普遍惠及全体人民的客观事实,证明了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四)中国共产党确定的民生保障制度为中国民生发生发展不断飞跃提供了有效的制度支撑
  民生发展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提供支撑,民生保障制度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事实上直接关乎民生的改善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包括教育制度、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民生保障制度,将为人民谋幸福和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转化成各种具体的制度安排。
  在计划经济时期,各种民生保障制度均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内化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之中,包括免费医疗、免费教育、统包统配的城镇就业、追求平等的收入分配制度等均被视为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尽管长期遭遇西方封锁、必须依靠自力更生优先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以及人口剧增等原因而导致民生改善一度不够理想,但这些民生保障制度对人民生计一直发挥着有效支撑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要求,与时俱进地调整各项民生保障制度,所形成的是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责任共担型格局,追求造福全体人民并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目标从未动摇。例如,社会保障制度从传统的国家—单位保障制转向国家—社会保障制,通过不断扩大公共投入和建立责任分担机制确保了这一制度体系迅速覆盖全民;劳动就业制度以市场化就业为主体,以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充分调动私人企业的积极性和激励个人创业带动就业,助力数字经济背景下的各种新业态发展,失业率一直被控制在较低水平;教育制度确保普惠全民,并从确保义务教育普惠未成年人迈向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土地公有制则为农村居民建设住宅和改善居住条件提供了保障,也为避免城镇两极分化创造了条件,等等。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中国特色的民生保障制度体系具有坚强的韧性,为全体人民过上日益美好的生活提供着有效、可靠的制度支撑。
  综上,百年党史、70余载新中国史、40余年改革开放史和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主线始终是为人民谋幸福,隐含的历史逻辑与事实逻辑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领导新中国的发展,也不可能有中国民生发展的不断飞跃。
  03、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脱贫攻坚任务的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意味着为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经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已经转化成为未来15年的国家行动纲领,不仅宣告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途已经全面开启,而且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民生系列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新的国家发展蓝图和行动纲领直面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的发展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发展目标。同时,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尽管目前还存在着民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收入差距偏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偏小、就业与教育质量提升还有较大空间、社会保障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还需要加快发展才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但透过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一理论蓝图兼行动纲领,可以清晰地看到国家未来15年的民生发展路径。它至少包括: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在持续不断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时促使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并使全民受教育程度持续不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并在切实解除人民群众后顾之忧的同时实现共享发展成果水平持续提升,确保全面实现住有所居并使人居环境获得进一步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在未来15年间逐步变为现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国家采取的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相关行动,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作出了最新注解。在国家层级,除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经全国人大会议通过变为国家意志外,共同富裕的行动纲要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多个专项规划也在制定之中,反贫困目标已经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升级为乡村振兴行动,积极就业政策已经上升为国家宏观政策并扩展到包括各种新业态在内的灵活就业群体,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以及进一步发展普及化的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正在积极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方案即将付诸实施,全民医保高质量发展顶层方案正在付诸实施,面向“一小一老”的普惠性托幼事业和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经纳入国家规划并将着力推进,全方位全周期服务全体人民的健康保障体系正在加快构建之中,特别是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同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将使财富分配格局走向更加合理,而持续快速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举措也在不断出台,等等。在地方层级,中央确定富裕程度较高、发展均衡性较好、城乡之间与群体之间差距较小的浙江省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明确全方位聚焦以人为核心并重点从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统筹谋划,瞄准阻碍实现共同富裕的最薄弱环节,通过改革率先形成促进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着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不同群体间收入分配差距,浙江省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将为全国其他地方促进共同富裕探索路径、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据中央的战略部署,可以看到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三步曲:在“十四五”期间迈出坚实步伐,重点是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使居高难下的基尼系数不断降低;到2035年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关键是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重要标志;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基本实现,核心指标是居民收入与实际消费水平的基尼系数均缩小到0.3左右的合理区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平等的国家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必然要通过先行地区的示范,带动更多地区走向共同富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因此,浙江先行并不意味着其他地区可以不动或者消极对待,而是都应当在国家制度安排和共同富裕行动纲要的引领下,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方面采取真正有效的行动。
  可以肯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只要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中国人民普遍过上富足美好生活的愿景将伴随国家现代化进程如期变成现实,中国民生发展将伴随共同富裕的扎实推进再次实现全面飞跃,最终必将再次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
  04、结语:中国民生发展不断飞跃的世界意义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从饥寒交迫起步,经过全面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阔步走向共同富裕并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国的现代化正在彻底改写世界现代化的版图,中国民生发展的不断飞跃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世界意义。
  一方面,一个政党、一种社会制度能否赢得人民普遍拥护,关键在于能否促使民生不断改善与发展。漠视民生的政党不会是好政党,不能保障与改善民生的社会制度不会是好制度。只有重视民生、保障民生、不断促使民生发展的政党才是好政党,只有能够造福全体人民的社会制度才是好制度。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从浴血奋斗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到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再经过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入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共同富裕的新时代,带来的是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并集中地体现在惠及全体人民的民生发展的不断飞跃上,所证明的正是民生与民心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其对政党与政权选择和国家命运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人民有选择政党和社会制度的权利,选择的结果同样取决于民生改善与发展的程度。在国际上,不少政党曾经强大却最终被人民抛弃,一些国家因社会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不良而危机不断,究其原因都是民生改善不足甚至倒退导致人民不满。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始终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始终得到人民广泛认同,根本奥秘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奉行民生为重的价值取向并实现了民生发展的不断飞跃。
  总之,政党命运与国家兴衰归根结底要取决于民生发展及其对民心向背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与中国民生发展的不断飞跃,无疑为当今世界提供了极其正面的范例,也必定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来源:《学术前沿》杂志2021年10月下)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896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