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版块   文化振兴   焦富民等: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与当代复兴
返回列表
查看: 173|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焦富民等: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与当代复兴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53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535735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12-28 16: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焦富民 张洪成(淮阴师范学院校长、教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淮安分院院长;淮阴师范学院教授

  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街区富含运河特色的建筑、街巷、码头、牌坊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传承有序的传统技艺、戏曲、风土人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载体的主要存续空间。它既凸显了运河城市厚重的历史记忆,又表达了运河区域的文化特征和象征意义。近年来,随着相关法规和保护条例相继出台,运河街区逐步被纳入各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中,并涌现出一批较为成功的保护实践案例,标志着运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正逐步走向规范化。但现有的保护实践活动仍存在重视“物质躯壳”而忽略内在文化、强调商业发展而忽略居住环境改善等现象,导致街区传统文化丧失、街区活力逐渐衰竭等弊端。为实现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与当代复兴,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亟待采取相应改进策略。
  系统规划,全面立法
  目前大运河沿线的一些省市已经就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与保护在法规制度建设、规划编制实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2008年通过的《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导则(试行)》、2013年的《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21年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均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提供了重要保障。但这些规范性文件存在明显的地域性,作为贯穿四省两市的大运河,其沿线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与文化复兴的立法、规划,应当突破省域范围,由国家制定统一的法律,并由地方加以细化规范,以系统性地规范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促进文化复兴。
  就目前各地的立法与规划看,即便是走在大运河沿线历史街区保护修缮与文化复兴前列的江苏,其规划立法也多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空间、肌理等物化因素,对于非物质性的、内涵性的思想文化、传统记忆、民间艺术、手工技艺、地方民俗等因素则鲜有提及,尤其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编制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文化传承、利用、保护等举措的融合措施更为欠缺。因此,在现有立法及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国家战略,出台专门针对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复兴的举措与规定,并将其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与社会经济的一体化建设相协调,并且以“保护、传承、宜居、发展”等为规划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以保证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街区的物化因素与文化复兴在新时代得到持续发展。
  原真保护,文化显性
  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街区应贯彻原真性保护原则,其空间尺度整体设计应延续其原有的低层、高密度的城市肌理,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原有历史风貌及空间布局形式,并以区域特有的文化遗产彰显其文化属性。具体而言,街巷应保留原有的曲折的空间肌理,保存原有街、巷、弄的空间序列和脉络。连续的建筑外壁和石板地面形成了三维立体空间,在整治过程中,要去除一些破坏性的随意搭建的构件,保持或翻新建筑原有的临街外立面和铺装地面、大部分的坡屋顶设计,从而还原传统街巷的文化风貌。
  街区建筑要区分为重点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两部分,重点保护区域建筑的整治以保护为主,杜绝大规模的拆建;风貌协调区是新建建筑与历史建筑之间的过渡地带,以表现历史与现代的过渡和衔接。街区建筑高度不宜超过2层,可将商业与居住功能结合,建造上宅下店、前店后坊的排屋,体现街区的传统生产生活风貌。街区建筑的整治不能忽略现代生活需要,其内部构造、基础设施可根据现代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基本需求进行适当改造,但改造过程应坚持对建筑主体或重要内容不构成破坏的原则。已有建筑的整治应考虑不同年代的建筑特征,避免建筑风格的混乱。新建建筑,应以原有建筑为蓝本,其外形特征与街区民居保持统一。抽象简化的传统建筑符号加上现代建筑手法的诠释,以及色彩处理与因形体多变而产生的空间变化,都将留给游客深刻的文化感受和历史气息。
  景观改造和修复方面,景观小品是历史街区的细节展示,是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延续性发展的具体体现。对于反映历史街区特性的微小细节,都要完整保留。运河沿岸原有的码头、生态与人文景观应统一整体地进行修复和改造。利用原有材料、合理的技术手段,修复破损的码头和河埠头;保留运河沿岸驳坎,修整条石;保留运河沿岸的植被景观,合理布置乔灌木;设计林荫休息空间,以及连续的立面景观。此外,可将沿河民居、码头同景观绿化带相结合,形成变化多样、功能丰富景观空间。
  传统生活方式延续方面,居民与景观“和谐相处”才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与当代复兴的最好体现。完善的历史街区不应只注重实体的物质遗产,同时也要注重其内在的精神文化、传统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街区的原居民、原文化、原风俗,在历史遗产及环境承载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应适当保留合理人数的居民量,对传统的文化和习俗进行真实、形象地展示。
  产业推动,文旅融合
  历史文化街区是当今世界文化产业与分类系统的重要部分,是城市产业体系中具有文化意义的“拳头”产品与服务。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产业融合创新依然是文化与旅游系统工作的重中之重,并逐渐成为创造社会财富和促进就业的重要生产系统。
  历史文化街区具有空间集聚和规模扩张的特征,同时具有融合性、联动性等旅游业与生俱来的特点,容易产生巨大的文化群效应。其文化生产价值除了与旅行社、酒店有关,更多体现在与资讯传播、科技教育、艺术产业等相关产业或行业的结合进程之中。因此,应遵循其客观的发展规律,结合市场经济的总体态势,引导其选择一组“合得来”的相关产业联动发展,创造一种“你提升、我发展、你发展、我受益”的良性互动格局。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品是其产业发展的核心。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的丰富及旅游购物消费层次较高,显然有利于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旅游产品的生产供给、扩展与推广是整个产业发展体系的主体,因此,应该因地制宜,逐步形成包括策划设计、生产包装与宣传推销等在内的旅游产品生产环节;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融合渗透与不断延伸。同时,也可以开展运河文化街区产品的工艺活态展示,将运动休闲与手工艺表演进行完美融合。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业的推进与文旅市场良好运行密切相关,通过市场机制和民众参与来充分补充运河旅游事业的投资缺口。积极开展“满意旅游”行动,确保文化旅游市场规范管理、安全运行,有助于提升优质服务和旅游的满意度。因此,可以在稳定基本目标市场的基础上,适当扩大产业发展的规模与市场影响力。随着旅游文化功能的不断拓展,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街区建立以大众休闲文旅市场为主体,延伸不同市场为补充的合理、完善的市场结构,从而适应城市人群的不同文旅需求。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产业发展以推动文化经济增长为宗旨。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来讲,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街区产业发展就是以旅游休闲产业供给端为核心,以推动结构优化为侧重点,以促进城市旅游发展和经济振兴为旨趣。通过深挖城市文化资源和运河遗产资源,进一步活化静态的文化遗存及历史遗迹。作为城市旅游市场的特色资源,运河历史文化街区也是旅游营销计划打造的核心,通过积极营造“高品质”城市旅游环境,推动当地文化支柱性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旅游品牌效应。
  多措并举,有效保障
  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与文化复兴,需要多方面的保障。首先,要有持续稳定的物质保障。在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文化的传承、保护、利用是三位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是体现历史感与地域性的环境空间,是传承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而文化复兴以历史街区的物质建设为基础,只有实现对大运河沿岸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物的高质量修缮、对配套设施的逼真还原,方能在仿真的环境中实现文化的自然传承,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当代文化的融入与发展。而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与文化的传承复兴,都需要国家与地方各级政府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就目前的实践经验看,各地多采用招标开发模式,即由开发商进行私人开发、政府适度管理的发展模式。这种商业开发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发展中的资金问题,但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往往面临诸多障碍,而且商业性的开发所具有的“重商业发展、轻文化复兴传承”的固有弊病难以祛除。因此,对于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街区修缮和文化复兴项目,各地政府应尝试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筹集和利用方式,以弥补国家财政投资的不足。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基金与地方政府资金,修缮经费与文化复兴的各项投入遵循“地方为主、省级协调保障”的原则,保障大运河文化带文化传承、利用、保护的可持续性。适当地吸收个人资金、开发商资金等,在不违背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原则和目标的基础上,利用市场经济法则和手段,在保护区及周边地区进行适度的商业、旅游、房地产开发,争取这部分私有资金投入得到回报,达到历史文化街区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
  其次,需要规范有效的制度保障。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涉及街区内土地、建筑物的使用权、经营权等法律问题,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这些措施很难实施。对纳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及其周边地块,必须明确其产权主体及修缮后历史文化街区的经营权、经营范围等,由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统一招标,收益按照“业务主导、管理辅助”的原则进行分配,并保留街区管理、修缮、宣传等必需的费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修缮包含单体历史建筑的整修、街区风貌环境的改善与街区的文化复兴、功能复兴。这些都要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以实现新时代大运河文化的持续复兴。此外,为了保证大运河沿岸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传承复兴的有序推进,应当在文化街区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在商业发展与文化复兴的双轮驱动下,全方位统筹历史文化街区的运营、服务、管理,既保证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附属物等的完整,又能保证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并在当代实现复兴。对于在文化街区从事专职工作的人员,应当由政府统一聘用、考核,其编制、福利待遇由政府统一保障。
  再次,要有前瞻性的绿色环保保障。大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街区以运河为母体,运河的健康、绿色发展是历史文化街区得以长久存在的基础。因此,要加强大运河的环境保护,让绿色大运河成为历史文化街区持久发展的载体。除了大运河的环保以外,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发展也应当遵循绿色、环保的理念,无论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还是运营,都应当通过严格的生态环境评估。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种活态城市遗产,是以市井文化为特征的生活空间,因此其发展与文化复兴离不开人,各地政府应当把宜居、宜商等作为重要发展理念,通过现代管理理念,吸引更多的原住民和经商、文化传承人员广泛参与运河沿岸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过程,让他们既成为历史文化街区修缮、发展的参与者,也真正成为大运河文化复兴的主导者。(来源:新华日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666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