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今年以来,国际形势发生许多变化,国际粮价屡创新高。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5月份世界谷物价格指数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大增29.7%,世界粮食市场的不安日益增加。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俄乌冲突升级是当下国际粮价高涨的原因之一。乌克兰和俄罗斯都是粮食大国,两国出口的小麦占全球市场近30%。从2021年中国进口粮食的情况来看,达到了历史最高纪录16454万吨,虽然小麦的进口量不大,但是如果小麦暴涨,同样会带动其他粮食涨价,这值得我们警惕。与此同时,2021年中国粮食进口增长了18%,但进口总额却增长了39%,说明国际粮价平均涨了近20%。 与国际粮价高位徘徊相比,5月份,我国粮食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3.2%,价格整体保持平稳。在不确定性增大的背景下,中国粮价却少有大幅波动,稳粮价靠什么?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人口大国,粮食在国计民生中基础性、保障性地位尤为突出,基于粮食消费具有刚性、难以替代的特点,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有力措施,在保护耕地、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实施优质安全生产等方面,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保证了我国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农村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张义博认为,中国粮价之所以能够保持整体平稳,归根结底是我国建立了强有力的粮食保供稳价机制和政策措施。 一方面,在粮食生产上,我国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实施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不断完善粮食生产补贴政策,推广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全覆盖,扶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稳定种粮农民收益。同时,针对近期农资价格过快上涨,及时建立了化肥保供稳价工作机制,并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了农资补贴,减轻了种粮成本上升的压力。 另一方面,在粮食流通上,我国建立了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完善“两横、六纵”粮食物流八大通道,基本形成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格局,推进粮食物流四散化、信息化、标准化发展,提升了粮食物流效率。改造建设粮食应急配送中心,强化粮食市场监测预警,形成了中央、省、市、县的四级粮食应急预案体系。此外,为了阻断国际粮价的输入性影响,我国着力推动粮食进口来源多元化,防范国际粮价传导风险。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近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些年,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粮食生产,重视粮食安全。我国已经连续7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库存比较充裕。 “从生产供给来看,今年农业生产总体稳定,主产区小麦迎来大面积收获,夏粮有望再获丰收。”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近日召开的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尽管地缘政治冲突仍在扰动国际能源和粮食市场,但国内口粮自给自足、煤炭资源能够满足需求。 由于我国经济的开放度高,我国粮食价格必然受到国际粮价的影响,不可掉以轻心。在全球通胀变局和全球粮食危机叠加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认为,首先,要做好粮食保供稳价工作,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今年以来,国家各部委已经积极出台政策支持粮食生产,包括向种粮农民发放财政补贴、投放储备物资,缓解种粮成本上升影响;扩大玉米等粮食进口来源,扩大化肥进口,促进国内保供稳价;保障人员流动和粮食运输畅通,保障粮食收获和收购环节有序进行等,这已成为维护经济大盘稳定的关键环节。 其次,在全球通胀变局下,通胀由于其再分配效应会造成不对称冲击,应当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支持。罗志恒表示,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来源单一,实际收入会因通胀而下降,且消费支出中必需品占比高,受通胀的影响更大。今年通胀压力叠加疫情影响,中低收入人群受冲击程度有所加大。在保就业保民生的要求下,建议积极出台定向支持政策,针对中低收入群体发放补贴,缓解现金流压力。(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