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衡阳市衡阳县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
衡阳县位于衡阳市西北部,湘江中游,土地总面积2558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443个村,48个社区,总人口约125万,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35万亩、粮食总产60万吨,是典型的地域大县、人口大县、农业大县。近年来,获得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县、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县、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等一大批国、省荣誉称号。
一、主要措施及成效
近年来,衡阳县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狠抓落实,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出了一条符合衡阳县实际的乡村振兴道路。
(一)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一是选优配强“领头雁”。持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把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以村级“两委”换届为契机,结合当地实际从农村致富能手、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中培育基层党组织书记,选举出了一大批“能力强、责任心强、素质高、群众信得过”的“两委”干部,有力提升村支“两委”班子战斗力。同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调整优化驻村工作队,精准选派323名机关干部、成立134支乡村振兴工作队。二是强化基层组织保障。以基层党建为抓手,强化党员的党性淬炼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完善“村(社区)党组织-村民小组(网格)党组织-党员联系户”体系,全面推行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五个到户”工作制度,扎实开展新一届乡镇领导班子和村(社区)“两委”班子集中轮训,累计培训乡镇班子成员26人,村(社区)“两委”干部519人。深化基层“一门式”公共服务建设,所有村(社区)全部设立便民服务中心,高频服务事项在村(社区)实现一门受理、一站办结。三是强化人才科技保障。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的新型职业农民,累计培训乡村致富带头人89人;全力打造科技专家服务团,选强配齐科技专家团成员82人,累计帮助企业申报市级技术研发中心6个,引导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9家。截至目前,累计成功创建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安邦、耀泓),争取省级科技特派员项目1个;创建部级星创天地1个,省级星创天地3个,市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
(二)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做强基础产业。全面落实粮食生产各项补贴政策,积极发展规模农业、高效农业和订单农业,着力抓好粮、猪、油、菜四大基础产业,初步建成100万亩优质稻、100万亩优质油、年出栏100万头生猪、20万亩精品蔬菜等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保障粮食安全的经验作法代表湖南省入选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典范案例。二是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以“一特两辅”特色产业为重点,优化产业布局,推广综合种养、“三产”融合等绿色高效模式,制定出台《中共衡阳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截至目前,建成省级特色产业示范园7个、市级37个、县级65个,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1个,新增认定省级联合体5家。成功申报衡阳台源乌莲、衡阳湘黄鸡、寺门前土猪等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台源镇成功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三是做大村集体经济。按“一村一策”发展思路,积极推行“公司+村集体+农户”合股经营模式,整合资金、项目、土地等资源要素,村集体资金入股村内企业参与分红,1万元以下的村集体经济空白村全面清零。西渡镇梅花村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台源镇东湖寺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全国农业特色产业”亿元村。
(三)以“生态宜居”为关键,推进乡村绿色发展。一是科学编制村庄规划。坚持规划先行,统筹产业发展、基本农田保护、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等空间需求,加快实施“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2018年、2019年累计开展两轮村庄规划编制,完成167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2020年完成10个省级试点村村庄规划编制;2021年将86个各类示范村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纳入年度村庄规划编制范围,取得阶段性成效。二是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计划,全面开展“一拆二改三清四化”及“三清理三整治四提升”村庄清洁行动,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开展污水治理村443个。积极探索推行“首厕过关制”,完成户厕改造15600户,公厕改造15座。今年7月,全国农村改厕现场会在衡阳市召开,我县作为主要参观现场,得到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的高度肯定。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湖南日报、湖南卫视等主流媒体先后6次报道了衡阳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农村改厕的典型经验。三是大力推进农村改革。扎实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回头看”及成果巩固,全县466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面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和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被评为“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先进典型地区”,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综合改革工作作为全省农村改革优秀典型案例推介。
(四)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加快乡村文明进程。率先开展“厚德同心积分银行”、厚德关爱基金农村治理新模式工作,将村(居)民的日常行为用积分量化管理,每村(社区)建立了“厚德同心积分银行”阵地,每季度开展一次讲评,每年开展一次表彰,有效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厚德同心积分银行”乡村治理新模式先后被央视、新华社多家媒体予以报道,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把开展扶志扶智宣传教育活动、文明信用户评选活动、开展文明创建等内容纳入到各项创评之中,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程度和素质,57个村入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名单。强化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运行管理,建立了激励约束机制,严格落实省规定的免费开放项目和最低时限对公众开放要求,大大丰富了广大群众文化和精神生活。
(五)以“治理有效”为基础,构建乡村治理体系。积极开展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工作,选取“屋场”这个最小基层治理单元,按照“宣传宣讲、释疑解惑、排忧解难、凝心聚力”十六字原则,推行屋场恳谈会制度,打通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今年共召开屋场恳谈会 1500余场,收集意见建议 1200余条,解决各类问题1800余个,实现政策在群众家门口宣讲、民意在群众家门口听取、矛盾在群众家门口化解、问题在群众家门口解决。严格实施“一村一策”和“六个一”工作方法,扎实抓好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提升,成功转化软弱涣散党组织25个。着力落实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三个清单”(依法自治事项清单、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减负工作事项清单),提升村(社区)自治能力,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西渡镇新桥村被评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和省级特色精品乡村。
(六)以“生活富裕”为根本,提升乡村生活水平。 一是优先保障资金投入。始终把乡村振兴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加大公共财政倾斜力度。2021年,县财政衔接补助资金总量为1.0364亿元,其中:用于产业振兴项目资金5870.15万元,占比56.6%,高于去年比例。坚持绩效优先,不断加强项目建设和管理,累计入库项目1262个,已实施783个,涉及财政衔接资金1.0364亿元。同时,提早谋划2022年项目入库,截至目前已经入库项目791个,项目预算总投资3.029亿元。加大土地出让收入统筹力度,将土地出让收益的68%优先用于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振兴“能量源”。二是强化公共服务。着力农村补齐水电路讯网等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短板。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累计完成各类公路62.19公里,农村公路安防设施133.89公里。全面加强农村医疗机构和队伍建设,实现“空白点”动态清零。加强中医药服务建设,全县25所乡镇卫生院都开设了中医馆,基本实现全覆盖。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累计投入资金634.43万元,改造小规模学校14所。三是巩固住房安全保障成果。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累计完成改造650户,完成任务率100%,春节前可全部搬迁入住新房。建立健全农村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累计复核脱贫户14837户、贫困监测对象722户,并已全部落实住房安全鉴定或消除安全风险。
(七)以“农旅融合”为方向, 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积极探索“文化+农业+旅游”等发展模式,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发展农家乐、观光旅游、农业采摘、休闲垂钓等旅游项目,因地制宜推出一批特色农家乐、特色农庄,让旅游产业成为我县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引擎。成功打造衡阳县乡村振兴“五朵金花”,曲兰镇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台源乌莲小镇等农业特色小镇建设初具规模。“清花湾”“田园沐歌”“白石园稻田公园”等田园综合体建设来势看好,成为网红打卡佳地。智慧农业、数字农业、“互联网+”新业态探索卓有成效。库宗桥镇华山村成功举办了多届湖南省油菜花节衡阳县分会场暨衡阳县乡村旅游节,让村民卖油、卖花、卖风景,实现了增收致富。
二、主要经验
衡阳县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根本动力,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主要经验体现在突出抓好乡村“四个”振兴上:
(一)突出抓好乡村人才振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人才基数小、质量低、持久性不强是乡村人才的困境所在,破解乡村人才瓶颈就是要挖掘有特长有想法的“草根”、有乡村情结有服务精神的现有人才;要实行更加积极有效的人才政策,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选好育好留好人才,把“土专家”“田秀才”、“读书人”、“洋专家”、乡贤能人都统筹调动起来,汇集乡村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比如,开展村(社区)“两委”班子和乡村致富带头人集中轮训;在村“两委”换届时重点从农村致富能手、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中培育基层党组织书记;比如西渡镇梅花村党总支部书记、富农优质稻合作社监事长刘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2009年广东卖皮鞋赚了百万元后,带着南下淘金的全部身家回到家乡,带领村民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户变商户、农村变景区、农产品变旅游商品,走出了一个又一个助农增收的新路子。
(二)突出抓好乡村产业振兴。实现“产业兴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根本。要加快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观光农业、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的发展,健全乡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标准高、服务优、作用强的公共服务平台,建好“一村一特、一乡一业、一县一牌”等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形成品牌、规模效应。比如:金兰镇城坪村以“合作社+林农”“公司+基地”融合发展的思路,在开发乡村民俗风情、乡村特产、农事体验、山水观光、丛林探险、民宿生活等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培育多样化、个性化的乡村旅游业态,提升乡村旅游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洪市镇泰山村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把老村部改造成购物广场,通过“四议两公开”的形式,发动全体村民入股,让村民变股民,共享集体经济“红利”,村集体收入从之前的每年1万元增长到现在的87万元;演陂镇鲁陂村采用“公司+村集体合作社”的模式,发展生态稻种植,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6万多元。
(三)突出抓好乡村改革振兴。观念决定方向,思路决定出路。答好乡村振兴这道全新课题,决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思路和办法,不能拘泥于过去的经验和套路,必须提倡新思路、反对旧观念,革除“路径依赖”的思想藩篱,大胆改革创新,敢于先行先试。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上,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比如,梅花村探索“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新发展模式,成立梅红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梅香情缘旅游发展公司,村集体入股梅花村的饭店、梅花院子、梅花鱼庄3家星级农庄,可以大幅度地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岘山镇岘山村,以“村为主体、集体所有”的发展思路,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业、农业、旅游业齐头并起,产业发展越来越好,村容村貌越发整洁,全村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村里贫困户基本脱贫,村风文明、经济发展欣欣向荣。
(四)突出抓好乡村文明振兴。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环境是关键。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文明村、“四好村”、星级农户、最美家庭、最美人物等创建评选活动,利用好屋场恳谈会、农民夜校、综合文化站等场所,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等重点人群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开展身边好人、好儿女等评选表扬活动,在村(社区)推行导入银行管理模式,用积分量化村民文明道德行为,开设“厚德同心积分银行”,制定村规民约,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供稿单位:衡阳市衡阳县人民政府;乡村发现转自:《湘村行动:湖南乡村振兴精选案例》,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