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财经观察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返回列表
查看: 161|回复: 0
收起左侧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50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10-18 11: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意味着中国正式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下一个阶段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6日在北京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习近平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意味着什么?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中国经济还面临哪些新任务和新要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何重要意义?针对上述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原秘书长张燕生。

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

问:从目前所处的新发展阶段和我国国情来看,为什么说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张燕生:这个新发展阶段下的首要任务,实际上从党的十八大后就开始探索了,起初提出经济新常态,后来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党的十九大以后聚焦到高质量发展,一步一步地形成了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路径和保障措施。

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角度来定义高质量发展的话,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实际上“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发展方向、衡量指标都是按照这五大新发展理念来规划的。

新发展格局实际上就是从供给、需求、国民经济循环、投入产出效率的角度来定义高质量发展,它的核心就是从过去40多年的高速增长转向未来30年的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因此,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意味着中国正式转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下一个阶段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问:过去十年,我国在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方面取得很大成绩,在新发展阶段,应该如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张燕生: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重点解决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第二个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问题,第三个是推动社会主义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问题。

面对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实际上也有必须解决的新问题,要在三个领域深化对外开放和相关体制改革。

第一个是推动高层次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创新型开放和发展的问题。要推动金融创新和高端服务创新,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

第二个是推动高标准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和发展的问题。双循环要推动与RCEP、DEPA、CPTPP等高质量自贸协定、高标准国际制度规则和数字伙伴协议模块的衔接对接,对内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制度改革、治理改革和市场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个是促进高水平货物、服务、资源、要素等流动型开放和发展的问题。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建设,核心还是对外开放与国际化再上一个大台阶。当前,一方面要利用好RCEP生效所形成的东盟、日韩、澳新这三个经济合作圈,另一方面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数字全球化、绿色全球化、服务全球化、创新全球化继续前行。

国内市场与对外开放相辅相成

问:对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您是如何理解改革与开放之间的关系?

张燕生:开放的本质是改革。开放引入外来竞争压力会促使国内各项体制机制发生深刻变革,扩大开放是一场冲击传统格局的自我革命。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自我革命和引入外来竞争压力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要把自我革命和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制度型开放、创新型开放和流动型开放。

问:您认为应当如何协调全国统一大市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

张燕生:中国已经是全球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高水平对外开放与过去是有明显不同的。下一步的重点就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上,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一般情况下,大国的外贸依存度都是相对较低的。中国今后会通过扩大内需和进口,为自己的贸易伙伴创造更多的新订单、新需求、新发展动力,我国很可能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货物贸易逆差国,但前提是本国内需要足够有深度,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也就成为大国战略的必然。国内发展基础做得越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就越大,通过增加进口、对外投资与国际合作,来给别人机遇,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应尽之责。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也要求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建设,无论是市场制度规则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要素和资源市场统一、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还是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都是在不断提高改革开放水平和与国际高标准制度规则对接衔接基础上进行的。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领域,如在实体经济上面向全球开放,在金融上通过人民币国际化、储备货币多元化、资本项目开发和资本市场与国际对接,在人力资源上培育吸引留住一流人才,从而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问: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何重要意义?

张燕生: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和产业链的坚实支撑。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牢牢把握实体经济显得十分必要。更具体地讲,就是要建设由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第一个支柱是科技创新。过去6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增长率都超过10%,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东部沿海地区已经超过OECD国家平均水平。但基础研究、有方向的应用基础研究、行业共性技术研究怎么做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如何健全,全方位的国际合作怎么开展?这仍是中国需要进一步探索的。

第二个支柱是现代金融。中国制造业发展得非常好,但是金融支持偏弱,比如人民币在全球的货币结算和储蓄储备货币比例低,资本项目和资本市场仍不够开放。因此要探索打造世界一流的现代金融和多层次资本市场。

第三个支柱是人力资源。怎么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这些都是牢牢把握实体经济不动摇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问: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这些领域对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有何重要意义?

张燕生:这些主要还是针对第四次工业革命而提出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主要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新兴科技,各国基本重新回到同一条起跑线上开局起步。中国要从网络大国和数字大国变为强国,就涉及到与网络和数字经济由大到强发展相适应的创新环境、人才环境、监管环境和开放环境,引导创新创业者不能仅仅满足于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组织创新,一定要在数字领域和网络领域实现硬科技、软硬件的创新突破。

政府、企业、社会也要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在网络强国和数据强国的建设中形成合力。(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万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