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近日,我国海关总署发布2019年的最后一份月度统计报告,官方权威数据印证了业内人士认为进口大豆增量的集中预判,不过11月大豆进口量环比增幅逾三成仍然出乎市场的意料。与此同时,来自美国政府部门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进入本月第一周,美国大豆对华销售数量继续保持在年内最高水平。随着中美之间原本约定的第十三轮会谈无限期延后,虽然G2贸易谈判呈现反反复复的“板门店模式”,但是来自两国权威的官方数据显示美国大豆(包括谷物等其他农副产品)输华“闸门”已然重启,值得审视。
来自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月份我国大豆进口量827.8万吨,环比10月618.1万吨进口量增加209.7万吨,或增幅33.92%,同比去年538.4万吨增加289.4万吨,或增幅53.75%;1-11月进口总量7,896.9万吨,同比去年8,233.60万吨下降336.7万吨,降幅4.08%。
美国农业部(USDA)发布的出口检验周报显示,近一周里美国大豆出口检验量下滑,但是继续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截至2019年12月5日的一周,美国大豆出口检验量为1,327,042吨,略低于前一周的1,575,749吨,明显高于去年同期的926,600吨(同比增幅43.22%)。迄今为止,2019/20年度(始于9月1日)美国大豆出口检验总量为17,298,212吨,上年同期14,185,018吨,同比增长21.9%。USDA在今年11月份供需报告里预测,2019/20年度美国大豆出口为17.75亿蒲(相当于4,831万吨),和上月预测持平,比2018/19年度仅增长1.5%。
解读:我国进口油、籽市场对外依存度较高,其中大豆供应至少80%来自于进口渠道,棕榈油更是100%的“舶来品”,加之全球最重要的农产品、工业品等大宗商品交易均集中在美国,定价权长期旁落造成我国进口厂商面临的挑战不断。现阶段而言,11月进口大豆到港“井喷”反映出地缘题材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对近期国产豆粕价格走势造成冲击。
如前文所述,近期美国对中国(大陆地区)装运830,783吨大豆,相当于12艘巴拿马型号货轮装运的大豆数量,有外媒解读“中方正在履约采购美国大豆”,主要基于美方继续对进口中国商品加征关税采取豁免措施,中方一如既往地做出对等的回应。截止至本周二(12月10日),美国大豆期货市场惊现久违的“六连阳”单边涨势,主要因为全球关注中美贸易磋商的实质性结果能否落实到文本协议上来。对于中美两国达成第一期贸易协议仍然持乐观预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节时间较常年同期明显偏早,公历年度2020年1月24日就是中国农历春节的大年三十。按照往常节前备货提前三周或一个月来看,目前我国饲料、养殖行业对豆粕等蛋白原料的采购已经进入高峰期,若进口大豆采购成本跟随CBOT大豆持续走高,每次下跌都是动态补库的机会。此外,市场跟踪资讯显示,本周期间,随着11月我国进口大豆到港数量的超预期增长,各地压榨油厂跟盘议价销售的意愿有所增强,大商所(DCE)豆粕期货从年内最高点——3086元,已经震荡回调至近期的2702元/吨,此轮“牛回头”下探幅度达到384元/吨,约合14.21%的降幅。
综上所述,随着中美贸易磋商保持循序渐进、稳中向好的态势,尤其是进口大豆到港增量的意外“空降”,共同对节前我国豆粕市场造成回调阻力,地缘题材令我国榨油厂、饲料厂和投资者感到忐忑。值得注意的是,跟踪讯息显示,华南地区部分加工企业悄然报出“负基差”(春节之后,即明年2、3月),叠加美国基金连续5周“加持”在CBOT大豆期货期权上的净空头寸,至少从现象级别而言有助于我们把握当前中美关系的基本走向。总之,无论中短期入市策略抑或是中长期营销战略,风控警钟仍应长鸣、多元策略保驾护航。(来源:中国汇易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