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版块   文化振兴   勿忘中国是“农业立国”这个根本
返回列表
查看: 852|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勿忘中国是“农业立国”这个根本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253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538830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0-1-7 09: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农耕文明与国家治理”纵横谈之一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要靠自己”“自己的饭碗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从质的安全到量的安全,粮食问题与农业立国这个重大命题,始终是我们国家绕不开的根本问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兜底工程。
  2019年12月21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短板,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会议还讨论了即将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
  为进一步研究和重视三农问题,观潮君委托红网智库专家组成员进行了深入调研思考。抚今追昔,结合“中国之治”和湖南省情,撰写成“农耕文明与国家治理”纵横系列谈六篇,今日推出第一篇,以期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在思想上、理论上乃至行动上有所裨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论述中,“农业立国”是最根本的命题。
  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古往今来,农业和粮食都是人类生存和治国安邦的首要之务。
  远古,先祖茹毛饮血,渔猎动物,采集野果,聊以果腹。当大自然的施舍,远远满足不了生存需求时,人们不得不从游牧生活向安营扎寨转变,从食物采集向食物生产转变。旧石器时代隐身,新石器时代来临。
  当大多数地方鸿蒙未开之际,中国已经种植粟麦稻菽,饲养牛羊猪马,“南粮北粟”粮食格局趋于形成。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龙虬庄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怀化高庙文化、永州道县玉蟾岩文化……大量石器骨器、陶陶罐罐、建筑墓葬、农作物标本的出土,显示了石器时代农耕社会、种植文化的诸多元素。
  2019年12月中旬,观潮君在河北博物院参观时,发现200万年前,人类即涉足河北桑干河上游。在阳原这个小盆地,他们使用火,制造尖状、割削状、锥形细小石器……遗迹比“北京人”早100多万年。邯郸磁山文化则显示,7000多年前,北方主粮“粟”已经在此种植,打破了“粟”来自古埃及、古印度的说法。家鸡骨的出土,打破了印度4000年前始产家鸡的权威观点。先祖大量使用石器、陶器、骨器、木器,可以打磨精细光滑、底部多足的石碾盘,用以磨制食品。粮食不仅日常享用,而且库藏窖藏,祭祖随葬。
  土壤、种子、肥料和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已成为先祖的“日课”。基于环境险恶,吞云吐雾、神通广大的“三皇五帝”产生了。根据《吕氏春秋》《资治通鉴》《史记》《尚书》《三字经》等典籍,三皇五帝大抵指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尧舜禹帝、祝融共工等。相传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上古农耕社会的杰出代表。
  河北邯郸磁山文化显示,7000多年前,中华先祖就能制造表面光滑、底部带足的石磨盘。
  北方农民7000多年前,就能生产粟,日深月久风化成碳化粉。
  黄帝玄孙后稷,精于农耕。《诗经·大雅》说他幼时好种树、麻,成年善事稼穑,教民耕种,放粮救饥。那时,风霜雷电,自然险恶,先祖奈何不了,于是避灾祈福的“龙”,成为各民族的共同崇拜,“龙的传人”中华文化由此开启。
  如果说,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中华文明均起源于农耕文明,那么,古代中国则是世界第一大农业国。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组织修建的都江堰;西汉时新疆地区利用雪水修建的坎儿井等众多水利工程,都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灌溉农田、夺取丰收的智慧力量。
  梯田排列。
  千百年来,先祖历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长期农耕,探索积累出农时节气、耕作经验,经“秀才”创作整理,而成《淮南子》《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农书》《农桑辑要》《四民月令》《天工开物》等农业手工业典籍,并延伸到天文历法、医术巫术、阴阳八卦、奇门遁甲之中,如《授时历》《抱朴子》《甘石星经》《皇帝内经》《难经》、《脉经》《本草纲目》等。
  中华传统文化,某种意义上就是农业文化,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无不打上农耕文明的烙印。四书五经,三纲五常,封建礼俗尤其是儒家文化,无不打上农耕文明的烙印。
  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其节俭思想、爱财取道思想,是从农耕文明提炼的。《孟子·梁惠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则反映了农耕文明中的“和善睦邻、耕读知礼”观念。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黄梅戏《天仙配》的唱词,几代国人耳熟能详,说明农耕文明之美渗透于爱情。从中国瓷器上农耕牧牛、摆渡挑担、荷锄夜归等图案看,农耕文明早已渗透于朴实安详的乡村秩序。应该说,男耕女织、耕读传家、尊重自然、敬老爱幼、砥砺奋进,是中国农耕社会得以承续发展的基本密码。
  在此基础上,历代统治阶级形成各自的治国方略。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汉隋唐、康雍乾帝,哪一个不是重视农业,“深挖洞,广积粮”?
  比如雍正。这个在紫禁城喝蜜糖水长大的“天子”,都说“朕观四民之业,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可见重农抑商相当露骨。雍正深入产粮区,指导农业,鼓励开荒,疏浚水利,实行摊丁入亩,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粮食生产。并得以改土归流,平定青海、西藏罗卜藏丹津叛乱,巩固了王朝统治。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富强显赫之邦。GDP,汉朝占世界26%,唐朝占58%,宋朝占60%,明朝占55%,清朝中前期占35%。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是农业社会,历代王朝内强农耕军事,外结藩邦属国,将种养技术、农耕文明、儒家文化传输于东亚汉文化圈。农耕文明、农业发展,为早年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居功至伟。
  从原始社会到现代,几千年来,农耕始终是中华民族的衣身之源,文明之根。与海洋文明的外向性、掠夺性不同,中国陆地广阔、人口众多的特点,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个农业大国。直到当代,这个根本依然没有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透过历史发展的脉络,我们能更清晰地了解农业立国的缘起,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这个论断的重大意义。(来源:红网)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671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