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粮安論壇   大食物观下中国食物安全保障的四个重点
返回列表
查看: 150|回复: 0
收起左侧

大食物观下中国食物安全保障的四个重点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4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4850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3-4-18 10: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本帖最后由 gecccn 于 2023-4-18 10:11 编辑

朱雨晨 覃诚 方向明(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大食物观是“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的一种更深化、更广化的食物营养观念。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2016年,“树立大食物观”被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要求“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树立大食物观”被纳入“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重点内容。在大食物观背景下,现阶段建设农业强国,保障中国食物安全,必须注重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从关注传统“粮食”安全到关注“食物营养”安全转变

随着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受益于面积和单产均增长,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731亿斤,同比增长0.5%。粮食生产十九连丰,总产量也再次创历史新高。但伴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与营养健康观念的提高,人们对食物消费需求从简单的“吃饱”“吃足”转变为更加关注“营养、优质、健康、安全”。对米面等淀粉类主食的消费减少,肉蛋奶等副食消费加速增长。随着我国人均收入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速,优质蛋白、脂肪等重要营养素需求也将快速增加,未来食物供应数量和结构都面临较大压力。应该在“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安全总体目标下,更加注重食物营养多元化安全。

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技术研发,联合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培养科研队伍,不断健全畜牧业技术支持体系,加速重大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的组织研发和推广。重点围绕精细化饲养、屠宰加工、生产环境控制、疫病防治等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建立健全现代畜牧业融合型产业体系,立足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以龙头企业为引擎带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有研究表明,海产品中的蛋白质更容易被人体所吸收,同时海产品蛋白质含量较高,每100克海产品中蛋白质含量约为7.7克,而陆域食物中大约只有3.6克。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海洋捕捞能力和必要性也将不断提高。未来应该积极拓展远洋捕捞空间,以此向更深远的海洋空间开发食物资源,加快海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和核心加工设备研发,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延伸渔业全产业链,利用海洋资源开发即食海产品、海产品预制菜等便捷海洋食品,满足消费者多元需求。

调整口粮和饲料用粮结构。由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引起的畜禽饲料供给压力显著,为满足动物性食物饲料的需求,要在保口粮、保谷物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优化生产布局,适当增加油料类和饲草作物等种植面积。尤其是建设现代饲草料生产体系,鼓励开展专业化、集中连片的饲草料种植,促进饲草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促进实用技术推广和普及,组织专家围绕饲草料品种筛选、种植、收获、加工、使用等环节,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和示范。

积极适应区域经济和人口老龄化发展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保障食物安全的同时,还得兼顾经济发展。如长三角地区以4%的国土面积承载17%的人口和20%的GDP,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经济实力强、科技创新优势明显的地区。长三角因其气候适宜、地势平坦、河网密布,历史上就是有名的“鱼米之乡”。但现阶段,无论是产值还是产量,长三角农业在全国地位都不断下降。珠三角、环渤海地区情况也大体类似。同时,人口老龄化也对我国食物营养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4.12亿人,其中45岁以上中老年人口、60岁以上老年人口、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分别为6.02亿、2.65亿、0.36亿,人口占比分别为42.63%、18.75%、2.55%。老龄人对食物健康需求更大。为此,应该重点加强以下工作。

均衡区域食物营养供给。促进食物生产流通及跨区域协作,保障区域间食物供需平衡。围绕“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理念,畅通生产全链条,提高市场效率,完善农产品加工配送和产地预冷藏保鲜基础设施,确保多元化食物生产和供应,顺应消费升级趋势。

保障食物生产销售全过程健康安全。加强全环节风险监控,严把生产、储藏到流通、消费等全链条关口。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达标合格证等制度,推动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坚决守住食品安全底线。紧盯重点食品种类、重点区域场所、重点安全指标,加强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针对肉制品、食用油、面制品等重点品种的非法添加、虚假宣传、制假售假等突出问题,执行专项检查。

提高各人群膳食营养健康。进一步引导居民适当增加蔬菜、水果、牛羊肉、鸡蛋、鲜奶等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类食物的消费,优化膳食结构,调减肉类和油脂的“过腹转化”以及高盐高糖高脂食物摄入,降低不健康饮食引发的疾病风险。实施专项营养改善计划,保障特定人群、特定地区居民的膳食营养水平,重点解决缺乏微量元素、过量摄入高热能食物等问题,降低营养相关性慢性疾病的发病率。

减少食物损失,拒绝食物浪费

中国食物损失和浪费现象严重。相关资料显示,中国谷物、薯类、畜禽肉类、水产品食物损失浪费的比例接近20%,而水果、蔬菜食物浪费比例接近25%。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环境和生态基础弱、底子薄,过度的食物损失和浪费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近年来,全球粮食生产面临疫情以及接连爆发的蝗灾、极端天气等灾害影响,有多国面临着严重的粮食、食物危机。因此,我国应重点加强以下工作。

深入推进食物生产、运输中的减损工作。加强对食物减损工作的引导,出台粮食减损具体方案、制定全流程减损节约目标。深化粮食领域国际合作,立足国内实际,加强公共政策干预及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监管体系,修订食物浪费标准,明确主体责任,完善食物浪费监督检查和违法惩罚机制,对违法行为坚决制止和打击。

积极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拒绝攀比的良好风气。多渠道强化“节粮爱粮”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抖音、快手等宣传渠道强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节约粮食的意识,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的氛围。

推崇珍惜食物、理性消费的生活理念。加强引导,优化升级居民膳食结构,形成科学膳食观念,减少食物损耗,应对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的双重告急。改善家庭食物储藏条件,减少因食物变质所产生的浪费。同时,鼓励家庭科学健康饮食,提倡按需备餐点餐,减少铺张浪费,合理利用剩饭剩菜。

充分发挥国际市场资源,融入国际农业大市场

作为国际上主要的粮食进口国,我国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质量与国际市场密不可分。在“双循环”战略下,要加强以下工作。

在国际上着手重要农副产品产地培育和安全供应链建设。大食物观视角下,可以从拓宽食物源出发,扩大优质食物进口,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多元高质食物需求。加快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可发挥肉类进口来源国多元化的优势,探寻肉粮进口替代平衡,缓解大豆进口依赖。充分利用全球农产品市场和境外农业资源保障国内需求,调整生产结构,提升国内有限的水土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用于满足我国居民日益增长的食物需求。

大力促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接轨国际大市场。加快打造农产品品质化、品牌化,提高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竞争力。作为世界上粮食生产与消费大国,中国还需要加快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的全球产业链布局,积极培育跨国食品企业,加强多元食物贸易风险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中国更要积极地参与到全球粮农治理体系中,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23年第8期)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2 | 帖子:5019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