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张志学 张三保(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雅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主任;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建设韧性城市的重要性
建设韧性城市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应对自然与社会风险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地震台风、爆炸坍塌等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时有发生,一些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影响重大深远。并且,随着风险耦合和级联效应的增强,灾害链和受灾范围都极大延长。城市作为经济与人口聚集的重要场所,往往受到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的多重冲击,甚至波及周边乃至全球范围的其他城市。
建设韧性城市是顺应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性决策。我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中后期向成熟期过渡的关键阶段,目前已形成以中心城市、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主体的城镇发展格局。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各类要素快速流动并向城市聚集,加剧了城市风险与脆弱性,当社会系统的演进规律和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跟不上城市的发展速度时就会破坏社会与自然的平衡,引发许多城市安全问题,不少城市在疫情防控当中就暴露出韧性不足的问题。
建设韧性城市是推进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韧性城市建设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要求增强政府的整体性,发挥政府权威作用,通过信息共享、政策沟通等手段实现行政机构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调统一和城市治理一体化。跨界危机和风险级联效应的强化机制强调政府的紧急动员、快速支援能力,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防止风险扩散。
韧性城市建设的方向
弘扬价值创造和风雨同舟的精神。充足的物质资源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基础,也是城市保持韧性的根本。通过有效的措施在全社会弘扬价值创造和风雨同舟的精神,鼓励人们互帮互助、同舟共济,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城市韧性和生命力。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奉献爱心的重要渠道。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为韧性城市建设奠定更坚实的社会基础。
充分利用数智技术的优势。城市借助数智技术提升能力和韧性,是推动城市治理优化升级、提升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手段。仅仅通过基础设施投入实现城市各个系统和部门间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联结是不够的,还需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与城市运营和发展相关的多模态数据进行分析,提升决策质量和效率。同时,要清楚地意识到,技术虽然能为搜集数据提供极大的便利,但搜集什么数据、在哪些情境下搜集数据、怎样使用数据等问题,事关个人隐私乃至公共安全,亟需制度化规范化。另外,也不能将数字技术当作简便的管控工具,更不能过于依赖数字系统而变得懒政、脱离群众和远离实践。
建立提升社会韧性的教育体系。从本质上讲,组织良好运转的关键在于人,以人为本是培养城市韧性的立足点。个人和社会的韧性来自于应对危机的能力与素质,因而建立增强社会韧性的教育体系、提升公民风险防范能力尤为必要。第一步,通过素质教育让每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然人转变为考虑公共利益的社会人。第二步,通过职业教育让人们从遵守社会规范的社会人转化为组织人,即在组织里遵守组织制度、规则和工作流程。第三步,通过专业培训使人们从组织人转变为专业人,以更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高组织绩效、为社会做出贡献。
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各个城市要精准定位,树立标杆,补齐短板,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其一,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多措并举优化融资环境,保障市场主体融资需求;加大研发投入和专利保护,以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改革监管体制,加强行业自律;降低资源获取成本;努力打造种类齐全、分布广泛、功能完善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其二,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强对企业的关怀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府服务效率和能力;加快建设廉洁政府、透明政府。其三,营造公正透明的法律政策环境,保证司法公正、公开;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维护安定有序的社会治安环境。其四,营造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坚持对外开放、互利共赢;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完善社会信用制度,提升城市人文魅力。最后,找准城市战略定位,发挥城市特色和比较优势,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依托,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来源:《国家治理》周刊2023年1月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