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粮安論壇   “粮荒”还是“粮慌”——稳固我国粮食永续安全的思考
返回列表
查看: 520|回复: 0
收起左侧

“粮荒”还是“粮慌”——稳固我国粮食永续安全的思考

[复制链接]

7189

主题

7194

帖子

27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74347

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0-4-10 15: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安禾桥北(国科农研院)
  近日,多国宣布限制或禁止粮食出口。越南始作俑者,作为世界第三大大米出口国,禁止大米出口,这种恐慌效应迅速传导,印度、柬埔寨、泰国、哈萨克斯坦也迅速跟进,禁止粮食出口。粮荒信息不断在我国传播发酵,一些地区已经出现“抢购”、囤积粮食的现象。为积极应对社会舆论形势,4月2-6日期间,国家重要政府部门针对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权威回应:虽然国际粮食市场形势趋紧、我国粮食消费量居世界之首,但是民众应该清醒知道,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库存充裕,储备充足,价格长期稳定,国际市场对我国粮食供应造成影响较小。在国际粮食市场方面,从4月1日-6月30日期间,俄罗斯大力出口,全面放开限制,俄罗斯的储备粮大量销售。这意味着,越南单方面禁止大米出口,其实就是将机会拱手让人,其市场份额很快就会被他国瓜分,这次抓住机会的是俄罗斯。
  一、全球主要粮食作物产量趋势及我国生产形势
  尽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影响堪忧,但全球谷物市场将继续保持均衡、充裕。据国际粮农组织预计,2020年全球小麦产量有望实现7.63亿吨产量,与2019年产量持平。欧盟、乌克兰和美国可能因种植面积缩减而产量减少,但俄罗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预计增产相抵。南半球国家即将开始收割2020年作物。在南美洲,主要由于玉米播种面积超过平均水平,预计阿根廷和巴西的收成规模将与去年的大丰收相仿。在南部非洲,继2019年因旱减产以后,预计玉米产量强势回升,超过1500万吨,并攀至有史以来第二高产量。在北半球,已经或即将开始种植秋粮作物。
  近些年我国粮食生产持续增长,2014年达到6.39亿吨,2015年达到6.61亿吨,连续4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水平。2018年产量近6.58亿吨,比1996年的5.00亿吨增产30%以上,比1978年的3.00亿吨增产116%,是1949年1.10亿吨的近6倍。201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6.64亿吨,比2018年增加0.9%,创历史最高水平,实现了“16连丰”。根据农业农村部分析,2020年粮食生产形势总体向好,夏粮苗情长势好于常年,丰收在望;早稻种植面积扩大,增产有基础,秋粮收购价格提前确定、不断提高。疫情期间,国家持续出台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今年全年粮食丰收是大概率事件。从稻谷和小麦进口贸易看,2019年我国稻米及大米总进口量255万吨,小麦进口量约330万吨,玉米进口量约420万吨,三大谷物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平均比重约1.5%,主要作为调剂品。
  媒体宣扬较多的粮食恐慌,其实主要涉及大豆等的大贸易作物,针对口粮丝毫不受影响,即便影响也只是影响到大家吃高级蛋糕的质量、吃意大利面条的数量、喝进口啤酒的口感等。那么大豆需求真的会受影响吗?会影响到养殖业吗?答案是食用不受影响,咱们国家自产大豆不仅够吃豆腐等食品,而且质量非常好,还出口日韩等消费国;油用、饲料用会有短期价格波动,中长期不会。有人会追问,豆类食用油要涨价,要去抢购吗?答案是,切记油有保质期,咱们小作坊传统储藏条件不能做到延续保存期,再说我们国产油菜马上收获,南美大豆已经收获,即便涨价也不会陡升,最多少量上涨后回落到往年水平。
  二、我国主要国际贸易作物大豆生产形势
  大豆将是我国粮食的一个坎。我国大豆的需求主要依靠进口来解决,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我国2019年大豆进口总量8551.1万吨,为历史第二高峰。主要进口国巴西、美国、阿根廷占比分布为65%、19%、10%。2020年1-2月大豆进口1351万吨,同比增长14.2%。
  2018年从美国进口了1664万吨大豆,较2017年减少49%。从中国最大的供应国巴西的进口总量达到6610万吨,比2017年增长30%。2018年巴西大豆占中国进口总量的75%,美国占中国大豆进口总量的19%。
  巴西正值大豆收获期,巴西农业部部长特蕾莎·克里斯蒂娜表示,在疫情大流行期全国农业生产将正常进行,2019年巴西出口大豆7400万吨,为巴西创造了281.1亿美元的收入,自2009年以来,中国就是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巴西期待扩大对中国的大豆、玉米、肉类等农产品出口。随着巴西大豆种植面积扩大,以及主产区雨水充沛等有利条件,今年巴西大豆全国产量预计将实现创纪录的1.24亿吨,同比增加8%。3月巴西向中国出口大豆990万吨,同比增长47%;今年第一季度,巴西向中国出口大豆约1600万吨,同比增长17%。
  阿根廷是世界第一大豆粕和豆油出口国,近来开始收割大豆,大豆生产地区及周边一些城镇已经关闭道路交通的边界,以防止发生新疫情,这给运输货物至仓储设施和港口的卡车司机的工作带来困难。在不确定性阴霾的笼罩下,很多阿根廷农户表示,他们不会一次性出售他们本季的收成,而是会囤积部分收获,以等待价格上涨后出售。
  美国4月下旬将进入大豆播种期,豆农种植意愿高于往年。中美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生效后,中国复工复产进行,国内需求旺盛,根据问卷调查和种植预测分析,2020年美国大豆种植意向面积预计为8,350万英亩,较去年增长10%;在29个州中,有22个州的大豆种植意向面积较去年上升或保持不变。截至3月1日,美豆季度库存为22.5亿蒲,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7%。
  我国预计2020年进口大豆约8800万吨,我国大豆种植面积约1.3亿亩,产量在1700万吨以上,主要是食用大豆,非转基因产品。国家实施大豆振兴计划以来,大豆种植面积持续提升,但供给仍然不足20%。
  综合分析看,国际大豆市场充足,本来就是靠大豆出口赚钱的国家,不可能放弃有利贸易市场,所以说我们的国际市场非常充足,疫情影响只是短暂的小范围影响。“比疫情更可怕的是贫困”,在生存面前各国情况都一样。
  三、国家粮食储备与收购政策
  2018年10月我国有临储玉米储备1.2亿吨以上,临储稻谷库存一亿吨左右,临储小麦库存7400万吨,临储大豆库存800万吨左右。从2014年开始,国家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区保持6个月,产销平衡区保持4个半月”的市场供应量要求,重新核定并增加了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各地已全部落实到位,而且大中城市还建立了满足市场供应10天至15天的成品粮油储备。同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品种结构中,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此外,2004年以来,我国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根据市场情况每年收购了一定数量的最低收购价粮食,这部分粮食主要通过国家粮食交易平台向市场投放,有效地满足了市场供应,稳定了市场价格。多元市场主体也建立了用于正常生产经营的商业库存。我国粮食库存充裕,完全能够满足市场供应和应急保供需要。
  四、减少粮食恐慌,稳固粮食永续安全的思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之年,必须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不出问题、确保农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势头,稳住“三农”这个基本盘。因此,必须强化政策支持力度,提升科技创新贡献能力,稳固优势区域增产潜力,加大海外耕地和粮食合作,加强粮食舆论正向宣传,以确保后疫情时期,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一)强化国家媒体正向发声
  由于人民群众掌握信息的不对称,加之谣言的煽动性和破坏性,极易造成心理恐慌,导致普通群众不必要的粮食囤积。因此,需要强化媒体宣传和正向发声。一是及时发布粮、面、油、肉、蛋、奶等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供给信息。多层次、高密度发布权威信息,正视存在的问题,回应群众的关切,增强及时性、针对性、专业性,引导群众增强信心、坚定信心。二是新媒体领域快速主动出击,将轻量化的新媒体产品作为重要信息发布窗口,通过多元信息回应群众关切,形成强大主流声音和立体化的传播格局。
  (二)制定全国及行政辖区的粮食稳定发展政策
  一要稳定粮食价格,加强市场监控,保证粮食市场品种供给全面,满足城区民众生活需求,减少短缺造成涨价的恐慌。二要保证粮食及其他农业产品、农资的物流畅通,保证到“最后一公里”运输到位,保证市场不断供、不少供。三要监督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南方新粮即将下来,必须强化地方政府监管收储政策落实情况,减少因收储问题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前期疫情造成农民工资性收入减少,家庭开支锐减,新粮食收购价格再落低,将彻底打击农民种粮信心,影响粮食安全。四要推进各个省市行政管辖区域的农产品适当应急供给,尤其是主销区省市,城区周边尤需合理安置设施农业,进行果蔬种植,保障应急供给。
  (三)持续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要强,科技必须强。随着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更加凸显。首先,力争打破大动物品种和高端设施园艺作物品种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加强育种创新,并强化农产品优质专用化、安全化和营养化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其次,要推进绿色、低碳、生态技术的研发和集成应用,降低资源依赖强度,提高循环利用效率,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再其次,要加强农业信息化、机械化关键技术创新,探索适合我国自身的规模化组织化的智能作业、智慧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最后,要系统部署基础和前沿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加强基因型表型高通量规模化利用技术、农业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农业新材料技术、农业机器人等创新研究,强化农业光谱设备升级研发,不断取得理论、方法和技术的重大突破,有效降低农业技术的对外依存度,发挥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四)逐步夯实优势区域粮食增产潜力
  一方面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夯实“两区”建设内容,着力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耕地质量,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35年,通过持续改造提升,全国高标准农田保有量进一步提高,不断夯实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二是强化农田水利基本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与更新现有灌溉排水设施,加强管理;继续兴修农田水利工程,逐步扩大灌溉面积;推广应用新技术,厉行节约用水,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发展低造价喷灌、滴灌,大力推广管道输水灌溉等,提高灌溉效率;逐步实现灌排工程施工机械化和管理运用自动化。三是实施轮作轮耕试点。贯彻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对休耕地采取保护性措施,休耕期间采取土壤改良、培肥地力、污染修复等措施,同时加强对休耕地监管,禁止弃耕、严禁废耕;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拓宽就业增收渠道;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与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综合治理和生态退耕等相关规划衔接,统筹协调推进。
  (五)加大稳固海外耕地和粮食合作
  早在2015年,我国投资海外耕地合同面积达271.08万公顷,投资东道国达到40个国家,主要以亚洲为主,非洲发展较快。然而,面积也仅占国内耕地面积的2%,粮食产量占我国粮食总产的1%,进口到国内的数量占国内粮食总产的比重只在0.5%以下。即便如此,还要面临“中国威胁论”“殖民主义”“土地争夺”等负面影响,导致已经签约的合同停止或无法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因此,有必要巩固海外耕地。一是加强对外政策宣传,强化我国海外耕地投资的正义性,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贡献。二是针对东道国政府管理水平、法律法规、市场环境、土地制度和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同,差别化引导企业进行海外耕地投资,实现互利共赢。三是强化政府对我国海外投资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可以通过双边、区域谈判逐步消除贸易壁垒,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推动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并建立预警机制和保险机制,防范和规避海外种购风险。
国粮智谷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2 | 帖子:4899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