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政策导航   从“十四五”到2035:气势恢宏的“中国规划”
返回列表
查看: 630|回复: 0
收起左侧

[政策解读] 从“十四五”到2035:气势恢宏的“中国规划”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8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852700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0-11-16 10: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李忠杰(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一、中国发展的序列蓝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已经制定和实施了13个五年计划(规划)。新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是怎么走过来的?只要浏览一个个五年计划(规划)是怎么制定和实施的、每一个五年计划(规划)包含的内容和完成的情况,就非常清楚了。数十年来的每一个五年计划(规划),都是一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迄今为止的13个五年计划(规划)连同正在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就是一个个相互连接的中国发展的序列化蓝图。它们组合起来,就是一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长卷。
  五年计划的方式是从当年的苏联“老大哥”学来的。但中国共产党对这种方式不断加以改进,使之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了一系列改革,名称也从2006-2010年的“十一五”起,改为了“五年规划”。
  “一五”计划(1953—1957年)是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是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主持制定的。从1951年开始着手编制,经过不断修订和调整,先后历时4年,五易其稿,到1954年9月基本定案。其间,周恩来两次会见斯大林,征询对中国“一五”计划的意见,斯大林认为原计划20%的增长率有些紧张,建议留有余地。对需要苏联的援助,希望拿出具体的清单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多次审阅计划草稿,听取汇报。1954年10月,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还聚会广州,用一个月的时间,共同审议修改后的“一五”计划。
  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代表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一五”计划草案。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审议并通过了“一五”计划。“一五”计划通过时,已经实际执行两年半。这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此后多个五年计划,都是在已开始实际执行后才正式通过。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做到了正式通过与正式实施大致同步。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的156个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由于缺乏经验,也由于某些“左”的思想已开始冒头,“一五”计划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说,“一五”计划是改革开放前完成得最好的五年计划,“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中国计划经济的基础,所积累的经验也对以后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五年计划提供了借鉴。
  继“一五”计划(1953—1957年)之后,中国又开始编制第二个五年计划。到目前,一共编制和实施了13个五年计划(规划)。五年计划(规划)成为中国计划经济的骨架,也成为中国各种发展战略的载体。由于这些计划(规划)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遵循一定的指导思想进行编制和实施的,所以,这些五年计划(规划)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前前后后有不少变化。这些过程和变化,大致上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经历的过程。成功、挫折,经验、教训,指导思想的正确或错误,也大致能从这些计划(规划)制定实施的状况及其完成与否表现出来。
改革开放前,除了“一五”计划非常成功外,其他几个五年计划走过的道路都比较曲折。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同时安排了1976—1980年的“五五”计划。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五五”计划时期是中国发生历史性大转折的时期。结束“文化大革命”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但因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又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规定的指标过高。幸而及时调整,使国民经济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经济领域来说,是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所以,传统的五年计划(规划)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体现在五年计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特点要求,乃至五年计划(规划)的名称和范围上,并且随着一个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不断深入推进。中国的改革改掉了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并没有把制定和实施五年计划(规划)的方法也抛弃掉。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作为一种宏观调控的手段,制定五年计划(规划)的方法仍然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81—1985年的“六五”计划。“六五”计划是按照十二大提出的到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制定的,是继“一五”计划后的一个比较完备的五年计划,也是在调整中使国民经济走上稳步发展健康轨道的五年计划。“六五”计划的内容和要求体现了改革开放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新要求。“六五”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国民经济全面稳定增长。
  最近的一个五年规划,是“十三五”规划纲要。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6年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由于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所以,“十三五”规划是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的。
  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评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明确宣布:“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二、“中国规划”的宏伟气势
  中国的五年计划(规划)不是局部的、微观的、技术性的、无关痛痒的规划,而是全局性、宏观性、战略性、具有极其重大分量的规划。无论从规模、内容、重要性、时间维度还是空间维度来说,这样的“中国规划”都堪称气势恢宏。
  第一,中国的五年计划(规划)不是仅仅着眼于单个时间段发展的规划,而是首先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致力于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规划。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就先后提出过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也取得了相当成就。但由于“左”的错误的发展,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发生,现代化的进程一度被打断,时间也后延了。改革开放后,实现现代化的任务被重新提上日程。邓小平强调:“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全党应毫不含糊地把现代化建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1982年的十二大作为中国共产党进入新时期之后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制定了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纲领。
  1987年的十三大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规定了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条基本路线也被称之为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017年的十九大,进一步将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的现代化目标确定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所以,所有的五年计划(规划)都是着眼于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而制定的,也是一步步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的。迄今所有的五年计划(规划)都没有脱离这个目标和轨道,所有的五年计划(规划)都是在为中国现代化的大厦添砖加瓦。
  第二,中国的五年计划(规划)都是在更大的战略框架和战略步骤内制定和实施的,都是在一步一步实施和推进着更为宏大的战略进程。
  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致开幕词说: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但因仅仅几个五年计划不可能实现这种目标,1964年,又把实现现代化的时间定在了20世纪末。党和国家规划的战略步骤,遂确定为分两步走:“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此后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党和国家都一直沿用这样的提法,把它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步骤。
  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导致各种折腾,耽误了现代化的进程和时间,原定的“两步走”的计划没有实现。所以,1987年4月,邓小平从实际的国情出发,提出了新的“三步走”构想。
  据此,党的十三大正式确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照“三步走”战略,国家在改革发展的路上不断前进,首先在1987年提前3年实现了第一步翻一番的目标。1995年,又提前5年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到20世纪末,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随着21世纪即将到来,为了把第三步即21世纪前50年的任务目标再细化,1997年的十五大提出了新的小“三步走”战略,即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新世纪前两步的目标又即将实现。所以,2017年的十九大,进一步规划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总共30年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主要是将30年分成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的所有五年计划(规划),都是按照这样的战略步骤设计、制定和实施的。每一个规划都有特定的任务,每一个规划都要在前一个的基础上迈出新的步伐,每一个规划都要为下一个规划奠定基础。一个接着一个、一步接着一步,踏踏实实地奔向既定的目标。
  第三,为了将五年计划(规划)与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更加紧密地衔接起来,在某些特定时段,在制定五年规划的同时,还同时制定了一些较长时段的远景目标或远景规划纲要。
  1955年夏,国务院在北戴河召开会议,讨论编制15年(1953—1967年)远景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轮廓问题。这是首次在更长远的远景目标范围内研究和制定五年计划。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同时安排了“五五”计划。到粉碎“四人帮”后的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
  1981—1985年的“六五”计划的编制时间较长,最初是作为《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的一部分,根据197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提议着手编制的。所以在制定“六五”计划的同时,制定了十年规划纲要。
  1991—1995年是中国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在制定“八五”计划的同时,提出了今后十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和方针政策,指向的时间节点是20世纪末,即历史性的世纪之交。1991年3月,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
  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的远景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也是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的跨世纪宏伟蓝图。计划突出了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体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连续性,重点放在20世纪的最后五年,同时研究21世纪头十年发展的重大问题。
  所有这些远景目标或纲要,主要都是与现代化建设的中长期战略目标相衔接,把每一个五年规划的内容与每一步的战略目标连接和统一起来。
  第四,从时间维度上来说,中国的五年计划(规划)立足现实、着眼长远,规划五年、构画远景,涵盖的时间之长,在世界上实属罕见,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长远目光和宏大气魄,也充分反映了中国制度和中国政治的稳定性。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逐步提出用10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后来,改为到20世纪末分两步实现现代化。无论100年还是50年,时间跨度都是令人惊叹的。只是由于“左”的错误造成消极影响,这个目标没有实现。
  改革开放后,由邓小平首先提出,党和国家确认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其跨度长达100年。党的十三大制定的“三步走”战略,从20世纪80年代初算起,到21世纪中叶,长达70年。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也长达30年。在如此长的时间基础上,中国党和国家还提出了更为长远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和目标。
  试想,当今世界上除了中国,还有哪几个政治家有如此宏大的眼光和气魄,能够考虑如此长远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还有哪几个政党和国家能够比较平稳地把如此之长的目标和任务变为现实?
  第五,中国的五年计划(规划)不是各自为政、互不关联的,而是相互照应、相互连接的,虽然有时会有调整甚至重大的调整,但从来不是一个否定另一个,而是一个接着一个发展深化,保持着高度的连续性,基本上是一张蓝图画到底。
  从五年计划(规划)本身来说,所设计规划的目标任务、所制定实施的政策措施、所需要建造的工程项目,大多是需要跨年度的。而两个五年计划(规划)之间,也是紧密联系的。有些任务和项目要在本规划期内完成,有些则要跨越五年的规划期。这样的安排就成为对政局稳定性、战略稳定性、政策稳定性、人事稳定性的重大考验。
  也就是说,任何一届中央和政府(包括地方党委和政府)都要完整地思考和落实至少5年之年的任务,不可能一年一个主意,一年一个变化。始终要把每个一年当作整体中的1/5来推进,以确保规划任务的完成,不能朝令夕改、虎头蛇尾。
  而且,按目前的时间配置,每个五年计划(规划)都是在一届党中央、一届政府(包括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届中制定的,与法定任期和换届时间并不同步。因此,每一个五年计划(规划)实际上都要由两届党中央和政府(包括地方党委和政府)来接力完成。因此,不仅两个五年计划(规划)之间需要保持连续性,两届党中央和政府(包括地方党委和政府)之间也要保持连续性。
  每届党中央和政府(包括地方党委和政府)都要有全局眼光和全局责任,不仅确保完成上届党中央和政府(包括地方党委和政府)制定的规划,而且还要认真制定好下一个五年计划(规划),为下一届党中央和政府(包括地方党委和政府)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六,从空间维度或计划(规划)的内涵外延来说,五年计划(规划)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虽然是指导性、战略性、预测性的,改变了曾经统得太死的毛病,但几乎囊括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部领域全部方面。
  如1956年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明确规定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
(1)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
(2)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
(3)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相应发展运输业和商业;
(4)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5)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可惜的是,“二五”计划的很多目标没有能够实现。
  又如“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内容,一共有20篇、80章。第一篇从总体上分析了发展环境,规定了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发展理念和发展主线。随后的内容包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构建发展新体制,推进农业现代化,优化现代产业体系,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全力实施脱贫攻坚,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几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都包含在内。虽然现在的规划已经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那样高度集中、管得过严过死,但就其内容范围来说,确实是极为广泛的。
  第七,除了五年计划(规划)之外,还与之配套制定相关的其他一系列规划,国家和地方还会不断制定一些单行的规划,因此,“中国规划”不仅仅是五年规划,而且还是一整套成系列的规划,是一种庞大的规划体系。
  比如,“十三五”规划纲要规定,加强统筹管理和衔接协调,形成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地方规划、年度计划等为支撑的发展规划体系。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组织编制一批国家级专项规划特别是重点专项规划,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地方规划要做好发展战略、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项目与国家规划的衔接,切实贯彻落实国家规划的统一部署。
  除了五年规划的整个系列外,近年来党和国家还制定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十三五”国家药品安全规划》《“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等等。
  对所有这些规划,均要求加强规划协调管理,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完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编制程序,健全责任明确、分类实施、有效监督的实施机制。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主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形成落实五年规划的重要支撑和抓手。
  地方规划要求切实贯彻国家战略意图,结合地方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做好地方规划与国家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协调,特别要加强约束性指标的衔接。加强年度计划与五年规划的衔接,对主要指标设置年度目标,充分体现五年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年度计划报告要分析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特别是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
  在地方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现在还进一步要求多规合一,即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进行“多规合一”,形成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
  三、“中国规划”的最新版本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由中共中央首先提出关于制定五年计划(规划)的建议,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种独特而又极其重要的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重要表现。与此同时,宪法和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的领导并不取代国家政权的工作。
  按照宪法,五年计划(规划)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所以,在五中全会的建议提出后,必须由国务院负责制定完成正式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草案,提交明年3月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进行审议,最后按法律程序表决通过。
  因此,五中全会的建议,从法律上来说,还不等于正式的五年规划,但在实际上,这个建议已经规定了五年规划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指导原则、基本要求,设计了“十四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整体框架,所以,我们可以说,十四五规划的轮廓已经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目前。由此,我们现在就可以界定,“十四五”是“中国规划”的一个最新的版本。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使用了“登高望远”一词。“中国规划”历来就有“登高望远”的特点。对“十四五”规划,也要以“登高望远”的眼光和境界来思考和认识。
  第一,这是一个处于重要的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制定了分步走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其中包含了两个最重要的目标,一个是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2020年与2021年之交,正是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这个交汇点,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在这个交汇点上,我们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取得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同时,将进一步开始向下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前进,迈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同理,“十四五”规划也就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第二,这是一个正式启动两步走战略安排的“中国规划”。
  党的十九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即将实现之际,进一步制定了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从“十四五”规划开始,我们将首先向2035年的第一个目标迈进,然后向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的目标迈进。所以,这次规划的设计和制定,并不仅仅是“十四五”规划,而是同时制定到2035年的远景目标。
  这一做法与以往的惯例一致,把五年规划与更长时段的目标衔接起来。但这次衔接的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设定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目标,是一个关系人民福祉和国家根本利益的目标。
  按照“两步走”战略安排,2035年实现这个目标的时间节点,已经比“三步走”战略确定的21世纪中叶提前了15年。这是令人振奋的提前。根据到目前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前15年是可能的。2035年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将是一个伟大的胜利。取得这个胜利,将为进一步实现第二步目标,也就是第二个一百年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到2035年还有15年,将要实施三个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是其中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为未来15年奠定基础的规划。制定和实施“十四五”规划,将开启一个历史性的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说: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对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这是一个宣告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国规划”。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时代。“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以实施“十四五”规划为标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宣告结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宣告来临。这是一个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进入新发展阶段,就有许多新的重要特点和重要要求。其中,特别集中地表现为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
  随着进入新发展阶段,“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也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建议要求: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其中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代替了原先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这样一个布局,比原来的要求更高、任务更重。未来中国的发展进步,将要在局部调整后的新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基础上向前推进。党和国家的一个基本口号,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四,这是一个保持战略定力迎接各种挑战的“中国规划”。
  每一个五年规划时期都会面临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如何科学分析这种环境,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政策,都是每一个五年规划必须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决定规划能否成功的前提。
  十九届五中全会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从国际看,世界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深刻调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错综复杂。
  从国内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在此重要时刻,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突出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提出一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实施富有前瞻性、全局性、基础性、针对性的重大举措,统筹谋划好重要领域的接续改革,对于动员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十九届五中全会号召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所以,我们可以说,“十四五”规划是一系列“中国规划”中具有新的代表性的规划,是一个由所处历史新坐标、新方位决定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标志性意义的规划。科学制定和顺利实施好“十四五”规划,将为气势恢宏的“中国规划”、中国发展、中国进步增添新的力量,展示新的光彩。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6141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