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一段时间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下,全国都行动起来开展“光盘行动”。在天津市政协常委、农工党天津市委会常委、天津大学机械学院教授林彬看来,除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从“收获”阶段开始节约粮食问题也不容忽视。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约有14% 的粮食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环节被损失。据测算,我国每年收割、储藏、加工等环节损失和浪费的粮食总量超700亿斤,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林彬调研认为,我国粮食连年增产,可各环节的浪费损耗现象仍存在,特别是在粮食收获时的损失更为常见,应引起国家高度重视。他指出:我国农业收割设备智能化水平不高、农业收割机械智能化研发队伍力量薄弱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农业设备智能化发展的关键在于智能传感器的应用,而我国目前适用于农业领域智能装备的传感器十分缺乏,智能机械设备大脑“缺目少耳”。 “有关数据表明,农业领域机械、智能装备需要3000多种传感器,但我国目前仅能提供300多种。农用机械、智能装备需要适应在水田、泥浆、不规则地块等环境中作业,要能承受较大震动、高湿、可视性差等不利条件,这都对研发专门的传感器提出了要求。”林彬发现,农业收割机械智能化研发队伍力量薄弱主要表现在,各高校和农业机械部门对农业收割机械智能研究重视不够,受市场成本压力,收割机械注重基本功能的实现,对于由于提升智能化水平而增加的成本,无法被市场使用者认可。因此,研究和制造部门对智能化研发投入动力不足。 林彬建议由农业部门牵头,联合农业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收割科研联合公关。首先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应用的农业机械设备进行一次普查,增加基础数据积累,同时针对小麦、玉米、大豆联合收割机的先进技术和装备应用情况,根据实际需求,联合开展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器研究攻关。加大农机农艺融合方向传感器的应用研究,使二者协调发展,并贯穿播种、耕耘、收获等各环节,最大限度实现颗粒归仓。 “要根据作物的不同产量研究自动调节脱粒间隙的传感器和籽粒损失监测装置的传感器。通过安装智能传感器,有效降低收获环节的粮食损失率和损伤率。推动国家相关标准的制定、修订,进而带动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十分重要。”在林彬看来,先进传感器数据接口、变量作业智能装备、作业决策支持模型、农机信息化数据平台等,都需要国家标准来支撑。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快相关标准的出台,为传感器研发和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来源:人民政协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