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周树春(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日报社总编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之际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预示着中国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也将进入一个新的重要阶段。全会审议通过的规划《建议》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谋划未来的远见卓识和继往开来的历史担当,指明了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战略举措。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发展进步的大方向,准确把握中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大逻辑,深入揭示新时代中国发展蓝图对中国和世界发展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面向世界讲好中国“十四五”和“二〇三五”故事。
一、历史逻辑:进入新发展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8月24日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就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我国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判断,体现了我们党牢牢掌握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历史主动性的高度自觉。这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我们要把握好“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和历史定位,揭示好这一重大历史步伐的历史意义:
1.“两个大局”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我国发展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讲好中国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故事,我们要把胸怀民族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变局作为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一方面,随着“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复兴伟大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
另一方面,我国改革发展处在“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重要关头,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关键时刻。特别是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剧世界格局演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增强,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必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必须做好长期应对风险挑战的准备。
但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梦想的的前进步伐。党中央提出的规划《建议》就是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既坚定信心、又保持忧患,“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一个深刻变化的世界中谋求新的发展进步的“中国策”。
2.“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在望,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 今天的中国站在了“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回首过往,从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提出“小康社会”战略构想,到进入新世纪后进一步提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特别是“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将如期实现。这标志着中国将为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
展望未来,“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以“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可以预见,未来5到15年将是中华民族从“小康社会”向“美好社会”实现新的跨越的重要历史阶段。
3.“两大奇迹”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几十年走过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不仅创造了世界近现代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发展奇迹,也造就了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长远和根本意义的独特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开启新征程,中国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谱写“两大奇迹”的新篇章。
首先,中国今天的发展基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实。不仅经济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跃上了大台阶,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站上一万美元,占全球经济比重提升到16%以上,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超过30%,而且形成了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有着1亿市场主体、1.7亿各类人才和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
同时,中国经济潜力足、活力强、韧性大、回旋空间大,区域差异化程度高,国内市场梯度明显,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0%以下,消费结构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持续增长有后劲。特别是今年以来防控全球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中国经济社会恢复走在全球前列,也是唯一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不仅为世界抗击疫情冲击作出重要贡献,也为提升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奠定了新的地位。
虽然在未来一段时间要“开顶风船”、“走上坡路”,但中国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更强大的经济实力、创新活力和抗风险能力,完全有条件在现代化新征程中创造“高质量发展”新奇迹和“长治久安”新奇迹。
二、理论逻辑:贯彻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重大创新,既是针对当今中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提出的战略指引、科学指引,也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和升华。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践行新发展理念就要进一步解决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全会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引领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前进道路,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指南,标识着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的大方向和总目标:
1.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为什么发展”、“为什么人发展”,是发展的根本问题。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议程更加重要的位置,是五中全会精神和规划《建议》安排的一个重要特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议》说明中指出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向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建议》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在党的全会文件中是第一次。把“人民”二字更加鲜明地写在中国的发展旗帜上,更加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预示着中国在实现“共享发展”的道路必将实现新的历史性进展。这既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要求,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方向和价值定向。
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规划《建议》把“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主要目标,把“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一项重点任务。这展现了中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高举“可持续发展旗帜”的发展姿态和发展形象,也标志着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为了解决中国当下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议》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包括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习近平主席在不久前举行的联合国大会上宣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根据规划《建议》,中国将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可以预见,作为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将继续走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前沿,中国走生态文明之路实现现代化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将是空前巨大的。
3.实现“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无疑,“创新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和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对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特殊而紧迫的战略意义。规划《建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这既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也反映出对现阶段中国发展的现实考量和科学判断。
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本身来看,“要素驱动”经济增长的“外延型”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必须转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动力”问题至关重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既是世界现代化建设的普遍规律,也是我国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现实结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是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而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深化的背景下,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特别是美国政府当局等政治势力逆世界发展大势而动,推行“经济霸凌”主义,试图推动“科技脱钩”、“产业脱钩”和更大范围的“全面脱钩”。中国必须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办好自己的事”的重要内容,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科技能力建设上台阶,将此作为中国经济从“量大”转向“质强”的必由之路,作为抵御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发展安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三、实践逻辑:构建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针对我国发展阶段性变化特别是发展环境条件深刻变化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塑中国经济发展新优势的整体性重大战略部署,指明了中国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谋求发展、实现发展的战略方向,也必然带来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
1.顺应发展规律发展要求的新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不啻为中国的“大国经济宣言”。首先,强大的国内循环是大国经济的共同特征,强化国内循环也是大国经济“由大到强”的普遍规律。只有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才能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进而带动国际经济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必然要求国内供给、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对经济循环的强大支撑。
特别是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是在全球发展酝酿新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保持发展、促进发展、实现新发展的历史必然。同时,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贯彻新发展理念取得重要成果,构建这样的发展格局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基础和条件。自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再平衡”不断取得进展,外贸依存度持续下降。
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强调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近年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90%以上,有的年份超过100%,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国内大循环的动能显著增强,可以确信:
一方面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立足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让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
另一方面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内外循环双轮驱动,中国经济必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的战略任务必将取得新进展,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必将走向新境界。
2.坚持改革发展开放发展的新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十四五”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整个历史进程,必然以改革创新、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和重要动力。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关键。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更具勇气和实效的改革举措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新活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让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在世界发展格局加速演变的时代背景下,更是中国在新一轮全球经济博弈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强大竞争优势,“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这一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法宝必将进一步发扬光大。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议》指明,“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表示,中国致力于推进合作共赢的共同开放、合作共担的共同开放、合作共治的共同开放;要建设开放新高地、促进外贸创新发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彰显了中国作为新型开放大国的国家形象和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国家意志。一个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体现负责任大国时代担当的中国,必将为历史转折期的世界发展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