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本质上仍是乡村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皇帝的管辖范围到县级为止,县以下乡村靠乡绅来治理。但封建社会却没有形成非常悬殊和固化的城乡隔离状态,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官员的告老还乡制度:退休的官员辞掉官职,变卖城市的房产,带上自己的家人、资财返回乡里。从现代的视角看,这种制度安排,就是一种隐性的“回馈乡村”,它让乡村始终能接纳本土的优秀人才,也正因为此,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始终不大。
为什么说官员告老还乡的退休制度是一种隐性的“回馈乡村”?因为中央政府并没有直接给乡村投入财政资金,但却支持和批准了官员的退休还乡。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官员返乡、叶落归根形成一种普遍的风气。那么,这种退休制度为乡村带来了什么呢?从个体角度看,官员退休后远离朝廷的政治漩涡,获得了自由身。从社会和乡村的角度,我想主要的贡献有三个:
一是为乡村带来了文化和教育,促进了乡村的文化教育事业
科举制度后,官员大多都是读书读得好的,而普通民众的识字率并不高。官员返乡后,资助本乡子弟读书、建私塾等,而且能以身示范读书给命运带来的提升,其与族人、乡邻、子弟等的交往等,都能促进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
当然,有的官员本身就是文化高人,如晋朝的陶渊明回乡后,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二是为乡村带来了资本,促进乡村基础设施修复
官员或多或少都带回了资财,作为“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个体,要想在乡村拥有较高的名望,必然会出资修路、架桥、打井等,这种带资回乡并参与乡村基础设施修复的工作,就通过这种告老还乡制度得以实现。
三是为乡村带来了贤达,促进乡村的道德风尚
家乡是官员永远摆脱不掉的身份符号,无论其为官时的人品、官品如何,官员返乡后,都会身体力行地倡导美德良俗,以树立自己的社会形象,成为乡村的贤达、乡贤,促进乡村良好的道德风尚。
时至今日,我们也要合理吸收过去退休制度中的一些精华,促进乡村和城市联动起来,不至于出现城市不断繁荣、乡村持续衰落的二元格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