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产业振兴   青海示范!如何打造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
返回列表
查看: 823|回复: 0
收起左侧

[产业典型] 青海示范!如何打造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

[复制链接]

7189

主题

7194

帖子

27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74347

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0-12-9 10:5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每年国庆前后是青海省马铃薯收获季,海东市互助县蔡家堡乡大庄村村民宋显花告诉记者:“今年马铃薯收成不错,企业定点收购,我们再也不愁销路了。”
青海威思顿集团有限公司是大庄村马铃薯的主要收购方。从10月4日开始,每天从早上7点开始为农户开放收购渠道,每天收购马铃薯3000吨左右。
该公司负责人介绍,2019年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户”的联合机制,建立起了紧密的资金、技术、品牌和信息联结机制,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让马铃薯种植户实现了增产增收。
让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让合作社更好地服务农民,让农民更加专业化……2018年以来,青海省大力培育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抓住“联”的机制建设、搭建“合”的体系框架、强化“体”的规模实力,支持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引领要素融合、主体融合和产业融合发展,全省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的综合效应正逐渐凸显。
产业兴旺有“思路”
实现农牧民增收,产业发展是基础。牛羊生产是青海的资源优势产业,又是民生产业。在青海,绝大多数农牧民通过牦牛、藏羊养殖实现了脱贫。
初冬时节,走进位于西宁市湟源县的青海三江一力农业集团,牛棚里的牛羊膘肥体壮,冷鲜车间里的牛羊肉经过加工包装后走上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
三江一力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是由青海三江一力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10家种植及养殖专业合作社组成。该联合体通过饲草种植、牛羊养殖、综合加工和线上线下交易,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紧密联合在一起,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实现经营的稳定性和利益的最大化。
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联合体运用了“全产业链”的理念,通过产业发展使养殖业、种草业、加工业和有机肥生产等形成产业良性循环链条。通过养殖户养殖技术有保障,产品销路不用愁,养殖效益有提高,大大激发了养殖的积极性。这种互惠互利的供需协作关系已成为湟源县发展农区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
11.jpg
牦牛生态牧场
目前,青海省已培育省级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40个,涉及全省牦牛、藏羊、青稞、油菜籽、枸杞、冷水鱼、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参加联合体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475个,联合体内农牧业经营主体销售收入达到49.8亿元。
“组建联合体后,各牵头龙头企业发挥了其在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使合作社和农牧户获得了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的指导服务,尤其通过订单销售,盘活了资金,自身规模扩大了、效益提高了,带动效应也明显了。”青海省农业农村厅产业处副处长孙明说。
融合发展有“门路”
几年前,西宁市湟中县上五庄镇包勒村还是一个人均年收入低于2800元的贫困村。因为贫困,很多人选择离开,2015年扶贫工作队进驻,并引进了青海高原爽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经过多方无数次的调研,确定全村发展乡村旅游。
包勒村的贫困户董发林将自己家的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到了高原爽公司,除了每年的产业分红外,董发林还依托村里的旅游资源优势做起了生意。“我养一些草膘羊,夏天的时候开农家院,羊卖得很好,农家院一年能挣一万块钱。”
在将近4年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包勒村的旅游景点从最初的不为人知,到现在年接待游客量达到了一万多人次,村集体收入最高的时候一年达到了18万元。与此同时乡村旅游项目也吸纳了村里的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实现了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也彻底打破了农牧民生产的老套子、农畜产品销售的老路子,让青海农牧业、农村牧区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12.jpg
青稞面粉加工车间
目前,青海高原爽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已经与当地的4家专业种植养殖合作社、2家村集体经济组织、4家上下游企业及4家销售大户联合成立青海高原爽产业融合联合体。据该公司董事长刘平生介绍,联合体通过“龙头企业+公司+农民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一体化经营模式,采取统一购种、统一农技措施、统一产品收购等形式,签订订单合同,建立产销关系,按照“保底收入+股份分红”的分配方式,让农民以股东身份获得了收益。
三年来,青海省共安排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扶持资金4000万元,通过构建上下游相互衔接配套的产业链,实现从单一产品购销合作到多元要素融合共享的转变,推动订单农牧业和“公司+农户”等经营模式创新,推进了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农牧业提质增效。
农民增收有“出路”
在青海,青稞姓“青”,而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似乎把青稞的文章做到了极致,从历史上“不加修饰”的农牧区餐桌主食,到时下精美藏式包装的“第三极”伴手礼,青稞已由单一种植迈向产业链发展的快车道。
2016年,藏族小伙拉东才索南大学毕业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囊谦,创建了卓根玛公司,如今已拥有一级黑青稞种植基地1500亩,并初步实现了从田间管理到精深加工的产业化布局,黑青稞糌粑、黑青稞酒等产品深受藏区欢迎。
“之前种植青稞只想着做成糌粑,总是买不上价钱。现在好了,我们将青稞酿成藏酒,打上囊谦文化旅游的牌子,这价格翻了几番呢,以前是追求产量,现在追求品质。”2019年卓根玛公司实现收入超1000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44户,人均增收6500元。拉东才索南也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黑青稞王”。
一边是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农户与企业合作,种植的青稞不仅高于市场价收购,为企业提供了高品质原料。另一边省级龙头企业瞄准市场开发出青稞新产品,以自己成熟的销售渠道稳定占据国内一线市场,从上游到末梢,实现了农户增收、企业增效的利益共同体。
13.jpg
青稞菊杞茶生产线
三年来,青海省40个产业化联合体及参加联合体的475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牧户45886户(其中带动贫困户5812户)增收3534元。
在青海新丁香粮油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里,青稞菊杞茶、青稞挂面、青稞曲奇饼干、青稞糌粑等品种繁多的青稞系列产品正在有序生产。2019年,青海新丁香牵头成立了含一家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4个家庭农场、6个种植大户在内的“青海新丁香青稞产业化联合体”。
“这些带着‘青字号’的青稞系列产品广受消费者喜爱,且供不应求,除了加工青稞产品,我们还有贸易需求,每年稳定向四川、浙江、广东等大中城市提供100吨的青稞原料。”企业发展部总监朱琴玲告诉记者,产业化联合体让青稞产业进入了快车道,也带动了更多农牧民群众增收。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孙海玲)

国粮智谷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566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