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产业振兴   熊万胜:浙江的村干部是怎么搞村域产业振兴的
返回列表
查看: 480|回复: 0
收起左侧

[产业策略] 熊万胜:浙江的村干部是怎么搞村域产业振兴的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8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852615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0-12-29 08:47: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熊万胜(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中国乡村发现》学术委员,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2020年12月份在浙江临安开了两天会,这是两个会的叠加,两个会都是浙江农林大学的鲁可荣教授组织的。前一天是一个浙江省内许多村书记主任的一个研学圈子的年会,已经是第四届了。参会的村书记、主任不仅工作干得好,而且很有思考能力,比如何斯路村的何允辉这样有些名气的村书记,鲁教授把他们组织起来结成一个研究工作的群体。村干部和大学教授一起自发地组织起来研究工作,这样的事情在别的地方可不容易出现。后一个会的参加者是国内一些长期从事农村研究的学者,叫做农村社会学论坛年会,也开到了第十一届。我们这些学者都旁听了前一天的会,进行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交流,这里我主要结合听会的收获来谈谈对于村域产业振兴的思考。
  一、村域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
  要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这话估计不大有争议,但要说“村域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就肯定会引来不同意见。因为,有很多意见认为乡村振兴不能局限在村域内落实,至少要在乡镇乃至县域范围内谋划。这样的观点是有道理的,村域在自然和人文等方面的独特性并不能在任何涉农产业上都表现为经济优势。比如在北方平原的小麦产区,一个经营主体经营了数千亩甚至上万亩耕地,将一个村甚至几个村的农用地全部集中起来,就把单个村的独特性覆盖掉了。如果这样的话,那就需要较多地超越村域来思考乡村振兴的实现途径。而且,即使村域的独特性很重要,一支独放百花凋零也是不够的,确实需要整体谋划,相互带动。但是,如果一个村的村域经济能够发展起来的话,那么,这个村的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就会很厚实,这个道理也应该是站得住脚的。就好像我们要让一头牛往前走,把它放在一群牛里面一起走,这头牛被群牛带动着走,是一个办法;但是,更常规更有效的办法,还是牵住这头牛的牛鼻子走。发展村域乡村振兴就相当于牵住了一头牛的牛鼻子。
  村域产业振兴还有一个特殊的好处,它往往带来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能够扭转村集体经济薄弱的局面。我们越来越能理解,如果没有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这村的治理也搞不好。这是来自实践中的经验,实际上在乡村干部这里,基本上是一个常识。但是,如果把它当做一个规律来看,却是有点奇怪。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没有我们这种基于集体土地所有制的集体经济。在西方国家,地方自治体可以依靠税收来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在宗教发达的地区,宗教组织可以依靠信徒的贡献来支持公共生活。在传统中国,宗族村落一般都有自己的集体经济,在非宗族村落却未必有集体经济。结果,要在理论上说清楚为什么到了当代中国就必须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还是很困难,要让那些不熟悉农村工作的人理解这一点也就非常困难。这是学者们在第二天的会上的一个感慨。但是,我们这些学者基本也都认为乡村振兴必须发展好集体经济。集体经济主要就是行政村层面上的村集体经济。
  怎么发展好村域的产业呢?道理说起来非常复杂,而且也说不清,我却只想概括成两个词、八个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样概括当然不可能全面,只是为了好理解,好记忆。以下分别说说这两个词。
  二、“物以类聚”要靠人才
  如果某个村的物产很丰饶,这样的村庄就可以物取胜。一二三产业里的前两个产业都主要是在生产物。所谓“物以类聚”,就是说物要有特色(类),有规模(聚),一村一品就是典型的“物以类聚”。但实际上,也不必须是一村一品,更应该是一村多品,多样化的生产和多样化的组织形式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富有弹性的村域经济体系。比如丽水市松阳县枫坪乡沿坑岭头村,就有不少特色农产品:除了传统的粮棉油,还有中草药,更有一种小巧美味的金枣柿。也许别的地方也有很多好东西,但这里的村干部的不同在于,他们都努力地把这些物产尽可能地完成了国家认证,实现品牌化。
  自然界里的物会自动地按类别聚合起来,所以说物以类聚。但要满足人类的需求,特别是要满足今天的人类的需求,就必须人为的努力,需要人才。这次会上,大家在这个问题上谈的比较多。浙江是中国的发达地区,全省省域要么是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很高的发达地区,要么就是这些发达地区的后方“大花园”地区。这也是浙江省决策层的一个区域定位。和广大的欠发达地区相比,在这样的地区可以说存在一条别处不容易成立的特殊道理:只要有资源,本土就有人才冒出来,因为本土人才既靠近资源又靠近市场,近水楼台先得月。反之,如果本土资源不丰富,就必须依靠外来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组织和人才,要靠他们化平淡为新奇。在浙江,外来人才和本地资源的结合是很常见的情况。比如宁波奉化市的青农创客园的负责人赵洁就是这样的例子,她选择从一个农业比较发达的镇入手,在农业创意上做足文章。不仅卖草莓果,还卖草莓花;不仅自己做经营和研发,还培养年轻的创客。丽水市莲都区沙溪村的原村主任许永卫也是一个有趣的例子,他本是一个企业家,却到一个畲族村里做了三届村主任,彻底改变了这个村的命运。
  即使本地有资源有人才,也还有一个能不能留得住人才的问题;即使能够引进外来的组织和人才,也有一个能不能干下去的问题。返乡创业能不能立足,外来社会组织能否实现融入,这样的问题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人们讨论的比较多。在我看来,除了这个人才自己有没有真才,关键还有两点,第一是要能给当地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惠及面越广当然就越好,这样能打下群众基础;第二是当地的村级组织乃至更高层次的地方政府组织要有力量,干部要想干事情。
  留住人才不只是一个利益对接的过程,更是一个组织对接的问题。当地的组织不给力,干部不配合,这个事情就很难办成。不能指望一个新手或者一个外人能够对接好当地的百姓和资源,必须本地组织/人才和外来的组织/人才相互陪伴,共同走上一程又一程。党建引领,这在中国农村真不是一个空洞的道理,最起码的一点,是党在管基层组织里的人才。
  衢州市常山县新昌乡的党委书记林永周介绍了“新昌八贤”的故事。新昌是常山县最偏远的山区乡,原来有24个村,合并成了10个村。人口不多,只有1.7万人;面积不小,却有116平方公里。油茶是本地特色产业,有5.1万亩。据说有1.1万在外务工,平时乡里人很少,而且很老。县乡财政也有很有限,就非得依靠乡贤不可。在1997年的时候,有一个在外做生意的人回来村里做干部,做的很好,这是乡贤治村的开始。乡里对这样的人才十分重视,认真地培养他们,也严谨地监督他们。10个村里有8个村的书记都是返乡的新乡贤。在这次换届中有7个乡贤都留任,新增了一个。还新增了一些小乡贤进入村干部梯队。这里的村书记的待遇不高,一年收入只有6-7万,要能把这些能人请回来一定要有办法。不仅是新昌乡党委政府在当地组织工作上下了功夫,而且,新昌乡贤在外面也是比较有组织的,内外组织工作一起搞,才能让他们在外面的时候始终心系家乡,回来之后能够长留家乡。
  学术界喜欢从“富人治村”的角度来看待“新昌八贤”这样的现象,会较多地从负面看问题。这里面的道理就像是用人的一般道理一样,人无完人,要让不是完人的能人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不能笼统地说富人能不能治村,上级政府的领导和监督也极其重要。在新昌乡,不仅是引进乡贤,还很注意培养和监督,这个经验非常值得重视。
  三、“人以群分”蕴含机遇
  人以群分也是亘古不变的社会规律。这个规律在今天看来是蕴含了巨大的商机。粗略地看,大批量地人都在城镇化,都在奔向大城市群,又有很多人的通过各种方式回头看向乡村,以各种方式和乡村建立连接,给乡村带来新的机遇。这些都是人的大潮流。对于村域经济发展来说,这样的描述就太粗略,村很小,它关心的是在这些大潮流中的人到底有哪一条细流会路过和流进本村。所以我们要关注大潮流里的人是怎么分成小群的。
  这个事情真得依靠专业化的力量,无论这个专业化的力量是本土的还是引进的。人总是同时在很多群中,就好像我们都有很多微信群一样;而且人会改变,会建新群,淡出旧群。究竟本地可以创造出什么东西来打动哪些人,这没有人知道,只能靠探索。探索要有创意,还很容易失败。这个事情实际上必须依靠民营的力量,点点滴滴地努力。许永卫讲的故事就很精彩。他们在十年前在这个村里做,一开始的起点就不是农家乐,而是比较高端的民宿。然后看到民宿多了起来,就向深处发展,研究怎么做好一桌菜,研究本地的土菜,做出几大碗。进一步地,又继续向深处掘进,将食材、工艺、风俗申报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教本地老奶奶们用手机微信在网上直销。在这个村呈现出来的种种元素中,到底是什么东西打动了什么人,只有亲自做的人是知道的。没有到过这里的人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成为回头客,即使成为了回头客,他或她也未必知道谁是自己的同好。可见,人以群分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这个事情是市场机制的长项。在这样的故事里,我们能够理解浙江民营经济的活力和魅力。当然,这也是一个企业家和村干部完美结合的例子。
  现在乡村旅游遍地开花,到处都在搞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到底有多大的前途?这个问题是大家都很关心的,其实也多少是有些担心的。我倒是抱着比较乐观的态度。怎么把握人群细分的过程和流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我给大家讲了一个概念,说乡村旅游不仅仅是面对景物、风情或食物的“风景旅游”,更多的也是一种和人情关系联在一起的“情景旅游”。单纯从客流量上来看,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还是周边的人。周边旅游这件事情值得研究,到周边转转的意义主要不是广义的风景,而是为了配合人情关系的经营。所谓旅游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寻找一个适合搞好人情关系的情景。即使家庭关系,现在看来也是需要认真经营的,也需要好的情景——实际上是非常需要好的情景。在家里的时候,小孩在没完没了地做作业,大人在无时不刻地划弄手机。
  对于人际关系情景的需求是广大的,也是持久的。关键是经营者能否创造出适意的情景,把这些人吸引到自己的门前来。讨论风景和情景的区别,不是在玩概念。当我们从情景旅游的角度来理解乡村旅游,才能看到乡村旅游的持久生命力。现在看来,至少在浙江的大花园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较发达县域或者城市的郊区,情景旅游、两栖生活、通勤村、淘宝村、养老村这样的现象都不是新鲜事,而且会逐渐地多起来。
  总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八个字蕴含了无尽的机遇。浙江的各级干部尤其村干部们在开发这些机遇方面走在了前面,相关的经验很丰富,这里所谈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浙江是有它的特殊性,比如经济相对发达,山区占比高,行政村规模小,宗族传统略强,民风理性,等等。但这些不能否定浙江经验的普遍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所有的特殊性中都有普遍性。每个地方都有它的特殊性,但每个地方创造的经验对于其他地方也都能有所启发。(来源:乡村发现)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524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