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孙学工 陆江源(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愿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牵引和创造新需求。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在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的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双向发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畅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循环畅通度大为提高
马克思深刻指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因此,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式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经济运行各环节之间相互衔接协调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一个环节的变动都会对经济运转产生系统性影响。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相互促进,前一个过程为后一个过程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使后一个过程在更大的规模上、更高的水平上循环,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螺旋式上升。在供给侧,创新和改革提升生产的规模和效率,企业的规模扩张和效益提高一方面提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结构,另一方面提升要素分配水平,促进居民收入增长,从而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在需求侧,均衡的收入分配结构形成了旺盛的消费需求,反过来牵引供给体系的扩张和升级。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生动说明了马克思这一科学原理的正确性。计划经济时期,由于计划体制在供给端抑制了供给积极性,在需求端压抑了消费,我国经济循环不畅,增长动力孱弱,国民经济最终走到了崩溃环注入了强劲动力,国民经济的循环畅通度大为提高,推动中国经济进入高增长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城(国有企业改革)乡(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改革释放出强大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城乡要素更高效地流动和配置,提升了工农业生产效率,极大地丰富了商品的供应,同时取消了消费配给制,释放了消费需求,反过来又推动了生产的扩张。加入WTO以后,我国引进国外技术和生产体系、接收国外订单需求推动了外向型产业链的扩张,国内生产体系迅速与国际接轨,快速的工业化积累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又引致了消费和投资的快速增长,反过来促进了生产扩张。
我国国民经济循环面临新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度演化期,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世界经济增长疲软,全球供需结构性矛盾可能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国际大循环从供给到需求都对我国产生了紧缩效应。在全球供给方面,经济民族主义上升,美国对我国遏制打压力度加大,加之疫情影响,国际产业链分工向着区域化、本土化发展,经贸摩擦加剧,国际技术和人员交流障碍导致创新扩散减缓。在全球需求方面,贸易保护主义泛滥,导致来自美欧的国际需求下降。与此同时,国内发展条件也将发生阶段性变化,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供给趋紧,社会进入中度老龄化,而知识、技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未能完全有效转化为现实生
面对这一新形势,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国民经济循环中,一些矛盾与失衡将变得更为突出,可能成为国民经济循环的堵点、难点,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循环效率。第一,在生产环节,技术要素、核心零部件供给过于依赖国外,国内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如果面临技术封锁脱钩和断供“卡脖子”等情形,将严重影响生产能力和技术的提升。同时,供给结构还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产品和服务的品种、质量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市场需求。第二,在分配环节,劳动收入占比过低,导致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既影响社会稳定,也抑制消费潜力的发挥。我国基尼系数为0.465,仍然高于国际警戒线。居民财富差距更大,中国人民银行调查显示,最低20%家庭所拥有的资产仅占全部资产的2.6%,而最高20%家庭占比达63.0%。第三,在交换环节,国外需求一度占比过高,现在虽然已明显下降,但仍有相当大比例的国内需求由国外需求引发、派生出,国外需求还有很强的主导性。第四,在消费环节,消费占比较低,消费率较低始终是制约内需扩张的主要障碍。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率分别比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低28.2个百分点、32.1个百分点、18.4个百分点、19.6个百分点、9.9个百分点。第五,从产业间的循环看,金融资源过多地配置在房地产部门,我国房地产相关贷款占银行业贷款的39%,还有大量债券、股本、信托等资金进入房地产行业。过高的住房价格导致居民不得不拿出大量收入、透支未来收入购买住房,严重挤压了居民的消费潜力。
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的重点方向
为了有效应对国内外、长短期挑战,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高度重视需求侧管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经济体优势,补齐内部可循环短板,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见图)。
推动供给结构升级,形成内生增长动力。通过自主创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高水平市场体系提升供给结构和质量,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循环,形成创新引导下的供需扩张。强大的自主创新体系是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突破口,要补齐科技创新尤其是基础研发方面的短板,强化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加强基础创新、原始创新,推动资源要素向创新领域集聚,形成供给体系升级的强大原动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推动金融资金循环更好服务实体价值循环,打破金融房地产空转与自我循环,推动金融机构实质性向实体经济让利,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创新供给模式,更好地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
推动需求结构升级,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我国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通过完善收入分配、优化消费和投资结构、建立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大市场,激活强大国内市场潜力,牵引供给体系升级。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畅通收入分配等堵点,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核心合理调节政府、企业、居民部门的收入分配关系,为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提供重要支撑。优化投资结构,引导投资向更具创新性、更具战略性、更具全局性的领域布局,加强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提高投资效率和回报率,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机制。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减少对消费行为的行政限制,保护消费者权益,完善消费环境与消费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通过深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强化反垄断,打破地方保护,清除各类不合理的准入限制,解决要素自由流动受阻、资源配置扭曲等问题,形成国内统一的有效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