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贾洪文 王宇(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兰州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基于关键词共现聚类的透视
前言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普惠金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对普惠金融研究热点进行跟踪,可以探索出该研究领域在一段时期内的发展动态及特征,有利于学者准确把握普惠金融研究的前沿趋势。目前,已有部分学者从指标体系构建、发展水平测度、影响因素和发展对策等多个角度对国内外普惠金融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分析和整合了现有研究成果(星焱,2015)(辛立秋,2016)(沈丽,2019)(唐亚晖,2019)。其中少量学者采用文本计量研究方法,运用Citespace 软件从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等方面对国内外普惠金融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石丹,2017)(张同胜,2018),但这类文章相对较少,且主要集中于内容梳理上,国内外对比分析方面的相关文献较为欠缺。基于此,本文以在Web of Science 核心子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SSCI 数据库中检索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关键词共现聚类的分析方法对国内外普惠金融研究热点进行对比分析,旨在通过探讨国内外研究热点异同呈现研究动态,为普惠金融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文在国内文献的选择上,以CNKI检索中的CSSC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主题词为“普惠金融”和“包容性金融”,初步得到701篇文献,将检索结果中的征稿启事等信息不全的文献剔除,共得到有效文献691篇。在国外文献的选择上,以WOS核心子集为数据来源,主题词为“financ* inclusi*”,语种为英语,文献类型为“ARTICLE OR REVIEW”,类别为“ECONOMICS”,初步得到463篇文献,再将其中缺失关键词数据以及与普惠金融关联度较小的文献剔除,最终得到有效文献126篇。国内外文献检索时间均为2019年8月8日。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关键词共现的方法实现对国内外普惠金融研究热点的追踪,其中运用到关键词词频统计、关键词聚类分析和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等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从CNKI和WOS检索系统中下载相关文献,包括文献题目、作者、摘要、关键词等信息在内的xml.(CNKI)和txt.(WOS)格式文本,得到初步数据;2.将初步数据导入Bicomb2.0(书目共现系统)软件,进行关键词信息统计,再手动删除无效关键词,并对同义关键词进行合并,统计关键词频次,生成关键词共现矩阵;3.通过Excel软件将国内外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矩阵转化成相异矩阵,把相异矩阵导入SPSS22.0软件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外普惠金融研究热点进行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探索国内外研究异同。
关键词共现分析与对比分析
(一)关键词提取及对比分析
关键词通常是文献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的高度凝练,可以反映出作者主要的学术观点,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普惠金融的研究热点。使用Bicomb2.0软件对691篇国内文献进行关键词提取后,得到3218个关键词,删除“金融”“普惠(型)金融”“包容性金融”“金融普惠”等和反映主题相关性较小的关键词,并合并同义关键词,例如将“微型金融”和“小微金融”合并为“微型金融”,将“小微企业”和“微小型企业”合并为“小微企业”,共得到2739个关键词。采用同样方法对126篇国外文献进行关键词提取,得到481个关键词,删除“finance”“financial inclusion”和“inclusive finance”等关键词,合并“SMEs”和“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d”为“SMEs”等,共得到441个关键词。再分别对国内外文献进行词频统计,选取前25个高频关键词得到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国内文献频次居前25的关键词共出现频次533次,占总频次的19.45%,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互联网金融”,共出现82次,占总频次的2.99%。国外文献中,频次位于前25的关键词共出现频次114次,占总频次的25.85%,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microfinance”,共出现9次,占总频次的2.04%。国内外高频关键词中共有的为“小微企业”“金融监管”和“微型金融”,说明这三个关键词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通过关键词频次统计可以初步揭示国内外研究热点的异同,但要挖掘关键词内部间的关联和逻辑关系还需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二)关键词共现矩阵构建
共现矩阵可以体现出两个关键词之间的亲疏程度,将Bicomb2.0软件生成的关键词共现矩阵导出,可分别得出两个25*25的共现矩阵,如表2、表3所示,“互联网金融”共出现频次为82次,“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共同出现的频次为7次。
由于关键词共现矩阵容易受到频次差异的影响,难以真正反映关键词之间的依赖程度,因此引入相异矩阵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相异矩阵中,数值越小表明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越近、相似度越高,两个关键词经常被结合起来研究。通过Ochiia系数可以计算出共现矩阵的相似矩阵,相异矩阵=1-相似矩阵。
其中A、B分别表示关键词1、关键词2出现的总频次,C表示关键词1与关键词2共现的频次,D表示关键词1和关键词2在相异矩阵中的数值。如“互联网金融”与“商
业银行”在相异矩阵中的数值等于0.8654。
(三)关键词聚类及对比分析
聚类分析是按照关键词之间距离的亲疏程度将其自动分类,将相异矩阵导入SPSS22.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聚类方法和度量标准区间分别设置为“组间连接”和“平方欧几里得距离”,可得图1、图2和表4。
1. 国内高频词聚类结果分析
从图1、表4可以看出,国内普惠金融研究主要有金融扶贫研究、农村普惠金融研究和普惠金融体系研究三个研究热点。
(1)金融扶贫研究
金融扶贫研究包括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和金融扶贫四个关键词。该类研究认为普惠金融为金融扶贫的纵深发展提供了可行路径,通过商业银行、小额信贷公司、农村信用社等机构可为贫困家庭和农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可持续金融产品,从而搭建好金融机构和贫困家庭、农户之间的平台,降低低收入人群的信贷门槛,助力精准扶贫。
一些学者对普惠金融的扶贫效应机制进行了理论探索,如:王宁等(2014)认为贫困家庭由于初始财富低于信贷门槛而很难通过有效投资获得收益,从而陷入贫困陷阱,通过实施普惠金融政策,贫困家庭能以较低门槛获取信贷进行扩大再生产,从而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实现脱贫;周才云等(2017)认为普惠金融在创新性、广覆盖性和可持续性方面符合精准扶贫目标,创新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建设、人才培育机制、资金来源渠道、竞争激励机制和服务配套措施有助于推动精准扶贫发展。
一些学者从实证的角度通过设置对照组等方式分析了普惠金融在减贫方面的有效性,在普惠金融指标的测度上大多从可获得性、使用情况和服务质量三个方面选取相应指标进行测度。如:卢盼盼等(2017)通过系统GMM方法对2005~201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减贫效应显著,银行网点、银行从业人员和贷款的密度与减贫效应的相关性更大;谭燕芝等(2018)利用空间Durbin模型进一步考察了普惠金融扶贫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普惠金融的实施可以通过空间溢出效应降低周边地区贫困水平;武丽娟等(2018)使用模糊断点回归对4023户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在减少绝对贫困、减少相对贫困和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作用存在差异。
(2)农村普惠金融研究
农村普惠金融研究包括“农村金融”“农村普惠金融”“村镇银行”“数字普惠金融”“城乡收入差距”“金融发展”“影响因素”七个关键词。该类研究基于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和较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对普惠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路径和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一些学者从宏观角度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进行了分析。如:刘萍萍等(2014)、洪晓成等(2016)和李友华等(2019)基于普惠金融理论,认为目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存在覆盖性不足、金融机构持续发展能力弱、信贷资金循环渠道不通畅、参与主体之间沟通有效性差和配套扶贫措施不完善等问题,并从构建数字普惠金融、增强农村金融服务可持续性、完善风险保障机制、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和构建全方位的农村金融扶贫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一些学者通过实证方法对普惠金融是否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及普惠金融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进行了验证。如:徐敏等(2014)、李建伟等(2015)和宋晓玲(2017)通过VAR模型、VEC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验证了普惠金融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认为两者可形成良性互动且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如:田杰等(2012)和蔡洋萍(2015)使用面板数据验证了普惠金融和农户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户收入的提升存在异质性,这与普惠金融本身的特点以及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程度有很大关系。
(3)普惠金融体系研究
普惠金融体系研究包括“金融创新”“实体经济”“互联网金融”“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改革”“农村”“小额信贷”“微型金融”“财政金融”“普惠金融体系”“金融服务”和“小微企业”十四个关键词。该类研究认为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应当充分借鉴国际发展经验,同时结合中国实际,努力实现多方面、广覆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体系。
一些学者认为构建完善的普惠金融体系应当强化传统金融机制的包容性。如:郑中华等(2014)立足于我国目前以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为主、影子银行体系为补、传统民间金融为有机组合的三元金融结构现状,提出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应当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充分考虑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以及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江春等(2015)基于国外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提出建立合理产权制度、健全公平竞争市场机制、放宽金融管制和支持金融改革等建议,以充分发挥民营、中小金融机构的作用,完善普惠金融体系。
一些学者认为构建完善的普惠金融体系应当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的作用。如:戴宏伟等(2014)和王金龙等(2014)认为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完善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新的途径,互联网金融通过现代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可以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性,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有利于加快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但同时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对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带来了负面影响,因而在发展金融创新的同时要注重完善金融监管。
2. 国外高频词聚类分析
从图2、表4可以看出,国外普惠金融研究主要有金融深化与金融稳定研究、金融扶贫研究以及金融素养研究三个研究热点。
(1)金融深化和金融稳定研究
第一类研究为金融深化与金融稳定研究,包括“financial development”“income inequality”“financial crisis”“growth”“governance”五个关键词。该类研究基于宏观经济的视角,认为普惠金融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完善现有金融体系,促进金融深化;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企业违约的可能性,降低不良贷款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
一些学者认为普惠金融政策的推行有效促进了金融深化。如:Correa(2019)以经济危机后的拉丁美洲为研究对象,认为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有效的金融中介为受传统金融排斥的群体提供金融服务,从而缓解资源错配,并能通
过增加地方储蓄,为投资和增长提供有利条件;Alhassan(2019)利用2014年全球金融数据考察了非洲金融中介的发展对现金持有偏好的替代作用,认为传统金融中介与非正式金融中介之间存在互补关系,有效金融中介可以降低现金持有偏好,普惠金融的发展促进了非洲金融体系的完善,可以集中更多流动资金促进投资和经济增长。
一些学者对普惠金融与金融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如:Neaime(2018)以中东和非洲地区8个国家2002~2015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GMM估计法和GLS模型对普惠金融与收入不平等、贫困和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可以有效降低收入不平等并能促进金融稳定,但在减少贫困方面的作用不明显;Morgan(2018)认为普惠金融致力于完善对中小企业和贫困家庭的金融服务,并研究了增加中小企业贷款对银行不良贷款和Z-score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中小企业贷款可以有效减少不良贷款,促进金融稳定;Ahamed(2019)以2004~2012年86个国家2635家银行的国际样本为研究对象,对金融包容性和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提高银行的稳定性,尤其对于客户存储额高、提供金融服务边际成本低和所在区域制度较为完善的银行,这种相关性更为显著。
(2)金融扶贫研究
金融扶贫研究包括“financialization”“infrastructure”“poverty”“financial capability”“SMEs”“debt”“India”“China”“microfinance”“financial regulation”“banking”“in equality”“microfinance institution”十三个关键词。该类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认为普惠金融可以通过微型金融和小额信贷的形式为贫困家庭、弱势群体和小微企业提供有效且可负担的信贷及其他金融服务,缩小收入差距,减少经济和社会排斥,从而促进包容性增长和社会公平。
一些学者通过案例分析等理论分析方法对普惠金融减少贫困、促进经济增长的渠道和路径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及方案。如:Chibba等(2009)构建了一个普惠金融-贫困减少-千年发展目标的框架体系,认为该框架运行依靠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金融素养、小额信贷以及政府部门四大支柱的支持,通过分析印度、南非和墨西哥等14个国家的案例,总结了五种普惠金融减贫的发展模式:传统金融中介主导模式、政府部门主导模式、私营企业牵头模式、非政府组织(社会组织)促进模式、双边/多边组织催化模式;Kapoor等(2014)总结了印度普惠金融的发展经验,认为通过发展微型金融和小额信贷项目、进行金融体制改革和完善金融服务等措施可以更好地实现减贫和经济增长,并对2050年印度社会政府软弱/强壮和普惠金融发展程度高/低四种可能的组合模式进行了分析预测;Cobb等(2016)认为长期以来大家更多关注普惠金融和小额信贷如何为穷人和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缺乏对它们资金来源的研究,并利用2004~2012年小额信贷所有可追溯贷款的专有数据库分析了小额信贷机构的制度逻辑,结果表明小额信贷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商业投资和公共机构投资。
一些学者通过实证方法验证了普惠金融减少贫困和促进经济增长作用的有效性,结果显示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均衡以及文化背景、人口、通货膨胀、金融素养水平的客观差异,普惠金融对贫困以及收入差距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区域范围内存在异质性,这与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如:Swamy等(2014)利用双重差分方法分析了性别变量在普惠金融减贫中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可以有效提高贫困家庭收入,且女性参与者收入提高幅度要大于男性;Park等(2018)以全球范围内176个经济体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国家样本和亚洲国家样本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国家样本分析中普惠金融与绝对贫困和收入不平等显著相关,而亚洲国家样本分析中普惠金融与收入不平等相关性不显著;Saifullahi(2019)基于1750个尼日利亚家庭的微观数据对普惠金融减贫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减贫效果显著,且中高收入家庭受益程度大于低收入家庭。
(3)金融素养研究
金融素养研究包括“Africa”“gender”“household finance”“financial literacy”“financial institutions”“mobile money”“savings”七个关键词。该类研究认为金融素养是影响普惠金融发展的内在因素,因而普惠金融的发展不应仅关注金融机构的增设和金融服务覆盖面的扩展,提高女性、老人和贫困家庭等金融弱势群体的金融素养水平也同样重要。
一些学者对金融素养与普惠金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验证。如:Grohmann等(2018)通过OLS方法实证分析了金融素养和普惠金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具有显著相关性,金融发展程度高的区域,金融素养对金融服务使用的边际效用较大,而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的区域,金融素养对金融获取的边际效用更大,金融素养的提升有助于促进金融深化;Candiya等(2018)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乌干达农村贫困人口的金融素养数据,并使用ModGraph excel软件分析了乌干达农村贫困人口的金融素养和普惠金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金融素养对贫困地区的普惠金融水平具有直接影响。
一些学者对提高贫困人口和小微企业家金融素养水平的路径进行了探讨,认为应当根据金融素养水平对人群进行分类,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如:Horská等(2013)主张金融素养水平区分对减少金融排斥有着重要作用,并通过聚类分析将波兰农村居民按金融素养水平分成三类,认为妇女、老人、教育程度低和收入程度低的人群更加需要进行金融技能提升;Birochi等(2016)认为通过为贫困家庭和小微企业家设置切实可行的金融教育体系,可以提高区域普惠金融水平,促进金融包容性发展和社会转型;Adetunji等(2019)基于22000多名尼日利亚受访者的微观数据针对金融素养和收入水平对普惠金融的影响方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金融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正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储蓄模式,收入决定了对非正式储蓄的存储频率,通过金融素养水平分类,可以提高金融中介服务水平。
(四)关键词多维尺度对比分析
多维尺度分析是基于样本间的(非)相似性及距离来进行分类的一种分析方法,可以借此呈现出基于关键词样本的国内外普惠金融研究结构与内涵。将国内外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分别导入SPSS22.0软件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度量模型选“Euclidean距离”,输出选“组图”,可得图3、图4的可视化图谱。通常,分析图谱第一象限主题处于研究核心地位;第二象限主题结构较为松散,但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第三象限主题结构紧密,一般用于专门机构研究;第四象限主题的研究重要性相对较弱。
从图3可以看出,国内普惠金融研究中“金融扶贫研究”处于第一象限,说明该领域为普惠金融研究的主要方向,且与其他研究领域之间的距离较远,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体系。“农村普惠金融研究”位于第二象限,该领域研究结构相对松散,与普惠金融体系研究关系紧密,其中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农村金融机构研究是两个领域的研究重点。“普惠金融体系研究”位于第三、第四象限,随着我国普惠金融的深入发展以及普惠金融体系的日臻完善,该领域的研究逐渐规范化、系统化,关于普惠金融体系创新和监管方面的研究仍具有较大研究潜力,但对普惠金融效用和路径的传统研究重要性开始下降。
相较而言,国外普惠金融研究中“金融素养研究”以及“金融深化与金融稳定研究”处于第一象限,表明了二者研究的重要性。其中“金融素养研究”横跨一、二象限,结构较为松散,存在较大研究潜力,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女性平权研究的发展,金融研究领域对性别差异的研究呈现增长态势。“金融扶贫研究”处于第三象限,该领域存在专门机构研究,研究相对规范,与“金融素养研究”之间的关系紧密,金融扶贫的实现一方面要从外在上提高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应当从内在上提升弱势群体的金融素养。“金融深化和金融稳定”研究横跨一、四象限,处于普惠金融研究的边缘位置,说明该领域研究尚未得到充分重视。
国内外普惠金融研究热点差异
(一)研究热点内容不同
国内普惠金融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扶贫研究、农村普惠金融研究和普惠金融体系研究,而国外普惠金融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深化与金融稳定研究、金融扶贫研究和金融素养研究上。国内普惠金融的研究更加注重普惠金融对减贫和提供金融产品的微观作用,在研究对象上偏向对农村人口和小微企业的研究,对普惠金融的考察和测度主要通过金融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衡量,对金融素养的研究较少。国外普惠金融研究分别从宏、微观层面上分析了普惠金融对整体金融体系的作用以及对弱势群体和小微企业的影响;在研究对象上基于各国不同国情有所侧重,对于印度、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较多,其中对于性别差异的研究是国内欠缺的部分。
(二)研究热点侧重不同
国内普惠金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金融扶贫研究。当前处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推动普惠金融的纵深发展是金融扶贫的一大助力。在相关理论研究上,国内学者从降低贫困人口的信贷门槛、通过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以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改善贫困人口金融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普惠金融促进金融扶贫的渠道和路径(2019)。实证分析方面,学者采用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普惠金融指数和衡量贫困的指标,验证了普惠金融促进扶贫的有效性。国外普惠金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金融素养研究以及金融深化与金融稳定研究。在对金融素养的测度方面,学者大多基于微观调查数据,并未形成统一、完善的测评体系;而女性金融素养、金融权利方面的研究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在普惠金融促进金融深化和金融稳定的作用方面,学者认为需加强对普惠金融体系中影子银行作用及其监管的研究,充分考虑影子银行体系的成本和收益,控制金融风险(2018)。
(三)研究热点之间的关联度不同
国内各研究热点之间的关联度相对较弱,研究热点之间相互独立,形成各自的脉络,尤其是金融扶贫研究,从图3的可视化图谱中可以清楚看出其与其他两个研究热点距离较远,这有可能是因为国内对普惠金融和减贫之间相关性研究较早且较为成熟规范。相较而言,国外各研究热点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密,其中金融扶贫研究和金融素养研究之间最为紧密。金融扶贫的实现,一方面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增强金融服务的覆盖性和可得性;另一方面要从弱势群体本身出发,通过提升金融素养,提升他们运用金融服务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