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粮农科技   盐碱地如何成为丰收田?专家解读热点问题
返回列表
查看: 512|回复: 0
收起左侧

[科技策略] 盐碱地如何成为丰收田?专家解读热点问题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3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37988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1-11-18 09: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刘自艰(中国农网记者)

  10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走进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察看大豆、苜蓿、藜麦、绿肥作物长势,了解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耐盐碱植物育种和推广情况。他特别强调:“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总书记的这番话道出了盐碱地的重要作用,也为当前我国盐碱地综合治理指明了方向。
11.jpg
制图:杜娟
  盐碱地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挖掘盐碱地潜力,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于粮食安全有着特殊意义。当前盐碱地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综合治理的痛点和难点在哪里?如何通过生态化利用将盐碱地变成丰收田?带着这些问题,近日,农民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科技示范
  激发盐碱地粮食生产潜力
  一片滨海盐碱地,变身优质良田。这样的变化发生在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等环渤海省市的低平原区。据了解,2013年,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启动,针对盐碱荒地和中低产田,重点突破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主要解决环渤海地区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问题。
22.jpg
  “历经5年时间,示范工程带动了区域中低产区粮食增产增效,夯实了我国粮食安全基础。累计实现增粮209.5亿斤,节本增效185亿元,节水43亿立方米,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刘小京研究员把这项工程的效益账算得很明白。
  盐碱地是指土壤含有过量可溶性盐类的土地,它的形成除了受到气候、地理、水流等条件影响,还与不合理的耕作管理有关。目前,全世界现有灌溉土地中约有一半存在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威胁,大部分新开垦的盐碱荒地因灌溉与排水措施不当,产生新的土壤盐碱化问题。
  我国耕地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灌溉农业和补充灌溉农业。由于降水少而蒸发强烈,灌溉水带来的盐分被留在土壤中。当土壤耕层可溶盐累积到一定程度,会使作物出苗、生长受影响,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田长彦介绍到,以新疆为例,盐碱地分布广泛,具有面积大、类型多、积盐重、形成复杂等特点。而且局部灌区因灌溉方式的改变,产生了新的盐渍化土壤,严重阻碍了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目前,我国拥有各类可利用盐碱地资源约5.5亿亩,具有较好农业开发价值的盐碱地集中分布在东北、中北部、西北、滨海和华北五大区域。“在这些具备农业改良利用潜力的盐碱地中,综合改良3500万亩盐碱障碍耕地,每年可增加200亿斤以上的粮棉油产量。”他补充到。
  遵循规律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盐碱地
  盐碱地问题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反复性特点,它的治理利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探索盐碱地治理的技术模式,并在各盐碱区形成了一些区域特色明显的关键技术,如东北盐碱区的种稻洗盐改碱技术、西北盐碱区的膜下滴灌技术、滨海盐碱区的“上覆下改”控盐培肥技术、中北部盐碱区的生物节水农艺技术、华北盐碱区的有机培肥盐斑改良技术等。
  “尽管具体方法有所不同,但始终要遵守水盐运动规律。”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李保国解释,他打了个比喻:“就好比自家种花一样,花盆要是没有排水的孔,长期浇水就会造成土壤的盐碱化。”不管是以水压盐、大水洗盐还是通过结冰使得盐水分离,最终目的都是将根系生长的土层内溶于水的盐碱成分降低。
33.jpg
  “另外还要进行分区治理。”李保国补充说。东部季风区、内陆区、滨海区的自然条件各不相同,有些地区的盐碱地能够通过治理发展盐土农业,而内陆干旱区域更多的要考虑优先保护自然盐渍生态环境系统,以免发生因为短期的小面积局部改良利用,带来永久性大面积的生态环境灾难。总体而言,需要对不同区域的盐碱地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且在淡水资源有保障和具有排水条件下,因地制宜形成配套的盐碱地治理技术与方式。
  田长彦也表示盐碱地的综合治理需要按照分类治理的原则进行。以新疆为例,首先需要搞清新疆耕地盐碱地分级类型的数量和分布规律,进而分析与评价耕地盐碱地成因和危害程度,结合当地的生产条件,依据“改良利用结合、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原则,提出新疆灌区盐碱地防治战略对策和措施。
  随着盐碱区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盐碱土的分布、分类、发生、发展发生了显著变化。目前盐碱地的治理依然沿用过去的基础资料,缺乏盐碱地治理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造成盐碱地治理的盲目性,投入大、效果差。田长彦建议,要加快新时期我国盐碱地资源普查,掌握盐碱地的分布、数量、成因和障碍程度,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改革创新
  拓展盐碱地利用发展空间
  在新疆克拉玛依小拐乡新垦盐碱荒地上进行的生物改良试验,通过第一、二年种植盐地碱蓬吸盐,第三年种植细齿草木樨培肥,第四年种植棉花的种植模式,依靠耐盐碱植物的生长发育吸收土壤中的盐碱成分,实现土壤脱盐,从而使盐碱地变成可种植经济作物的优质地。
44.jpg
新疆克拉玛依盐碱地上种植的碱篷。田长彦 供图
  “这种盐土农业发展模式改变了以往通过改良盐碱土地适应作物种植的理念,转而以土壤适应性种植将有经济价值的盐生植物栽培引上产业化之路,既增地又增效,拓展了盐碱地区农业发展空间。”田长彦讲到。
  长期以来,盐碱地的治理利用是通过水压盐、大水洗盐来降低土壤的盐碱含量,实现作物的种植,对水的需求量要求很大。但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大水洗盐的方式难以展开。
  “盐碱土很难种植一般的农作物,但却适宜一些盐生植物的生长。”田长彦提到,耐盐植物盐碱地原土种植改良利用技术就是利用盐生植物吸盐特性,并筛选出经济盐生植物进行种植。
  盐生植物有着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如盐角草、盐地碱蓬、高碱蓬、野榆钱菠菜和红叶藜等可作为盐生饲草植物,还可以进行盐生鲜菜、盐基生物炭、盐生植物保健油品的开发。
  据了解,中国有425种左右盐生植物可以在盐碱地生长,而在新疆目前鉴定出315种,其用途主要分为药用、食用、观赏、饲料牧草、纤维、濒危保护、蜜源植物和盐渍生境生态建设植物种。
  “尽管拥有丰富的盐生植物资源,但高耐盐的盐生植物在产业开发中产品种类还比较少,市场认知程度还较低,在生产上进行大面积推广较慢。”田长彦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总结认为,现阶段迫切需要筛选培育高耐盐优质的农作物和经济耐盐植物品种,以满足盐碱地适应性高效种植需求。(来源:农民日报)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3379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