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洪涛(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一、粮食消费进入“拉式供应链”阶段
新中国建立70年来,我国消费者经历了吃不饱、吃得饱、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好、吃得幸福六个发展阶段:(1)新中国建立初期、“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1960年、1961年)”,是吃不饱;(2)1953年到1958年,改革开放前十年,是吃得饱;(3)改革开放第二个十年,是吃得安全;(4)改革开放三十年到四十年,是吃得健康;(5)现在是消费升级阶段,希望吃得饱、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好,是吃得满意;(6)未来是不仅仅要吃得满意,还要吃得幸福,即消费的粮食实物、粮食服务、粮食体验都好。由此可见,中国粮食消费是逐渐升级的。
由吃不饱,到吃得饱,中国是采取“票证经济”,后来一个联合国官员在回顾中国的粮食发展史时说,“中国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实现了公平的分配”。
现在追求吃得幸福,是在追求更多好的“体验场景”,不仅要吃得好,更要在好的“体验场景”下完成消费过程。
2019年上半年我国夏粮丰收,小麦产量达到13106万吨(2621亿斤),比2018年增加267万吨(53.3亿斤),增长2.1%,预计2019年中国粮食将获得“十六连丰”。在此基础上,2019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拉式供应链”发挥更大作用,由重视粮食数量的满足到更多地重视数量基础上的质量满足。
二、粮食产量连续7年超过6亿吨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由1亿吨(1949年11318万吨)增加到2亿吨(1966年21400万吨),花费了18年时间,增加到3亿吨(1978年30477万吨),花费了13年时间,增加到4亿吨(1984年40731万吨),花费了18年时间,增加到5亿吨(1996年50454万吨),花费了6年时间,后来又徘徊了10年时间(1998年、1999年超过了5亿吨),增加到6亿吨(2013年达到60194万吨),花费了7年时间,2013年到2018年,我国连续6年粮食产量超过6亿吨,预计2019年粮食产量仍将超过6亿吨。2015年我国粮食实现“十二连增”,2018年实现“十五连丰”,预计2019年粮食产量将是连续7年超过6亿吨,实现“十六连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当前,我国粮食与其他农产品一样,面临着“三个转变”,即:“由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转变,由追求产品向追求品质、品牌、服务转变,由追求速度向追求效益转变”。我国粮食总体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并存,即从大宗粮食产品的供给来说供大于求,但是高品质的、特色的粮食仍然供不应求。
中国粮食主粮在稻米、玉米、小麦基础上增加马铃薯,近几年来,杂粮等特色品种增加较多,各种各样的鲜食玉米发展较快,稻米油等新品种出现,预计到2020年中国稻米油将达到70万吨,玉米转化为燃料乙醇等,粮食转化制成的衣服,粮食转化制作的画等多种品种出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粮食进出口贸易活跃仍然保持95%自给率
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粮食短缺,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下,中国的粮食主要靠自给,同时为了工业化,中国人勒紧腰带出口一点粮食是为了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外汇。“恐怕要勒紧裤带,多出口粮食(含出口大豆)。因为出口是为了取得外汇,解决军需民用与经济建设器材的进口”。20世纪60年代初首倡粮食进口,为度荒筹粮。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扩大粮食进口。1979年起,国家大规模地增加粮食进口。据统计,1967-1978年,中国平均每年净进口粮食约280.70万吨。1979-1984年,中国平均每年净进口粮食猛增至1160.17万吨。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开放了中国的大门,粮食进出口贸易也逐渐增长起来,20世纪90年代中国粮食净出口形势出现,中国出口大米,同时也进口大豆、小麦,后来也进口大米、也出口小麦,进口和出口玉米。
目前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品种是稻米、小麦、玉米、大豆,而其他品种相对较少,如荞麦、黑麦、大麦、燕麦、高粱等相对较少。近几年来,进口较大的有大豆、稻米,这主要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大豆的需求量增加,对优质大米的需求量增加。
如我国大豆进口情况,如2008年我国进口大豆仅有4109.8万吨,后来进口大豆逐年提高,如2014年7835万吨,2015年8323万吨,2016年9349万吨,2017年9412万吨,逼进1亿吨,2018年、2019年中美贸易冲突,大豆进口仍然达到8850万吨,主要进口来源国为美国、巴西、阿根廷,2019年大豆进口国开始有所变化,如巴西、阿根廷、俄罗斯。
从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是进口大于出口,这里包括谷物粮食、大豆进口、油脂大量进口,以及小宗粮食进口等。但是,中国的粮食进出口已经由过去靠出口赚取外汇,转为满足国内消费升级的需求为主要内容的进口。不管形势如何变化,中国粮食(谷物)进口保持在95%左右的范围,也就是说,“中国的饭碗始终装中国粮”。自2017年以来中国大米出口猛增,根据当前中国的实际,预计2020年中国成为第五个大米出口国。
四、连续16个一号文件及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到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了21个一号文件,新世纪以来16个一号文件。从肯定家庭联产责任制,到促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到脱贫攻艰、实现小康目标等。近几年来出台的一号文件有:201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01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2014年,商务部、财政部开始探索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到2017年达到756个县,2018年1106个,2019年累计1231个县次。近几年来国务院扶贫办等的电商精准扶贫示范。国家建设部的美丽(电商)乡村建设示范150个。农业农村部、财政部信息化进村入户示范。
2017年扩大到1/10以上的县,2020年基本覆盖所有县和行政村。农业农村部在2019年开展生猪、苹果、茶叶、柑橘等品种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试点。国家市场秩序监管总局网络监管与服务示范(上海长宁区、江苏宿迁市、山东省临沂市、重庆市綦江区、福建省福州市、浙江天宁区、宁波等10个示范区。2018年商务部等:供应链城市示范55、供应链企业示范269个。商务部、标准委:31个试点城市和285家试点企业参与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示范等。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于2014年部署开展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行动,至2017年6月28日,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正式授予石家庄、张家口、唐山、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武汉、襄阳、宜昌、西安、宝鸡、杨凌示范区、韩城15市(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称号。
近几年产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提出了“粮食产业经济”的新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将粮食生产与流通、消费联动发展,将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探索发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建设粮食产业强国的战略地位,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国家粮食与物资储备局启动了“优质粮食工程”,重点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质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中国好粮油”三大内容,促进粮食“由高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五、粮食收储制度改革进入第9轮
新中国建立70年以来,我国粮食收储制度经历了9轮变革和改革:
第一阶段,1949-1952年,中国政府采取自由收购政策,保证粮食“供求平衡”。1952年中国完成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6392万吨,超过历史最好水平。
第二阶段,1953-1978年,即改革开放前期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即计划粮食产销时期,与此同时,还有“生猪统购派购”制度,计划经济渗透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
第三阶段,1979-1984年,“减购提价”阶段,提高农民收入,“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是自己的”。通过提高粮食价格,提高粮农收入。
第四阶段,1985-1991年,粮食“双轨制”阶段,1985年取消具有32年历史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和政策,实行国家定购、市场收购的“双轨制”,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第五阶段,1992-2000年,转换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极大地促进了改革开放的进程,粮食改革开放的速度加快。
第六阶段,2001-2004年,2001年中国加入WTO,加快了各个领域的治理整顿,倒逼中国与世界接轨,2004年中国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开始全面对外开放。
第七阶段,2004-2014年,中国全面放开粮食市场;采取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时收储政策;开始大幅度提高粮食收储价格。中央连续出台多个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取消农业税、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加大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
第八阶段,2014-2017年,启动粮食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一是全面改革粮食临时收储政策;二是坚持并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第九阶段,2017年至今,中国进入以消费为导向进行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农业基础,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小结
总之,回顾新中国粮食70年,粮食生产已经由“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计划经济走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粮食种植业也在逐渐数字化,阿里未来农场、京东植物工厂逐渐进入粮食生产领域,全国范围的粮食种植和收获机械化速度加快,粮食流通“四合一”储粮技术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重要的成果。
粮食流通数字化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各种互联网技术、移动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大量应用到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并且已经综合化应用,成为“数字化粮食产销”的新的趋势。2019年6月2日,我国首轮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试验在国家粮食生产功能示范区江苏省兴化市举行。
在新的数字化趋势下,加强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是新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的课题,如何实现中国粮食高效、安全、健康、绿色、智能、生态的产销体系十分重要,新的粮食“拉式供应链”刚刚起步,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化,实现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的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实现数字化的产销精准化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