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向阳(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继续推动文化繁荣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这些重要论述系统阐明了文化繁荣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新的文化使命内含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任务,这就要求创造出更多的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我们党一直重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繁荣文艺创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新时代人民的文化需求旺盛增长,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2万亿元。这为发展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了动力和活力。
新的文化使命内含以文化繁荣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任务。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使社会主义中国处处充满着昂扬向上的力量。
建设文化强国
一个国家是否强盛,文化强不强是一个重要方面。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我们的先人们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在天文、算学、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创造了累累硕果,为世界贡献了无数科技创新成果,对世界文明进步影响深远、贡献巨大,也使我国长期居于世界强国之列。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不仅产生了老子、孔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而且创作了很多伟大的文艺作品。实践证明,文化兴盛始终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我们要建设的文化强国既有一般文化强国的共同特征,又有基于自身国情的显著特色。就共同特征而言,文化强国具有文化供给能力强、文化产品质量高、公共文化服务完善、文化制度健全、文化法治体系运转良好等因素。就鲜明特征而言,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是生机勃勃的,是体现普惠性、公平性的。
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把握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增强公共文化建设能力。公共文化是事关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应大力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加大各方面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二是要增强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更多的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在这一过程中,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等,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发展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三是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新时代新征程,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整体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最深沉的力量,文化的影响力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建设文化强国,要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力、影响力、引领力,使文化建设与各个领域的工作紧密结合,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内涵。
第一,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这几个方面,我们都有很大进展。例如,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是我们建设农业强国不可多得的历史馈赠和宝贵财富。我们在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过程中,要善于从农耕文明中汲取养分,同时又通过建设农业强国赓续农耕文明,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润泽乡土大地,实现乡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交相辉映,建设和美乡村。
第二,更加充分地激发亿万人民群众的文明创造力。中国人民是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展现出气吞山河的强大力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改造着大自然的地貌,使板结的土壤变肥沃、沙漠变绿洲,而且改造着经济社会的地貌,使贫瘠的山村变成振兴的乡村。在新时代,14亿多人追逐现代化的动能澎湃,14亿多人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望强烈,这一切让中国社会每天都发生着美好的变化。可以说,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文明发展的主体,也是精神文明发展的主体,更是创造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方式的主体。
第三,秉持开放包容,在吸收借鉴中培育现代文明。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天竺、郑和七下西洋,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一次次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史充分说明,无论是物种、技术,还是资源、人群,甚至于思想、文化,都是在不断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的。中华文明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古往今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过去,我们在开放包容中涵养了中华文明;未来,我们必能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与胸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对历史最好的继承,也是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