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023年9月27日,清华大学文科沙龙第29期“多学科视野下的乡村振兴”在清华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举办。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亚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农村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王天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农村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李朝阳应邀参与讨论,沙龙由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法学院兼聘副教授陈天昊主持。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共有近41.5万名观众同步参与。
图 | 沙龙现场(右一为李朝阳)
艺术与乡村的相遇,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期的写生风潮。彼时,艺术以乡村为母体,从乡野中汲取滋养与灵感;而今,乡村振兴的时代重任对艺术与乡村的结合提出了新的期许——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李朝阳从塑形与赋能两个维度切入,为理解并践行“艺术乡建”、唤醒并激活乡村文化潜力提供宝贵思考。
空间塑造 释放“物”的内在魅力
李朝阳指出,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并不等同于“涂涂抹抹”。诚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是艺术乡建的首要任务,但如何使乡村特有的韵味和厚重的文化与符合时代需求的乡村“生活—生产—生态”关系实现有机融合,才是艺术乡建肩负的真正使命。
对此,李朝阳表示,可以分别着眼乡村的有形要素与无形要素进行艺术设计。一方面,艺术乡建应着力构建高品质的乡村人居环境,以乡村原有村落景观为基础,优化乡村空间功能、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修复田园生态景观,通过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使乡村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目标靠拢。
另一方面,艺术工作者也要充分利用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将当地的人文精神、民俗风情、乡愁记忆、非遗技艺等无形要素融入空间改造,从而使得乡村的民居建筑、自然生态、文化秩序形成完整统一的有机体,迸发出不同于城市的“场所精神”。
图 | 李朝阳在沙龙现场
乡村美育 激发“人”的创造潜能
李朝阳特别强调,艺术家或设计师要避免将乡村变成个人展示作品的秀场,艺术乡建不单要推动物质形态的发展,更要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创造性地发掘乡土资源的经济社会价值。因此,赋能“人”才是解决乡村内生性问题的根本。
李朝阳认为,艺术乡建的“美育”功能恰是激活乡民主体意识的有效途径。以乡村民居建设为例,由于缺乏成熟的审美素养,村民在自主进行房屋建设时,往往会陷入单一化审美,误将中式仿古或欧式庭院视作建筑现代化的标准答案。依托乡村美育提升村民的审美能力,不仅有助于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与守护,更能使“美”发挥增强村民家乡认同感的作用,形成乡村发展的可持续力量。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乡村美学的缺位也导致村庄规划呈现出同质化倾向。李朝阳提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是我国乡村的基本特征,然而,典型案例的出现却使很多乡村建设者慌了阵脚,急于照搬“成功经验”,以致于忽视了乡村独有的地域特色。开展乡村美育,提升村民精神风貌,正是重启乡村文化活力的必经之路。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基于多年参与艺术乡建的研究和体验,李朝阳表示,艺术乡建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我们找到艺术与乡村共生共存的路径,满足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也要求我们精准识别各地的差异和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因此,艺术乡建离不开各界同仁的交流合作,唯有决策层与执行层、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之间保持必要的互动联系,才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尽早实现“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乡村建设目标,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注入新动能。
图 | 李朝阳在沙龙现场
(来源:清华文科微信公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