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产业振兴   李璟: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返回列表
查看: 184|回复: 0
收起左侧

[产业策略] 李璟: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57380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4-17 09: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李璟(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分公司驻宁都县湛田乡李家坊村第一书记)



一、充分认识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转型的战略意义

党的第二个百年战略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脱贫攻坚转到乡村振兴,是我党为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战略性决策。从城乡关系来看,中国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的城乡关系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城乡没有根本性生活质量差距,有的国家甚至出现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城镇居民的现象;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城乡人口的比例与城乡创造的GDP相适应。而我国的农村落后问题则是实现第二个百年战略目标的短板,主要表现在城乡收入差距大、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质量低、环境卫生差、治理水平低等方面。
同时,从脱贫攻坚转到乡村振兴,具有科学的逻辑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时间上看,脱贫攻坚时间短,乡村振兴时间长。脱贫攻坚从2013年开始,到2020年结束,用了8年时间;乡村振兴从2018年开始,计划到2050年结束,需要32年时间;其次,从对象上看,脱贫攻坚主要针对贫困地区,乡村振兴则覆盖所有农村区域和农村人口,要达到城乡融合发展,实现资源双向流动;最后,从目标上看,脱贫攻坚解决的是绝对贫困的问题,要求贫困人口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和稳定增收;乡村振兴则是缓解相对贫困、缩小与城镇的收入差距,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其标准远高于前者。
因此,要充分认识到,从脱贫攻坚转到乡村振兴,是切实提高农村经济战略地位的重要体现。实际上是要把农业农村工作由原来的以计划调节为主的方式转型到以市场化手段调节为主,按照市场化原则,从原来的以“输血”为主转到以“造血”为主,以全面彻底激发农村的经济活力,最终实现农业强国。可以说,以产业振兴为核心的乡村振兴,将给我国农村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农村与城市必将高度融合,困扰多年的工农业经济“剪刀差”最终也将成为历史。所以,谁能在这次转型中抢得先机,谁就将掌握市场的主动权,否则就将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二、清醒认识农村的产业定位

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广大的乡村地区一直是我们生产的最主要区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进步,乡村的生产功能逐步被城市弱化,进而大量的村民流向城市,这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很多城市的发展水平已经不落后于许多发达国家,甚至于一些一线城市的发达程度已达到世界前列。有不少人认为,在产业推动上,农村是不是也能走城市的发展道路,复制城市的产业?认清这个问题,对于今后农村的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村具有特定的生产资源和自然资源,农村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而城市以工业、服务业等第二、三产业为主,农村是显著有别于城市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在产业发展方面,农村要立足客观条件和资源条件,主要就是解决吃饱和吃好的问题,应该主要围绕“吃”来培育和发展农村的第一产业,以及为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条件、以及开发矿产资源等而配套的部分第二、第三产业。还有,就是由于具有天然的自然地理和文化环境,农村还承载着部分第三产业的功能,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成为了农村产业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

三、有效整合资源,高标准做好产业规划

产业振兴的核心就是市场化。首先,要全面强化市场意识,生产符合市场需求、有竞争力的农副产品。土地是一个魔术师,需要什么土地就能生产什么。所以我们需要研究市场,以市场思维作为工作出发点,结合当地资源特点,统筹规划,生产和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系列产品,以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市场研究需要多方面的参与,一是政府部门要做好市场研究,主动深入市场、对接市场,精准分析市场的需求,并引导农民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发展多种种养殖项目,如立体养殖、林下养殖等。建议乡村振兴局专门设立市场部,组织专业人员深入研究市场,发现和挖掘市场需求,在此基础上科学规划辖区内的产业布局,不但在产业项目的审核和审批环节上提高成功率,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为产品的销售服务,防止生产资源的浪费。二是企业要适应市场要求,及时调整和研发新的产品类型,不断完善产品链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专业合作社或行业协会要主动作为,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真正成为农民生产经营贴心的服务者。
其次,高标准做好资源整合和产业规划。乡村产业发展要有“布大局、下大棋”的思路,其关键就是要充分用好一方水土,开发好乡土资源,加强龙头、培育大户,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高标准建设,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要以“一县一品”、“一村一品”为总的指导原则,大力创新以品牌为纽带的资产重组和要素整合,开展以“地名+特产”、“知名景区+特产”的地方品牌建设,实行同一区域、同一产业、同一品牌、同一商标,挖掘和培养一批有特色、有市场辨识度的品牌。要将辖区内的资源按品牌类别进行整合,提高集约化程度,通过规模经营有效降低成本,不断引导和加强组织化程度,并能有利于形成一定的资源垄断优势和价格保护机制,增强村民的议价能力,力争统一收购、统一销售争取市场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逐步树立和巩固品牌地位,努力创造“精品”效应和“拳头”效应,使“小特产”升级为“大产业”。比如,很多农村地区出现多种品牌的相同产品,同质化、“小、散、弱”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样就容易产生“内卷”,增加不必要的内耗,并且容易让消费者无所适从,反而会削弱产品的竞争力,影响市场的品牌价值。
第三,坚定做好深加工产业,提升产品附加值。农产品的深加工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是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途径。要彻底改变以往以提供初级产品为主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由卖产品向卖产品+服务转变。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然而,我国的农产品却没有竞争力,造成这种局面除了产业的集约化程度不高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提供给市场的大都是初级产品,没有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不高,多数产业停留在或种植或养殖卖原粮、原果和生鲜畜禽阶段,深加工、全产业链挖掘缺失,很多优质资源被外省企业低价收购,这些外省企业有时仅仅是贴标后价格就能翻番销售,资源优势没能充分发挥。在中国加入WTO后,大量外国的深加工产品涌入中国,给中国的农业带来了巨大冲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并大多以精致的小包装形式出现,另一种是做品牌,通过对产品的全方位营销,树立良好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形象。
在农产品的深加工方面,应当着重考虑如何将优质食材、头部生产商、消费者紧密连接在一起?如何把农民增收致富与市场新需求紧密结合?当前,以预制菜为形式的新的消费趋势正在形成,市场商机巨大。预制菜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可以有效促进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饮食与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农村产业类型,提升产业经济价值,对促进创业就业、消费升级和乡村产业振兴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以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宁都三黄鸡为例,目前大都是出售整鸡为主,没有在深加工形成规模和市场竞争力。三黄鸡之所以有知名度,在于这种鸡的营养和口感独特,在提高集约化程度的前提下,成本还有比较大的下降空间。如果通过提炼三黄鸡的饮食文化价值,走精品、高端的差异化营销路线,应该会取得比较好的市场效益。是否能依托三黄鸡,在宁都建设一个以赣州市农业产品资源为主体的预制菜中心,全市可用于预制菜的资源都集中到宁都,既可以节约设备、人工等成本,还可以通过这种高度集约化运作迅速将企业做大做强。再比如,结合当地资源,可以在小面条上做大文章。宁都盛产如莲子、葛根及部分药材等具有多种营养价值的农产品,目前当地还没有企业去利用这些资源添加到面粉中,研发如养生面、药膳面等新品种,说不定一个小小的改进配方可以换来巨大的市场商机。
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要认真总结经验,反思失败案例,彻底摒弃以往由村干部管理产业的模式。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脱贫攻坚期间发展起来的扶贫产业、集体经济项目主要靠驻村干部经营管理,懂市场、会管理、善经营的本土人才严重缺乏,自治能力没有得到切实提高,大多数村干部不具备经营管理能力,村里也很难找到合适的经营人才。要从长远发展考虑,积极改善营商环境,优化招商政策,减少企业顾虑,引进龙头企业来进行投资和管理,集中资源力量支持重点产业做优做强,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的留给农民。政府对企业要做的就是加强产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着力解决产销两头对接问题。
此外,作为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重要补充,一定要在区域内整体规划,形成旅游生态圈。宁都可以把红色旅游+“一山一水”(即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和白石温泉)+乡村休闲旅游作为旅游开发重点。宁都周围还有于都、瑞金、广昌,可以主动对接这些地方的旅游资源,丰富生态圈,让游客玩得好、留得住,还想来。这样既可以满足当地居民的旅游需要,还能很好地吸引外地游客。据了解,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有开发商进入,但目前处于停工状态,政府部门应当协调、处理好相关问题,尽快让项目正常运作起来。如果原开发商无力继续开发下去,需要重新启动招商程序,这么好的资源浪费实在可惜。

四、创新融资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转变的大背景下,随着市场化运作的不断深入以及农村的产业逐步壮大,所需要的资金规模不可避免的将会变得更大。为有效解决资金问题,产业与金融的配合尤为重要,需要我们集中智慧,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在资金筹集上采取比以往更超常的方式,以进一步发挥金融工具丰富多样的优势和长期支撑的作用,彻底改变以往仅仅依赖于财政和银行的简单方式,逐步扩大直接融资的份额,让政府、企业、农民真正成为市场的参与者和利益的共同体,灵活运用金融工具、利用多种渠道筹集建设所需资金,有效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其中,以基金等市场化运作的筹资模式将会成为一种趋势。实际上,早在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金融资本、吸收社会力量参与,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要求,部分地方像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已经敏锐地注意到了开发新的金融工具对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已经开始了实务操作,多采取政府出资一部分、企业和社会投资人出资一部分、村集体和村民出资一部分的形式设立基金份额。这样,政府在投入始终资金扶持企业走上正轨后,可以选择向社会转让并退出股份,实现财政资金的循环利用,最大化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据统计,地方性乡村振兴基金已有180多只,筹资已超千亿规模。这些资金对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正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加快乡村干部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好驻村干部的作用

目前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存在着不少缺陷,政治素质和业务素养不甚理想,无法适应当前工作形势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加速农村基层干部的更新换代,做实做好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对村务的融入工作,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对现有的这些基层干部加强培训,尤其要重视对村两委班子的培训,经费上要有保障,时间安排上要有保证。第三,培训的形式以网络培训为主,培训的内容要以产业振兴为重点,通过产业项目的成功案例为引导,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宽他们的思路。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不断深化,对驻村干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工作重心也将转变到产业振兴上来。驻村干部来自各行各业,有着各自的专业优势,掌握着大量的信息和客户资源,地方政府和部门要充分利用好,进一步关心驻村干部的生活,为驻村干部排忧解难。要转变以往的工作内容和管理模式,多方面支持他们的工作,及时沟通县、乡的产业规划和实施情况,多征求他们的专业意见和建议,并不断完善激励措施,增强他们的参与感,确保驻村干部住得下、融得进,以切实发挥好他们应有的作用。可以考虑择优选拔符合要求的驻村干部,利用他们的专业优势和市场优势,以兼职、挂职的方式积极参与更高层面的产业振兴工作,不但能缓解县、乡人才不足、人员紧张的矛盾,还能借此在当地培养一批乡村振兴的后备人才队伍。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23年第4期)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585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