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张红宇(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 “三农”决策要参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迎来发展的历史机遇。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向纵深发展,不能脱离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不能脱离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阶段要求,更不能脱离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因此必须充分把握未来发展方向:一是拓宽服务领域丰富生产性服务业内涵,二是创新多元形式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采用先进技术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四是坚持共享共生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五是深化协同融合推动乡村产业深度发展。
现代意义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萌生、发展和壮大正在改变和颠覆我们的认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将普通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重要途径,在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完善双层经营体制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开辟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崭新局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从产业兴旺到生态宜居,从农业产业发展到多重功能释放,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要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着眼于农民的分化,着眼于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着眼于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建设强势农业,把握创新发展方向,做大做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一、拓宽服务领域丰富生产性服务业内涵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首先要拓宽服务领域,丰富产业内涵。从纵的角度看,聚焦五类服务:一是为生产者生产经营过程提供的中间服务,如耕种收等;二是为适应新的科技和经营模式提供的人力资本服务,如科技推广;三是促进产品交换或价值实现提供的服务,如市场营销、品牌塑造;四是为保障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高效运转提供的服务,如现代的信息传递、物流、商务活动、金融、保险服务;五是为整个生产经营提供的管理服务,如财务会计等。从横的角度看,不仅可以服务于生产领域,也可以服务于生活、生态领域,不仅可以服务于农业农民,也可以服务于农村城市。农业观光、休闲产业、生态环境维护、绿色产业发展生成出越来越多的服务需求,如乡村规划、乡村设计、乡村建筑、乡村艺术等,从而使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向乡村服务业延伸,并为乡村服务产业概念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市场需求。
事实上,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科技研发、农资供给、农机服务、农产品营销以及信贷保险、物流、市场营销和品牌塑造以及全产业链打造,对农业各产业进行全面渗透,不断强化农业全产业链的支撑服务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与农业生产经营的边界,不断催生出新的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形态、经营模式和内生动力。从长期趋势看,农业生产性服务拓展到乡村范畴,不仅要为生产经营者获得高质量的信贷保险、市场营销、产品品牌塑造上提供帮助,更需要帮助生产经营者规划生产、生活事务,不仅为生产提供服务,也为生活提供服务。不仅从田间到餐桌提供全方位生产性服务,同时从摇篮到坟墓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生活服务。
二、创新多元形式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保障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尤其是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的大好局势下,依然不能忽视那些影响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的不确定因素,仍需通过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国内供给,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要服务于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能够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对象和不同产业制定形式多元的服务方案,满足不同的服务需要。对于平原粮食产区,要打造全产业链服务,强化有利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服务供给,同时要与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规划相适应;对于山区丘陵蔬果产区,要进一步拓展服务品种、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挖掘产品附加价值;对于畜禽养殖地区,要探索动物疫病防控、禽畜粪便资源化处理等内容,实现环境友好型生产。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既要提供面向家庭农场、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化服务,也要提供面向小农户的差异化服务。通过形式多元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实现对不同类型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覆盖,确保产得出来、卖得出去、卖出好价钱。
三、采用先进技术实现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国内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下居民对农产品需求的升级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下对国内农业发展空间的压迫,都要求我国农业必须更加注重质量提升,要定位于高标准的农产品、高效益的农业产业、高品质的国际竞争力。
科技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支撑,作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载体,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应该朝着采用更加先进技术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实现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匹配。要通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特别是对于单个经营主体难以独立使用的大型农机具和投资成本高的先进农业装备,都可以依托生产性服务的方式得以使用。一是强化先进装备的使用。通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不仅可以提升单产水平,而且可以提升粮食可用率、产出能力,这方面潜力巨大。二是强化降耗技术的使用。通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地膜覆盖等先进技术,减少农业用水总量,化肥、农药利用效率不断得到提升,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强化信息技术的使用。通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互联网+粮食”,粮食生产大数据的运用,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减少自然灾害、疫病灾害,包括抵御市场风险,同时要加快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中的应用,进而惠及农业发展全局。
四、坚持共享共生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新时代坚定不移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快速推进的工业化进程和独具特色的“三权分置”农地制度安排,使得中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呈现出主体多元、融合发展、利益共享的内生制度特征,由此决定了不同经营主体在现代农业不同环节、不同层面的差异化功能定位和分工。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农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和各类经营主体之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串联作用,既表现出为农业不同环节提供特定服务的基本功能,也内生出不同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关联关系,其创新发展与我国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相辅相成。共享共生既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趋势,也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从共享共生的本质看,一方面,共享共生是农业产业链延伸、作业环节增加、分工分业深化产生的要求,都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有着密切联系。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建立共享共生机制,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信息等各类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兼顾处理好服务主体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关系,让农业生产主体能够分享现代农业发展的成果,这是共享经济内生的基本规定。另一方面,共享共生是利益分配的必然要求。要在服务主体与生产主体之间的市场交易、契约关系基础上实现互助共赢、融合发展,且随着多元所有制、多种经营方式构成的混合经济发展,各类服务主体与生产主体之间将逐步形成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联系层,需要帮助生产主体在生产经营、利润分配环节获得更多发言权、收益权,有更多获得感,进而推进多元主体可持续发展。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为线索,协助经营主体构建利益共同体,也就为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深化协同融合推动乡村产业深度发展
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求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作为乡村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乡村产业类型,也萌生出更多新产业新业态。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作为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引擎。
从未来发展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要服务于生产领域,也应向服务于生活、生态领域方向拓展,不仅可以服务于农业农民,也可以服务于农村城市。农业观光、休闲产业、生态环境维护、绿色产业发展生成越来越多的服务需求,从而使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不断向乡村服务业延伸,并为乡村服务产业概念的确立奠定坚实的市场需求。特别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及乡村的发展,乡村服务业呈现广阔的发展前景。犹如日本农协向社员提供包括农业生产、金融保险、日常生活等综合服务,未来我国农民对服务的需求的边界会不断扩张,也绝不会仅仅局限于农业本身。特别是农地被托管后,空闲出的大量农民对农村优质生活的需求会变得更强烈。总之,现代意义的生产性服务业边界呈开放态势,应该着手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农业生产向农民生活延伸,聚焦养老健康、人居环境、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态环境管护等公共产业和准公共产业和领域,提供多元化、无死角、全覆盖的服务。通过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发掘乡村新功能新价值,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乡村新载体新模式,促进农工、农商、农旅、农文、农生协同融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