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三农调研   中国农业纵向一体化将向哪里去?
返回列表
查看: 702|回复: 0
收起左侧

中国农业纵向一体化将向哪里去?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8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852615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0-8-10 09:3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中国农业的未来不在于大规模机械化的农场,而是在于资本-劳动双密集化的小规模畜-禽-鱼饲养和菜-果种植家庭农场。中国的食品消费正从原来的8:1:1型,即八成粮食、一成肉食、一成蔬菜向4:3:3型转化。它促进了农业结构的相应转型。小规模家庭农场其实比大农场更适合中国的新时代农业,包括绿色农业,因为它需要的是频繁的、多种小量的手工劳动,不允许简单的规模经济效益,更多依赖的是范围经济效益。同时,它也更适合于中国高人口压力的实际。
  但小农场仍然需要从生产到加工到销售的纵向一体化,虽然并不附带耕作上的横向一体化。合作组织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为了把小农场与规模加工和销售整合起来而自发性地兴起的。但是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扶持资本主义型的龙头企业,把它们认作纵向一体化的第一选择。今天,中国农业正面临一个十字路口,其将来的纵向一体化将以什么样的组织模式为主尚是个未知数。
  从其最近的动向来看,中国农业的纵向一体化未来将往哪里去?很清楚,小规模的家庭农场将会相当长期延续下去,在大型企业进入食品产业之后仍然如此。这既是出于中国独特的制度环境,也是出于小规模农业在饲养兽-禽-鱼和种植菜-果方面的多重的经济优越性。
  尚未确定的问题是合作组织到底会不会在大农业企业之外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另类选择。中国政府过去的实践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无论其言论(诸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口号以及2006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如何。但是,即便如此,合作组织在近年来仍然显示了一定的生命力。由此看来,“社会主义”的表达也许仍然可能会成为社会化走向的一种动力。
  从耕作者的视角来看,合作组织的优越性是很明显的,主要是因为它能使耕作者得获来自加工和销售的利润的一部分,而不是只看着它们完全流入龙头企业或中介商人之手。这是合作组织自发兴起的主要原因。
  它的弱点在完全没有得到像龙头企业那样的政府扶持。大家知道,在中国这个制度环境下,没有政府的扶持便步步难行,几乎等于是被排挤。这是个致命问题。
  此外的问题是如此的合作组织是否真正能够在加工和销售方面和龙头企业一较长短。我们要问:合作股份等制度会不会影响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在这方面,以下的一个例子也许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浙江(省)临海(市)桐林(镇)果树合作社以其柑橘和西兰花著名,其中有40%是出口的,其余多售于华北地区。合作社的关键人物是一位名叫王顺海的人——据说他专业知识丰富,关系网络较多,本人是省政协委员,在市政府中有不少同学——也就是说,是位具备在中国制度环境下成为企业家条件的人。但王一直致力于合作社的建设。该社在组建时有会员40名,都是相对“大”的农户(100亩以上者),由他们参股入社。王本人从合作社领取月2000元的薪酬,而更重要的是,合作社给予他全社利润的5%的分红,远高于其他社员。王自豪地说他最近还聘了一位大学生助手,其年薪5万元。现在该社会员数已发展到438名,十倍于其创办时期像这样的合作社,我们可以视作合作股份所有制与资本主义公司经营管理方式的结合。
  最佳的结合方式只能通过实践来探寻。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可能可行方案是在合作所有的框架下,给予管理者适当的薪酬和分红激励,以及一定的创业决策权力。那样能够兼具合作所有在分配上的优点和公司型组织在经营运作上的优点。如此的组织也许可以称作合作公司。
  至于在加工和销售层面上,我们也许可以想象,它首先会是一个社员/工人所有的组织,在管理制度上也许可以采用某种形式的承包制,联产到工场或车间,办公室,甚或个人。其激励制度和稳定性也许会更佳于支付工资的企业。
  根据产业化办公室的数据,2005年全国共有48473家发挥纵向一体化作用的合作社,其总销售额达到所有一体化组织中的(不到)9%。众所周知,在中国的制度环境下,政府的扶持极其关键。比如,王顺海本人便提到合作社融资的困难,它们一般无法向国家银行贷款,只可能通过非正式的借贷来融资。如此看来,在没有政府实质性扶持的情况下,合作社能够达到全销售额的9%应该说已经很不错了。此外,在合作社之外,还有一体化形态尚未确定的专业市场,它们带动了占总销售额的31%的农场。我们要问:这样对社员们比较有利的社会化组织方式是不是还有发展的空间?
  我们如果回顾1980年代由集体干部领导的令人瞩目的乡村工业发展(尤其是所谓“苏南模式”),我们也许可以想象,如果能够得到政府的积极扶持,合作组织也许真可能会成为一个强有力的纵向一体化组织方式。对社员们来说,它们会比龙头企业有利得多。我们也许还可以指出,如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口号要真具有实质性含义,可能必须向这样的方向走。
  无论我们怎么看待合作组织这种另类型的纵向一体化,如何看待其优点和缺点以及其发展潜力,我们应该承认,中国农业的现实和将来主要在小规模的资本-劳动双密集型农场,而不在节省劳动力的机械化大规模农场。中国的纵向一体化不会像西方经验那样附带横向一体化,它将会主要依靠小规模的菜-果种植和兽-禽-鱼饲养。我们可以说中国农业将会是一个以“小资产阶级”为主的产业,而不是像一般城市工业那样以“资本家和工人”为主的产业。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新时代农业将主要是“小农”“农场”的天下。
  以上是比较能够确定的结论。尚未确定的是“社会化”的合作组织到底会不会在中国新时代的农业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至今还没获得真正能够测验自己潜力的机会。它的未来显然将取决于政府的抉择,会不会真正给予它在市场上和龙头企业一校长短的机会。
  农业方面的抉择其实关乎政治经济体制的整体。今天的中国同时包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分和计划经济型社会主义的成分。两者之间显示非常尖锐的矛盾,尤其见于GDP增长和社会危机之间的矛盾。面对这样的现实,当务之急不是在两者之中做单一的选择,而是要探寻超越两者的第三条道路,不是含含糊糊的妥协,而是在确认两者必然共存的现实上的超越性结合。它的先决条件既是市场竞争和动力,也是社会公正和稳定。(来源:农业科技园区联盟)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928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