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杨开忠、单菁菁 彭文英 陈洪波、朱守先(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研究员、该所助理研究员) 【“十四五”规划编制·专家建言】
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中心,是人与自然共生的主体自然空间。在我国辽阔国土上广泛分布着大江大河,仅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多样化流域承载着全国最广大的人口和经济。党的十八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以流域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突破行政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打开一体化的战略视野,以全流域谋一域、以一域服务全流域,共抓大保护、大开放,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十四五”时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应该更加重视基于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
把以流域为基础放在主导战略位置
2020年夏季主汛期,长江和淮河河流发生超过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再次警示:我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问题形势严峻,“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应把以流域为基础放在主导战略位置。
强化基于流域的生态文明解决方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关于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等重要观点,鲜明凸显了水生态文明的决定性地位,明确了以流域为基础建设生态文明的方向和路径。“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应深刻认识和尊重基于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把握其路径和方向,进一步强化基于流域的生态文明解决方案。
在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基础上,以更高站位谋划珠江、淮河等其他主要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
以流域生态文化为灵魂,以流域生态经济为物质基础,以流域生态安全为重点,以生态目标责任管理为手段,以流域生态文明制度为保障,以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为支撑,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之间的关系,切实构建基于流域的生态文明体系。
加快推进流域经济生态转型
流域经济是以流域为地域依托、以河流为联系纽带的区域经济,其生态转型是基于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成败的关键。“十四五”时期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生态经济体系的关键时期,需加快推进流域经济生态转型。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着力加强传统产业生态化改造,加快流域经济物质循环模式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直线型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循环型转变;着力强化能源互联网建设,加快流域能源—经济—环境系统从以煤等化石能源为主的模式向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为主的模式转变。
建设各具特色的流域创新生态体系。以激发创新活力为核心深化改革开放,培育创新主体、完善政产学研用创新网络,营造一流创新环境,打造流域科技创新走廊,着力加快流域经济向创新驱动发展深度转型。
促进流域生态经济核心与边缘地带协调发展。在沿河谷横切面方向,鼓励流域人口和经济从山地边缘地带向谷地中心地带集聚,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化大中小都市圈,切实提升不同层次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力与资源配置能力;在沿河谷纵向方向,完善区际协商合作机制,深度清理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强化上中下游互联互通,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流域整体生态经济效率。
强化流域生态安全建设
“十四五”时期应重点在流域生态安全建设上发力,构建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生态环境风险有效防范体系,发挥流域在建设国家整体生态安全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以全国流域系统结构层次为依据,构建我国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体系,明确干支流不同等级流域系统的生态安全建设目标、任务,进一步落实河长制,完善考核和问责机制。
完善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演化的科学考察与研究,科学测度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阈值,科学评价流域生态系统环境风险,进一步明晰重点流域重大生态安全问题,对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珠江流域、东北三江流域、青藏高原三江源区、海岸带区域的生态安全风险进行甄别,对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制定流域生态安全建设计划,加强对洪涝灾害、泥石流、滑坡等各类突发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范。
以流域系统结构为基础,进一步划定和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实施湿地与河湖保护修复行动,推进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以流域为单元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美丽中国建设奠定流域生态安全格局。
创新流域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全面深化流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特点,全面梳理和评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流程、规则和利益相关者,加快构建各具特点的流域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创新流域综合管理体系。针对现行流域管理体制中条条为主、条块分割的问题,创建跨行政区域的流域综合管理体系。加强流域管理和水资源利用立法,为开展流域综合管理、公平利用和合理分配水资源等奠定法律基础。制定全流域保护和发展规划,坚持以流域为单元统筹保护与发展,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和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等各方面的关系,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拓展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形成流域生态文明齐抓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强化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在流域综合管理中的应用,建立覆盖全流域的综合监测网络和大数据动态管理平台,提升流域综合管理效率。
健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横向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构建流域一体化的生态要素市场和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建立健全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初始分配与交易制度,试点建设区域性排污权、碳排放权等交易市场,推进水权、电力市场化交易。加快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相关法律法规,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化核算研究,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标准体系,探索完善异地开发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把生态补偿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