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粮智庫

  版块   粮安論壇   刘建峰:处理不好这8件事,国家粮食安全则难以保障
返回列表
查看: 390|回复: 0
收起左侧

刘建峰:处理不好这8件事,国家粮食安全则难以保障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8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850070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0-10-13 08: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刘建峰(甘肃庆阳市西峰区发展和改革局)

  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指出: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粮食安全纳入国家安全大局,确立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新的国家粮食安全观,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引领推动了我国粮食安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切实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粮食安全之路。
  一、正确处理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总目标是充分满足14亿人口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及对谷物的基本自给、口粮的绝对安全、食品的高质量的需求,建立健全更加完善、高效、开放的现代粮食安全体系。到2020年,我国粮食安全的阶段目标是粮食安全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粮食安全提高到现代粮食安全体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质量显著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达到6亿吨以上,力争达到6.2亿吨以上,确保粮食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品种更多,质量更高,生产更多高品质的粮食,非口粮比率接近70%;重要食物基本自给。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其中:稻谷、小麦保持自给,玉米保持基本自给。畜禽产品、水产品等重要品种基本自给。粮食企业全球竞争能力明显增强,整合组建中国大型或特大型粮食生产商贸企业,大幅度增加中国企业利用海外耕地面积,提高海外粮食供给能力。增强中国粮食企业在全球粮食市场的竞争能力、定价能力、销售能力;粮食储备、加工、流通效率明显提高。全国粮食物流“四散化”比例达到55%,国内粮食价格总体平稳。
  “粮食安,天下安;粮食定,天下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我国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是机遇大于挑战;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条件,但是有利条件多于不利条件。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牢记“粮食安全要靠自己”,树立全产业链的新粮食安全观,构建不同层次的 安全“红线”,做到“满足粮食基本需求、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食品高质量需求”,构建更加完善、高效、开放的现代粮食安全体系。这是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设计和制度安排。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之下的粮食安全目标任务,发展与改革的重点任务是“提高两个能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全球发展能力)、打造三个环节”(粮食流通环节、储备环节、加工环节)。
  二、正确处理好耕地保障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标本兼治,切实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粮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命脉,据统计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亿多。我国历史上最高的粮食年产量是6.2亿吨(2015年),即便是这一高产量水平,2015年我国粮食总需求的缺口依然达到了2000万吨,每年的粮食进口必不可少,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今后,只有守住有效粮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红线,并加倍努力以科技手段不断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才能满足我国庞大人口量的基本粮食需求。要实现粮食自给率95%的目标,落实《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文件要求,我国耕地面积要保持在18亿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要稳定在16亿亩以上。这是我国粮食安全的红线,也是14亿多中国人的生命线。
  严格落实保护目标责任制,要将保障耕地质量与数量纳入各级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考核,明确责任。完善耕地保护、加大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责任书的执行力度,明确乡以下耕地保护工作有关责任人责任;推动“三农”发展,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与扶持,通过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对农民补贴与扶持,提高农民积极性,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经营的改革与实践,最大限度防治土地撂荒;加强耕地抗灾能力,提高农民科学用地水平,防止耕地退化,并加大对灾地、荒地修复和修补力度,恢复并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科学发展用地。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优化城乡、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统筹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协调发展。耕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重大意义,深入研究耕地保护问题及政策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正确处理好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近年来由于种粮收入效益偏低,农户的种植积极性较低,使粮食生产发展缺乏动力。只有保障了粮食的安全,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为社会的稳定以及安全提供保障。因而,必须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不得将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在牺牲粮食安全的基础之上,而是应当在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率的基础之上,大力发展多元化农业。在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特色,因地制宜地为当地建设全新的现代化农业体系,通过规模化的生产,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多元化发展,在保证粮食供给的同时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粮食结构的调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粮食需求总量以及消费水平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加之我国人口基数较大,有效保障粮食的安全供给任务就比较大。通过粮食的结构进行优化,在国内生产出大量高质量的农产品,在帮助农民增收入的同时,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粮食的主产区内优化并且调整种植产业的结构以及品种结构,通过粮饲兼用的玉米的种植,实现去区库存的目的;建立现代化的饲草料产业体系,对耕地进行轮作休耕,实现粮食以及农牧的协调发展;对于山地以及丘陵地区,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草地的改良,不断提高草地的载牧能力,进而实现草畜平衡。同时还需做好牲畜粪便以及玉米秸秆等回收循环利用工作,大力开展清洁化且资源节约化的生态循环农业;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在保证口粮安全的基础之上,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积极发展具备高品质以及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使农业逐渐从中低端过度至中高端。在国内培育各种质量较高并且兼具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从整体上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在农业地区,打造从农产品的生产到销售的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在促进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农产品库存的大量消耗。
  四、正确处理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构建粮食生产长效机制,确保农业专业合作社及农户种粮积极性。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减少粮食生产的成本。加强市场的法制化建设,维持农资市场的平稳正常运转,坚决整治非法的市场行为。科学合理地制定小麦和稻谷等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切实维护粮农的切身利益,有效维护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对粮食的直补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民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大幅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大幅流向城市。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应采取不同于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路径,坚持信息化优先、以信息化驱动城市化和工业化。积极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发展粮食生产力; 强化农业科研投入和管理,优化农业生产环境,保障粮食生产能力。
  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人力资本质量,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村基础教育体制,对传统的农村教育体制进行大胆改革,实行有区别的动态管理体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目标享有科目的自主选择权,学校也可给予一定的引导,让他们真正掌握农业种植实用技术;实施“回归工程”,合理引导和鼓励种植能力强和种植技术好的农民工“返流”,提升粮食种植总体水平,大力推进乡村振兴,重新把高素质外出劳动力吸引到新农村建设中来,达到传播和运用粮食先进技术,提高当地种植、生产和经营粮食的技术水平的目的;重视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教育机构,把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进行全方位培训,使农民能够运用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机具、新技术,促进农村发展多种经营。
  五、正确处理好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关于气候变化的研究多体现在理论研究方面,而针对这一变化的应用领域及成果转化则相对较少。目前在该领域出现研究和应用的脱节并不奇怪。面对气候领域严峻的形势,人类没有理由因为其巨大的不确定性而不采取紧急行动。为了尽快促进研究成果的应用,应将资源有效均衡分配至“需求、研发、性能”三个方面。1/3 的资源致力于探索气候变化与后代生活的关系,并从中确定他们的需求;1/3的资源致力于理论与应用研究;1/3 的资源致力于将研究成果推广至应用领域。气候模型的应用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法,可以评估不同的预设情境,探索经济与生态的平衡问题,并对假设进行预期性验证。然而由于气候的不确定性及研究的局限性,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将由利益相关者的选择、当前及未来的机遇与挑战等因素所决定。
  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战略措施,我国的农作物本来就很弱小,而气温的变化则会更加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引起环境的恶化,加剧荒漠化和自然灾害,使得原本的蒸发量超出降水量,致使土地退化的现象较为严重。气温变暖还会让海平面逐渐上升,这将会淹没地势相对低的耕地。根据国家的农村人均粮食的标准来看,我国的粮食分布主要呈现“北多南少,中多边少”的特征,随着气候的变化,使得我国很多地区的粮食存在安全方面的问题。因此,为保证粮食的安全问题,需要制定相关的可持续战略和采取措施;加强设施建设,国家对于农业水资源的问题也很重视,但频繁的洪涝等灾害还是会对水利方面的工程有一定的阻碍。管理技术、节水技术、灌溉技术、农艺技术、化学技术和生物节水技术也会对农业的发展有所帮助。培养适应气温变化的农作物是当前农业中最重要的问题,新的农作物应具备生长良好、高抗逆性和适应性较广的特点,只有在这些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才能在面对气温变暖时有显著的成果。
  六、正确处理好金融支持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充分发挥市场对粮食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合理规避粮食价格波动、锁定粮食购销金融风险的前提,是存在一个金融工具丰富发达的粮食金融市场。要适度增加粮食期货交易市场的规模,不断开发和丰富市场需要的粮食金融市场的交易品种,满足不同类型金融交易参与主体的现实需要。加强对粮食金融市场的监管,坚决打击操纵粮食市场的非法行为,保证粮食期货交易市场的平稳运行。粮食主管部门要尊重粮食市场的市场化运行规律,用市场手段推动粮食市场的深化改革。
  要完善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由于粮食生产的比较收益较低且粮食产业的产业关联度不高,所以粮食生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非常有限。政府应该对粮食生产主产区予以相应的利益补偿,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收益,并根据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能力,安排与粮食生产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补贴资金,增大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粮食主产区与非粮食主产区特别是工业发达地区的财政收入差距,提高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对粮食作物种植的支持力度。要改善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巩固粮食生产的生态基础也是对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提高家庭农场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提高我国粮食生产的综合能力。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特别是信贷和保险体系等金融服务,不仅是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主动地向以家庭农场为主的经营者或管理者提供学习和培训机会,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要合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稳定粮食贸易价格和数量,积极协调我国与主要粮食贸易净出口国的贸易政策,有利于合理利用国际贸易规则稳定粮食贸易价格。
  七、正确处理好政策支持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深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管控体系。确保政府对粮食储备主导性的基础上,健全物流设施,降低政策性粮食储备率,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粮食储备体系,真正实现粮食储备的竞争性和多元化。探索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健全粮食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在粮食供需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完善粮食生产波动率、粮食储备量、粮食价格波动率等在内的预警指标体系;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利用资源,保障粮食的生产安全,依法划定农田,严格执行农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制止工业化或城镇化占据耕地,区分公益性用地和商业经营用地,调整土地征用办法和用地补偿标准,避免农民失地;大力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融入国家大物流体系,完善粮食物流通道,降低粮食物流成本,提升大中城市及重点地区粮食供应保障能力,构建适应跨区域大流通、衔接现代粮食产业体系的现代粮食供应链。推动粮食物流“四散化”,提升粮食物流效率。
  完善粮食安全调控机制,由于公共产品、市场垄断、外部经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以及粮食生产受价格调节、粮食产业的天然弱质性等原因,粮食市场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建立政府责任体系,提高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建立由目标价格、最低收购价和市场价格构成的粮食三元价格体系,平衡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关系,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建立短期、中期及长期粮食供求平衡预警模型及指标系统,最大限度实现政府为粮食安全付出成本最小化、农民获得粮食价格的收益最大化。设立粮食安全管理组织和机构,创新粮食安全风险管理工具和产品,完善粮食安全风险管理制度和政策。
  八、正确处理好农业走出去战略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增强农业“走出去”发展目标和规划的可操作性,探索国家战略和企业利益的协同发展机制,借助资金支持、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吸引和引导国内农业企业“走出去”,激励其扩大规模和产业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强金融支持,深化同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增加相应的信贷优惠,放宽融资条件,为培育大型跨国农企、扩大其规模、延长其产业链提供政策支持,进而帮助“走出去”农业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
  加强农业“走出去”技术支持与人才储备,科学技术与人才是跨国农企培育和粮食产业链拓展的重要基础,是“走出去”农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要综合国内外市场需求和资源特征,积极与国内外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组织开展相应的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加强对海外农业投资的信息采集,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提升农业“走出去”的信息服务方式;借助建立农业技术示范基地、开展多样化农技培训等方式,培育农业“走出去”人才,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促进中国农业科研人员与外国科研人员的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境外的科技资源来弥补我国科学技术的不足;通过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鼓励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及复合国际型人才参与到我国的农业“走出去”战略当中。另外,加强疫情防控及国门生物安全保障,建议政府部门设立动植物疫病疫情防控及国门生物安全保障专项资金,建设跨境疫情预警体系,加强边境动植物检验检疫对外合作,联合开展境外种植农作物病虫害调查、监测、鉴定、防治和除害处理等技术的研究,强化进境农产品指定口岸建设,建立跨境疫病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指导和鼓励“走出去”企业开展疫情疫病监测、安全物质监控,降低“走出去”返销农产品进境检疫风险。(本文首发《今日庆阳》)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2 | 帖子:4899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