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文化振兴   李甫平:浅谈农村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
返回列表
查看: 361|回复: 0
收起左侧

[乡风策略] 李甫平:浅谈农村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85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852152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2-5-11 09: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李甫平(湖北省通城县原县委副书记、文化学者)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以来,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空前改善,精神面貌也悄然发生变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糸的变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推进,新观念新风尚新文化的兴起,不可避免地对传统文化形成冲击和挑战。这种挑战和变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口持续减少。大包干后,分散化的家庭生产,非农化的离土经营,带来空心化的人居环境。伴随大量劳力外出和人口外迁,乡村普遍出现有户无人、有房无居、有田无耕的状况。象我老家,过去几个上百人的生产队,现在都不过三、四十人,有的屋场、村落甚至空无一人。二是传统逐渐淡忘。现在人们都感到,年味越来越少,民俗越釆越远,乡愁越来越淡,能人越来越缺。不仅农耕方式在改变,生活方式在改变,乡风民俗在变化,思想观念也在变化。三是代际特征明显。年长的种田,年轻的打工;会干的干不动,能干的干不好;外出的“5438”,留守的“9961”,是当下乡村共同的现实。老中青代际之间,新知识递增了,传统技艺递减了;新思想递增了,传统素养递减了;新生活递增了,传统习俗递减了。
  从精神层面而言,农村传统文化应该是与农耕文明紧密相连,并反映其内在特质的观念、品格和风尚。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点:一曰勤劳,这是做事;二曰节俭,这是持家;三曰纯朴,这是为人。这种品性,更多体现在庄户人家、劳苦大众身上,但也为书香门第、大户人家所称道。长期以来,最受推崇的古训是“耕读传家”。虽然演化成种田人和读书人之分,但“耕读”二字所包含的勤俭创业、不忘本来的思想是相同的。在今天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中,也值得大力提倡和发扬。
  综观新时代的农村和农民,虽然有诸多值得肯定的进步,但不容忽视的是传统文化的衰落。与上述三点相联糸,表现为三个消减。
  (一)勤劳精神弱化了。对这一点,可用三句话来形容。一是科技进步养懒人。随着新机械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以车代步,以机代人,以电以气代柴。一些笨拙的劳动不见了,繁杂的劳动简单了。在减少人的劳动的同时,也滋长了人的懒隨。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二是政策进步养闲人。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不搞“一平二调”,许多人反而无所事事。种田人不重视种田,过去的双季稻没有了,而闲田荒地到处可见。前些年,我县墨烟村就有两千多亩空田,全部由外村一对夫妇耕种,而且基本上不要租金。三是生活进步养庸人。满足于温饱即足、小富即安,习惯于吃政策饭、享现成福,巴不得天天过节、日日休闲。老话讲,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而现在有些人,不仅不种田不砍柴,甚至不种菜不养猪。楼房宽敞了,睡懒觉的多了;公路通畅了,走路的少了;日子不愁了,沉缅于打牌的风气浓了,生活的进步折射出劳动素养的降低。
  (二)节俭风尚淡化了。古人言,勤以修身,俭以养德。节俭与勤劳是紧密相伴的。过去,不仅穷苦人家必须节俭,很多大户人家也是十分节俭的。这种美德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可现在节俭不吃香了,甚至被当成吝啬、小气的同义词。这种现状的背后有“三太”。第一,太方便带来浪费。生活的哲理往往是,太自由容易散慢,太优裕容易颓废,太方便则容易浪费。比如,到处可见的使用一次性产品,方便了,省事了,但消耗的是资源,污染的是环境,滋长的是慵懒。第二,太爱面子带来攀比。讲求排场,追赶时尚,爱慕虚荣。请客大场面,结婚高彩礼,出门阔派头,居家富心态。都感叹送不起的礼、结不起的婚,轮到自己面前,还是照葫芦画瓢,亦步亦趋。第三,太安稳带来短视。和平年代,没有兵荒马乱;小康生活,不再缺吃少穿。因而缺乏危机意识、防灾意识、节约意识,过去深入人心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思想,每天节约一把米的精神,晴带雨伞、饱备饥粮的古训,都抛到脑后去了。
  (三)纯朴本色褪化了。纯朴不是头脑简单,更不是为人笨拙,而是发乎田野之上、萦绕山水之间的嘉风美德,诸如孝老爱亲、睦邻仁里、感恩重义、善良诚信等等。现在的农村,洋文化多了,礼文化少了;闲文化重了,孝文化轻了;商文化浓了,义文化淡了。以年俗为例,过去大年初一,必须上坟祭祖宗,正月新春,都耍拜年走亲戚,一个孝字、礼字、义字贯穿其中。现在,这种传统慢慢在改变。年轻一点的人,礼仪不学了,礼节不懂了,孝文化不怎么看重了,家国情怀变淡了,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也大不如长辈。当然,他们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快,有开放创新精神,能跟上时代。这是值得肯定的。
  正视农村传统文化的现状和问题,要运用辨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全盘否定。解决农村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要坚持多措并举,成风化人,久久为功。最根本的是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领导和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三农”工作重心这一历史转变中,做到四个留住。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产业留住烟火。留住烟火就是留住人才,留住人气。人是生产力中最能动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传统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和支撑。在一个个留守家庭和空壳村,不可能实现乡村振兴,也不可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了,才能留住人,才有人的更好发展。当然,留住人不是反对劳务输出,更不是把人重新困在土地上。而是在发展产业中实现劳力就地就近转移,使生产兴、生活富、生态美和生气旺相得益彰。
  二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以民俗留住传统。乡风民俗是传统文化最深厚的底蕴,是教育董陶人最接地气的载体。对待历史文化遗产,要有正确的态度,不能把旧的视为落后,把老的看作过时,把土的当成陋习。要积极引导,吸其精华,为我所用。要重视对节庆时令、礼仪孝道、婚俗葬习、工艺特产、风物掌故、民谚俚语、方志家谱、村规祖训、老屋公产、古迹旧物等民俗民粹的保护和传承,兴利除弊,使之发挥积极作用。特别要重视家庭的社会功能和文明作用。习近平同志提出三个注重: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既是传承民俗的基本源流,也是留住传统的重要窗口。
  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宣传观,以阵地留住文化。毛主席说过:“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必然会去占领”。在宗教渗透上,这一点表现尤为突出。要重视正面灌输,加强思想引导,创新宣传教育手段,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文化是一个大系统,需要大视野、大格局、大氛围。要挖掘抢救传统文化,在抵制消极文化的同时,继承优秀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建立群众喜闻乐见的积极参与的大文化格局。如大喇叭、屋场会、展览室、宣传墙、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人文标识、特色旅游、非遗传承人、文明示范户等等,弘扬主旋律,增加正能量,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引导力战斗力,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扶正怯邪,壮大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四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以乡愁留住根脉。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迫切需耍和战略任务,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要求。时代要前进,根脉要传承。根脉就是一个地方系之念之的历史文化。美丽乡村,美在青山绿水,更美在民风乡愁。习近平同志讲,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什么?是乡思乡恋,是乡风乡俗,是历史印记,是地理标识,是文化传统,是乡土情调,是人居环境,是人际关系,是一个地方特有的人文情怀和乡土情结。乡愁的底色是山水,內涵是文化,韵味是风情,灵魂是根脉。要通过保护和传承,通过挖掘和创新,通过培育和坚持,擦亮一张张传统特色名片,在乡村振兴中推动文化进步、乡风文明、精神昂扬,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2066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