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刘礼堂(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 长江沿线的古籍文献是中华文明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有力的历史证据。从秦楚简牍文献到隋唐佛经写本,从宋版书中精美绝伦的蜀本、浙本到“南三阁”所藏皇皇大观的《四库全书》,长江文明古籍文献遍布上中下游地区,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了进一步发掘长江文化、赓续长江文脉,我们要做好长江文明古籍文献的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和开发利用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 统筹做好长江沿线古籍文献的收藏保护工作,永续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指出,要促进古籍有效利用,统筹好古籍文物属性与文献属性的关系。古籍文献所承载的文字信息固然体现了文献最核心的价值,但文字信息无法独立存在,必须依赖于其物质载体,因此应当重视古籍文献的文物属性,做好收藏保护。具体来说,一是做好收藏保护的统筹规划。长江文明古籍文献不仅在内容上涉及长江流域十余个省区市,也因历史上的传播与迁徙,分布在全国各地。这些文献的收藏保护不是一省一地的工作,当前应加快顶层设计和协同配合,建立长江文明古籍文献信息库和数据库。二是加快制定收藏保护标准。长江流域有着独特的土壤环境和气候条件,古籍文献的收藏保护必须考虑区域独特性,加快制定科学适用的收藏保护标准。三是做好文献汇编与数字化工作。对古籍文献进行整理、复制、汇编和数字化,发挥科技保护支撑作用,推动古籍保护关键技术突破和修复设备研发,积极开展古籍文本结构化、知识体系化、利用智能化的研究和实践,加速推动古籍整理利用转型升级。 对长江沿线古籍文献进行持续挖掘整理研究,不断丰富长江文脉内涵。长江沿线古籍文献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包山楚简、张家山汉简等为代表的档案文献,承载着长江文明中悠久厚重的治理传统;以郭店楚简、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南昌海昏侯墓《齐论语》为代表的经学和子学文献,体现着长江文明中辉煌灿烂的学术传统;以陆游《入蜀记》、清人《长江图说》《峡江图考》等为代表的长江地理文献,凝聚着长江文明中严谨求实的人文地理传统;以《荆楚岁时记》《南村辍耕录》等为代表的长江流域风俗笔记以及不可胜计的方志、族谱等地方文献,书写着长江文明中广闻博览的民间文化传统。当前,我们应加强古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继续丰富长江文脉内涵。具体而言,在挖掘环节,既要重视出土文献的发掘与释读,又要重视民间文献的访求与辨识;在整理环节,既要做好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文献资料的统合工作,又要从全国性的类书、丛书、总集中筛选出长江文明的古籍文献资料;在研究环节,既要建立起对长江文明古籍文献发展脉络的整体认知,又要重视长江流域内部各区域的地方特色。 立足长江文明古籍文献,实现长江文化的当代转化和守正创新。长江沿线的古籍文献不仅是博物馆里的藏品和展品,更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让这些古籍文献“活”起来,是新时代长江文明古籍文献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建议从两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加强文旅资源开发。长江流域文化在唐宋以后日渐繁荣,有大量印楼、书肆、藏书楼等遗存,可将这些遗存充分利用起来,既开发专门的古籍文化旅游路线,也可与文化名人、文化名城等元素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二是积极推进文艺作品创作。长江沿线的古籍文献是长江文化的重要载体,可尝试在古籍文献资源丰富的机构设立文艺创作基地,让蕴藏在古籍文献中的长江文脉成为点燃当代文艺创作的火种,为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贡献力量。(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