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块   财经观察   “中部地区崛起”20年:更高起点上 如何更进一步
返回列表
查看: 184|回复: 0
收起左侧

“中部地区崛起”20年:更高起点上 如何更进一步

[复制链接]

6万

主题

6万

帖子

291万

积分

责任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2912036

优秀版主

QQ
发表于 2024-4-18 10: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今年是党中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周年。20年来,中部地区各领域各方面实现全面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中部地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4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强调“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为中部地区崛起如何更进一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中部地区崛起新篇章指明了方向。

推动中部地区崛起的历史轨迹

我国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2003年提出东北振兴,一系列重大举措对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当时,东部沿海率先开放并“遥遥领先”,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等战略也推进得如火如荼。在全国区域战略的拼图中,唯独缺了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这六个省。这让中部地区一度陷入全国经济增长的“盆地”。2001—2003年,中部六省GDP年均增速分别低于东部、西部地区1.8、0.4个百分点。从人均GDP看,中部六省从全国平均水平的88%(1980年),持续下降到1990年的83%、2003年的75%。为此,党中央适时提出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有其历史的逻辑和必然性。

2004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下发,要求将中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即“三基地、一枢纽”)。2007年,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办公室在国家发改委正式挂牌。2008年,国务院批复国家发改委牵头建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2009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出台,围绕“三基地、一枢纽”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中部崛起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随后,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山西省设立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等一系列建设规划得以批复,中部地区崛起快速落地。201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新形势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要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全方位扩大开放等新要求。2016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发布,对中部地区的发展定位,在偏重传统产业的“三基地、一枢纽”基础上,提出了“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的建设目标(即“一中心、四区”)。一系列整体规划、实施意见和后续具体举措的出台,标志着中部地区崛起进入更具操作性的实质性推进阶段。

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昌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提出“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乘势而上,扎实工作,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这一阶段更加强调中部地区崛起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中部地区要“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着力建设绿色发展的美丽中部,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着力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并围绕2025年和2035年主要目标作出部署。中部地区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动能不断增强,产业基础明显改善,中部地区崛起不断迈出新步伐。

中部地区崛起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短板

近年来,中部地区崛起在相关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中部地区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

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稳步推进。中部省份按照国家规划,大力推进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发展核心区建设,中部中国重要粮仓的地位更加稳固。2023年中部6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9.2%。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有5个在中部。河南小麦产量超过全国总量的1/4。中部地区也成为全国重要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中部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不断提速。中部省份把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重视原材料科学利用和价值提升,推动基础材料产业换新,提高特色材料市场竞争力。“十三五”期间,山西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68%。江西重稀土矿约占全国2/3,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重要的有色、稀土资源基地。

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破茧化蝶。中部地区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发展。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比重分别达27.3%和17.8%。高新技术企业8.25万家,占全国总数约40万家的21%。2023年,安徽汽车产量249.1万辆、增长48.1%,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增长60.5%。郑州中铁装备盾构机产销量连续六年全球第一。

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和地位得到加强。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具有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加快构建,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河南率先在全国建成米字形高铁网。江西成为全国首个所有设区市通时速350公里高铁的省份。湖南长沙四小时航空经济圈、省内两小时高铁通勤圈基本形成。亚洲最大的专业货运机场湖北鄂州花湖机场全面运行。安徽江淮运河全线通航,双通道达海、两运河入江、河江海联运新格局正在形成。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中部省份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中部“全国新型城镇化重点区”的定位和作用正在实现。2022年,中部六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历史性突破60%大关。山西“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新型城镇化格局加快形成。

绿色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破。中部省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十三五”期间,长江、黄河、淮河和洞庭湖、鄱阳湖等大江大河治理取得积极进展。江西国家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山西地表水国考断面全部退出劣V类,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全方位开放重要支撑区基本成型。中部省份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发展战略,有力支撑全国新一轮全方位开发开放,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空间由沿海向内陆地区拓展,加快形成东中西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新局面。中非经贸博览会落户湖南,海关机构实现市州全覆盖,湖南进出口年均增幅全国第一。河南空中、网上等“四条丝绸之路”联通世界,自创区、自贸区等“五区联动”能级提升,郑州机场客货运吞吐量跃居中部地区“双第一”。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中部地区崛起特别是高质量发展还存在弱项短板。比如,经济占比下降。数据显示,2003、2013、2023年三个节点,中部六省GDP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2.57%、21.67%、21.41%,呈减少趋势。河南作为中部第一经济大省,经济增速已经连续四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又如,研发投入总体不足。2022年中部六省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除安徽外其他五省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再如,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2022年,中部六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5个百分点。总体来看,中部地区仍存在战略定位不清晰、比较优势不聚焦、差异化发展意识不强,以及要素流动不畅、枢纽作用发挥不够、战略谋划不足等问题。

如何在更高起点上进一步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中部地区的区位、资源、环境禀赋得天独厚,后发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更高起点”,不仅表明任务更重,要求更高;还意味着,今日之“崛起”,要有更加敏锐的“当下”意识,有更强烈的时代性、更多元的内涵。

加强与其他重大发展战略的衔接,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一定要把中部放到整个国家版图中定位思考。为此,中部各省应在更高起点上对自身的产业优势、生态基础、比较优势等进行再梳理再聚焦,提升区域协同水平。一方面,努力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如中部地区联合建设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规划建设京广先进制造业走廊,推进制造业高端要素优化配置;探索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合作新机制,打造中部地区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示范区。另一方面,推动产业有序转移承接。中部地区应创新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三大城市群的产业合作机制,聚焦本地产业优势与科研条件,探索共建科创带、产业带以及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飞地等,积极承接东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研发中心向中部地区转移。

结合中部地区实际,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必须持续着力构建富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升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竞争优势,积极打造新兴氢能、新材料、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突出未来产业破冰攻关,依托创新联合体,实施一批重大创新项目,培育形成若干未来产业的新增长极。

持续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围绕制度性开放、扩大经贸人文合作、加快融入全球创新链、拓宽开放通道等方面,持续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功能区提质行动,在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与全球领先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吸引国际创新资源和项目落地,加快融入全球创新链。发挥区位交通优势,主动对接新亚欧大陆桥、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强公路、铁路、港口和机场的建设和升级,提升“铁公水空”多式联运发展水平,更好发挥“贯通东西、连接南北”作用。

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相互促进,努力提升粮食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保障粮、棉、油、糖、肉、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加强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研发应用,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建设智慧农业。进一步提升煤炭、稀土等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增强煤炭等化石能源兜底保障能力,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注重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互补、深度融合。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政策体系,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机制,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和乡镇服务农民功能,增加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服务供给。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完善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协同治理,加快补齐城镇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大力实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减碳科技创新行动,做强绿色制造业和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来源:光明日报)

(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喻新安、高昕、喻晓雯、魏征、蒋睿,均系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人员)


粮农智库促进乡村振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收藏:0 | 帖子:1万

有图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