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王立峰(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 新型举国体制的时代意义
举国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两弹一星”突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实现了国家的自力更生、自主自强;“运动竞技”的举国体制使中国成为体育强国,“东亚病夫”的帽子一去不复返。传统的举国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成效显著,主要是因为“一穷二白”的经济社会底子,国家科技水平低、科技人才匮乏的发展状态只能依赖于执政党集中所有力量突破重点领域。而当今时代,全球化、大数据、市场化、贸易战、公共危机等多元因素相互交织,需要合理定位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关系,引领核心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从而服务于国家安全和科技发展的大局。新型举国体制的提出,不仅吹响了科技创新的冲锋号,也建立了新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战略,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美贸易摩擦的硝烟未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我国芯片制造等核心科技领域饱受掣肘,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来临。同时,我们在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仍存在一些短板和瓶颈,需要提升核心竞争力。要想把我国打造成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强国,只有不断提升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这不仅关系到中国技术能否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更关乎着“十四五”规划建设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能否顺利完成。新型举国体制体现了党治国理政的治理能力,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道路,其正当性与合理性蕴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之中,有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新型举国体制的政治逻辑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核心的引领力量。中国近现代史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这一超大型国家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重要保障。只有中国共产党,才真正使中国摆脱了“一盘散沙”的政治格局,使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戮力同心,共同奋斗,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新时代,更要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保落实”。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新型举国体制才能真正实现,从而引领重大科技创新。
民主集中制原则:超强的动员能力。“嫦娥四号”登月成功、新冠肺炎疫情全国阻击,科学的中央决策、高效的执行动员,使得全国人民、党政机关、各行各业能够举全国之力,上下同心。“能够支持新型举国体制的政治逻辑其实就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使党领导下的政府体制能够集中全党全国力量,形成政治共识,推动重大政策和项目工作顺利进行。”民主集中制既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也是国家治理的决策机制,保障了党中央的政策、决议得到各级地方政府、各行各业、各族人民的积极响应,使中央决策能够迅速地转换为集体行动。同时,以民主集中制为政策执行原则,保障了新型举国体制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地方政府的治理实践,通过层级分解治理任务,并依托项目制推进执行进度,进而使重大决策能够有效落地、落实。
规划治理的制度优势:精准的靶向定位。“规划治理”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国家战略的阶段性目标实践模式。规划治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型政党本色,通过设计规划目标,整合政治资源,动员全体人民,推动政策转化为实践。新型举国体制是应对新时期国家建设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安排,需要举棋定向,谋划新发展方向,以目标责任制推进重大项目攻关。“好钢用在刀刃上,花钱花在裉节儿上。”重大科技领域的攻关一定要强化规划治理的重要作用,“五年规划”使新型举国体制更加靶向精准,使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群众路线的革命法宝: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人民群众始终是大国治理最坚强的后盾,举国体制的实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中国共产党把群众路线作为革命成功的法宝。群众路线的工作方针具有治理优势,这不仅是革命经验的历史传承,而且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新型举国体制的成败同样取决于人民,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科技创新破解民生难题、增进民生福祉,才能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新型举国体制需要激发全民的创新热情,只有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尊重知识产权、关注产业转型、投身科技创新,才能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积极作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新型举国体制要以改善民众福祉,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为目标,使改革红利和发展成果能够与人民共享。
提升新型举国体制的治理效能
当前,我国总体上的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核心技术和原创技术,与英美等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的差距,逆全球化的保守主义抬头,阻滞着科技创新与发展的进程,关键技术仍然需要中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未来几年,解决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需要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攻坚、共克难关。
处理好执政党、政府与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新型举国体制需要协调好党的领导、政府协同、市场配置之间的关系。党的领导保障了国家制度的有效供给,为科技创新提供有效的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在制度层面应进一步出台相关的科技扶植政策、知识产权保障法规、财政资金保障法规等,以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各级政府应强化宏观调控能力,培育更多的科技创新孵化器,引导社会资本流向高科技领域。市场是科技创新的动力源,要搭建公平合理、竞争有序的科技市场环境,尊重市场主体的自主意愿,促进科技知识快速转化,使高精尖的科创产品更具竞争活力。
统筹协调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的战略任务。新型举国体制是一种目标型管理模式,重大科技项目的研发既要立足眼前,也要考虑未来。有的项目在前期会有大量资金、人员的投入,而产出很慢,不一定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正因为如此,重大科技创新不可能在短期之内一蹴而就。在统筹协调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之间的关系时,近期目标主要应以项目进展情况作为评价标准,不应注重量化指标;长远规划应以先前的阶段性目标为依据并适时调整,不能以僵化的形式主义思维模式来管理科技活动。此外,个别重大科技项目也会面临攻关失败的风险,不应因害怕失败而不敢支持和投入,要敢于试错、容错。长远规划一定要考虑人才建设的目标,要通过项目攻关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不能涸泽而渔,要形成长效的人才蓄水池。科技管理部门要秉承着“千金买马骨、筑台自隗始”的理念,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培育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从而产生人才优势的富集效应。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新“政产学研用”互动平台建设。新型举国体制不是仅仅依靠国家全民动员就能实现重大技术创新,还需要调动所有市场参与者共同攻关。要关注市场需求,培育龙头企业,实现“政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龙头企业资金雄厚、资源条件优越、占据市场大份额,应当成为牵头攻关的主要力量。其他市场主体也要参与科技研发,打造各自的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不应盲目跟风,导致市场资源浪费。各级党政部门应为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充分利用好税收政策、财政扶持等经济杠杆引导企业注重研发投入,保持创新活力。以政府为中介,科技企业和科研院所可以共同组建技术联盟(产学研创新联盟),联合攻关解决“卡脖子”难题。各级科研院所应把握好机会,注重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响应国家重大科研战略的需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潜心重大领域的科技创新。
瞄准重点领域突破,推进创新动力的可持续性。“牵牛要牵牛鼻子”,新型举国体制要靶向精准,瞄准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量子科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光刻机等核心技术不仅是科技强国的衡量指标,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型举国体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把优势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集中于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我国的科技部门正在加快推进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编制工作,相关部门启动了第六次国家技术预测,将围绕信息、生物、能源、制造等16个重点领域,以及交叉前沿和颠覆性技术领域开展技术竞争评价,旨在通过多领域专家的会商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的预测,聚焦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明确科技发展的未来愿景,找准中国在全球创新坐标系中的位置,规划好未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总而言之,新型举国体制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伟大实践。这一战略直面中国科技的现实窘境和技术短板,从国家层面规划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未来路径。科技领域的突破远非一日之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国创新之道漫漫而修远兮,引无数志士上下而求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