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尤飞 罗其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研究员)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和市场的变化,农业活动在空间布局、生产方式上出现了重大变化,随之而来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在加剧。根据传统区划方案,即将全国农业区域划分为东北区、内蒙及长城沿线区、甘新区、黄土高原区、青藏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西南区等9个区域进行5年对比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农业布局、种养业结构、农业活动强度、投入品等因素变化,导致区域农业资源环境胁迫作用逐渐加大,且不同区域影响类型和程度不同。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布局、结构优化,转变生产方式,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主要农产品空间分布变化趋势明显
1、北方主产区粮食贡献率增大
2007-2011年,除青藏区,全国各区的粮食产量呈现不同的增长,东北地区的粮食增产最为显著,增长率达39.03%。内蒙及长城沿线区和甘新区也有较高的增长水平,增长率达31.86%和28.97%。分品种来看,全国各区的稻谷产量呈现不同的增长,东北区和内蒙及长城沿线区的稻谷增产最为显著,增长率达31.69%和29.41%。东北地区的小麦增产最为显著,增长率达43.95%。黄淮海区为小麦的主要产区。在华南区、青藏区和西南区,小麦产量下降,其中华南地区的小麦产量不大,但下降趋势明显,达43.02%。全国各区的玉米产量多数呈现较高的增长,青藏区的玉米增产最为显著,增长率达497.20%。长江中下游区和东北区也有较高的增长水平,增长率分别达44.79%和44.57%。东北区和黄淮海区成为玉米的重要产区。除黄土高原区,全国各区的薯类产量均有增长,除华南区和黄淮海区,其它地区均有超过10%的增长率。其中以青藏区的薯类增产最为显著,增长率达150.65%。西南地区为薯类的主要产区。马铃薯等数量增长、且在西南地区大幅度增长为区域粮食产销平衡、马铃薯主粮化生产提供可靠保障。
图1九个地区粮食产量及各作物产量增长率
2、种植业结构变化中“粮菜争地”问题突出。
2007年至2011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增长5%,蔬菜播种面积增长13%,蔬菜总播种面积达到2.95亿亩。从2001年起我国蔬菜播种面积就超过油料,成为第二大种植业,且增长速度远快于其他产业。2009年我国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43%和49%,均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菜篮子”。另据世界粮食组织统计,我国蔬菜的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对比粮食而言,蔬菜耗水、耗费、耗药、耗材(设施、包装)、耗能较多,且目前已经成为挤占粮食用地的最主要作物品种。大面积蔬菜种植不仅威胁粮食安全,而且由于消费领域、流通领域的浪费严重,对农业生态与资源可持续利用造成威胁。
图2九个地区粮食和蔬菜产量比值
从区域来看,除华北去和内蒙及长城沿线区外,其余七大区的蔬菜产量增长均超过粮食产量增长,其中,甘新区、西南区和青藏区区蔬菜产量增长率远远高于粮食产量增长率。
3、传统农区畜牧增长快,排放压力大
除甘新区增幅较小,全国各区的肉类产量均有有超过10%的增长。长江中下游区和西南区的肉类产量增长率最高,分别达18.58%和18.56%。青藏区肉类产量下降0.32%。此外,除华北和西北地区奶类产量有所下降,其余地区的奶类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且增长率均大于8%。其中以华中地区的增长最为显著,达45.26%。虽然华北地区的奶类总产量有所下降,但仍然是奶类的主要产区。除了黄淮海区和西南区的禽蛋产量增幅较少(5.11%和5.68%),其余地区禽蛋产量均有超过10%的增长。其中黄土高原区和青藏区地区的禽蛋产量增长明显,增长率分别达33.90%和35.65%。黄淮海区为禽蛋主要产区。
图3 九个地区其他种养殖产品产量增长率
二、区域农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胁迫作用凸显
1、区域农业发展对水资源胁迫
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全国水资源可利用量以及人均和亩均的水资源数量极为有限,地区分布差异性极大。北方地区干旱少雨,水利设施薄弱,水资源短缺尤为突出。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1690.5亿立方米,地下水1063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2125.7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7.7%,人均水资源占有量501立方米,耕地亩均水资源273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之一。北方地区水资源利用已经超过其承载能力,根据预测,在未来10-30年内,黄河每年缺水将达到40-150亿立方米,北方其它地区的缺水严重性也将逐渐加剧。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北方缺水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
历史上,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往往是“南粮北运”的基本态势。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南方经济快速发展,南方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大面积的优质耕地被占用,加之南方农田水利建设明显落后于北方致使我国粮食增产主要在北方。这一变化使得北方许多粮食产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农业用水对水资源胁迫度用农业用水总量与当年水资源总量比值来表示;对地下水资源的胁迫度用农业用水总量与地下水量的比值来表示。定量分析表明,农业发展对甘新区、黄淮海区、东北区、内蒙及长城沿线区水资源总量有较大胁迫;农业发展对黄淮海区、东北区、甘新区地下水量有较大胁迫。从胁迫度年际变化来看,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黄土高原区农业发展对水资源总量胁迫度上升趋势明显;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甘新区、黄土高原区农业发展对地下水胁迫度上升趋势明显。
2、区域农业发展对耕地资源胁迫
2011年耕地资源保有率(2011年耕地面积/2001年耕地面积)东北区最高;甘新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次之;黄土高原区、青藏区、内蒙及长城沿线区耕地流失严重。从耕地保有率的5年增长率来看,甘新区、青藏区近5年来有恢复明显,黄淮海区、内蒙及长城沿线区、黄土高原区有恢复痕迹;而华南区耕地保有率下降速度最快,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东北区则耕地保有率有下降的趋势,这应引起高度重视。
3、区域农业生产活动排放胁迫
从农业污染源排放的5类物质来看,黄淮海区均居首位,与黄淮海区种养业强度大有关。同时,在种植业结构中,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比重偏大。华南区农业污染源排放量仅次于黄淮海区,其中总氮、总磷、农药排放量居首,Cod排放也比较大。长江中下游区总氮、总磷排放强度大、农药使用量也较大。甘新区农膜使用量及残留成为制约农业发展重要因素。
从农业污染源排放的变化率来看,九个地区农业排放总氮、总磷在2007-2011年5年来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甘新区、内蒙及长城沿线区增长最快,超过70%;Cod排放增加的区域为甘新区、西南区、东北区、内蒙及长城沿线区、黄土高原区、青藏区,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黄淮海区Cod有减少趋势。农药和农膜使用量除黄淮海区外,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图4 农业发展对区域生态环境胁迫度的增长率
三、适应生态文明的农业布局优化建议
1、实施“水稻南恢北稳”战略
东北地区井灌区水稻种植面积应逐步收缩,重点提升江河湖灌区水稻集约化水平,提升产品质量;西北地区应大幅度减少水稻种植,未来重点建设长江中下游、西南水稻优势产区,恢复水热资源匹配度较高的华南区水稻种植。在扩大双季稻、稳定南方籼稻生产的同时,推进东北地区“旱改水”、黄淮海地区适宜区“籼改粳”,扩大粳稻生产。加强超级稻和杂交粳稻育种等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提高病虫害专业化防控水平,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提升全程机械化水平。
2、实施“玉米北扩南控”战略
针对西南地区多在坡耕地种植玉米、对农业生态造成严重破坏的局面,应采取适当对策,压缩该区玉米种植,转向生态林业、多功能农业。应巩固东北地区春玉米区和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区的优势地位,积极挖掘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和黄土高原区玉米生产潜力,稳定增加专用玉米播种面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排灌条件,大力推进全程机械化,着力提高玉米单产水平。
3、实施“小麦北稳中缩”战略
近年来,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小麦生产集中度越来越高,形成较强环境胁迫作用。建议在长江中下游高温病害不适宜区、黄淮海水资源制约区适当压缩小麦种植,结合资源条件,科学规划、集中打造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东北、西北、西南区高标准小麦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品种,加快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少(免)耕栽培、机械化生产等先进实用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4、实施“蔬菜区域均衡”战略
我国人均蔬菜量为全世界3倍,蔬菜已经成为我国继粮食之后第二大经济作物,且增长速度连年居各大作物之首。蔬菜的特点是高耗水、高耗肥、高耗能、高耗料(设施),总氮、总磷排放量较大,且在运输过程中浪费较严重。我国居民菜篮子工程应根据生产特征和市场特征,双管齐下进行调整:一方面巩固并在不适宜区调减面积,特别是在病虫害高发区域、农业用水约束区域应适当缩减;另一方面应减少市场流通,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空间布局上稳定实施“均衡”发展策略,调减黄淮海区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和强度,降低面源污染强度;缩减华南区南菜北运面积和规模;巩固西南区冬春蔬菜基地、黄土高原区、甘新区夏秋蔬菜基地,推进标准化、设施化生产,保障蔬菜供应总量、季节、区域和品种均衡。
5、实施“养殖西移北进”战略
我国养殖业高度集中于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西南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养殖业面源污染对农业环境、人居环境造成的影响非常明显。未来养殖业布局调整,应实施向东北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黄土高原区及甘新区扩散战略。具体来讲,第一,生猪方面应在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西南区建设重点生产区,全面推进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实施,加大地方特色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强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升生猪养殖水平。第二,肉牛方面应加强东北、甘新、内蒙及长城沿线地区肉牛产区建设,加快品种改良,开发选育地方良种,适度引进利用国外良种。在饲草料丰富的地方积极发展母牛养殖,鼓励集中专业育肥,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生产效率。第三,肉羊方面应加强内蒙及长城沿线区、甘新区、黄土高原区农牧交错带、西南地区肉羊优势区建设,实施新品种培育、良种选育和地方品种保护开发措施,加快肉羊养殖良种化,大力发展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积极推进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第四:奶牛方面应重点建设东北产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产区、黄淮海产区、甘新产区,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加快实施奶牛遗传改良计划,建立苜蓿等优质饲料基地,提高挤奶机械化水平。第五,禽蛋方面应巩固黄淮海区、东北区、西南区、长江中下游区等主产区禽蛋的生产,重点发展高产、高效蛋鸡和蛋鸭。加快国内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大力开发利用地方品种资源,提高种禽产业化生产水平;加强种禽疾病净化,保证雏禽质量;积极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禽蛋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禽蛋市场供给和质量安全。(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