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陶冬(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瑞信董事总经理、亚太区私人银行高级顾问) 香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发表了她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这报告中所涵盖的长远规划之多、横跨时间之久,都显露出下届特首“舍我其谁”的霸气。笔者认为,这是香港回归以来历任特首24份施政报告中罕见的大手笔。
此份施政报告的重中之重,在乎“双城三圈”概念的推出,重点是开发北部都会区,沿着深圳河两岸建立港深CBD。
建立CBD并不是什么新奇概念,香港需要新的增长引擎也是老生常谈的,投入更多的土地开发商业、住宅也曾在之前的施政报告中见到过。这次的新意是,将新发展区建在香港北部,主动与深圳接轨,积极搭上中国经济腾飞这班车。换言之,将香港经济的未来与祖国未来的发展、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捆绑到一起。
众所周知,回归后的香港政府仍以公务员体系主导,不仅在特首、司局长层面如此,在负责规划和执行层面上更是如此。1997年后尽管主权回归了,经济规划的心却没有回归,操作层面上很多时候也不得要领。当然,港府也受到许多因素的掣肘。
深圳河两岸这二十几年发展的强烈反差,不仅是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更是港府执政心态上的差距,香港政策制定者并不希望与深圳全面融合。绿绿的深圳河南岸,在笔者看来反映的是一种不屑、一份抗拒。于是才会出现港深珠澳大桥的双丫设计理念中深圳被排斥在外,于是才会有多数香港年轻人对内地经济社会现状知之甚少。
傲慢的代价是,香港错失了与内地经济融合,走共同发展之路的最佳时机。上世纪八十年代四大产业支柱,如今仅剩下金融一条支柱,金融支柱的竞争力还是靠一位内地人李小加开拓出来的渠道和内地公司源源不绝的IPO项目维持着的。
香港也曾不断尝试发展金融之外新的竞争优势,但是做出来的却是数码港、科技园等地产项目。其实香港有不少科技人才,也不缺乏企业家精神,但是他们将创意转化成商业成果却往往遇到困难,不少项目墙内开花墙外结果。
北部都会区的提出,意在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意在改变执政者的心态,意在跟上国家发展的步伐,意在为香港的未来作出可操作的规划。政府一口气拿出相当于香港总面积三分之一的土地来作一项发展尝试,在香港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可见其破釜沉舟的决心。
无论“双城三圈”还是北部都会区,目前只有初步概念,具体细节尚未完备,政策咨询期后可能有诸多修改。落实执行更考验港府的策划、协调、执行能力。而且,这是一个长远规划,短期也无法解决迫切的民生问题。
但是开拓环维多利亚湾CBD区之外第二个CBD区,将香港的经济、商业、创新活动重心作出在平衡,是重塑香港竞争力的一次战略性尝试,是与内地经济深度捆绑的一次战略性尝试,是从根本上改善就业、居住等民生困境的一次战略性尝试。希望港府抓住这次机会,希望香港人抓住这次机会。
本文原载于经济通,为个人观点,并不代表作者所在机构的立场,亦非投资建议或劝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