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2019年9月17日,谢华安院士和多位全国水稻领域专家将齐聚武汉,为武汉市农科院承办的“水稻育种与绿色、轻简、高效栽培继承技术高级研修班”参研人员作学术报告,并召开多倍体水稻研发进展研讨会。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国约有6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启动多倍体水稻研究以来,武汉多倍体水稻研发团队践行“中国人饭碗要装中国粮”的理念,以“让原创性多倍体水稻首先在湖北培育成功”为目标,在世界范围内的研发竞赛中率先取得突破,引领未来水稻育种方向。
产量倍增汉产多倍体水稻引来世界目光
多倍体水稻以颠覆性技术将展现未来水稻育种的光明前景,武汉研发团队功不可没。近年来,该团队在加快研发进度的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逐渐引来世界目光。
水稻是马达加斯加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当地水稻产量较低,亩产量不到300斤,70%粮食还需进口,提高水稻产量成为该国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019年8月8日,马达加斯加对华招商投资委员会来汉参加农业项目对接活动,在黄陂多倍体水稻育种基地,马方初次接触到了多倍体水稻。马方人员表示,和马达加斯加传统水稻相比,多倍体水稻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特点,“只需引种1350万亩多倍体水稻,即可满足马达加斯加全国口粮”。活动期间,马方人员与武汉多倍体水稻研发企业签署合作备忘录,武汉多倍体水稻有望走进非洲,为破解马达加斯加粮食产量不足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朝鲜地势以山居多,可用于粮食生产土地有限,再加上缺少成熟的作物品种和与之匹配的生产技术,导致该国粮食产量较低,粮食供应短缺。引进高产作物品种,向农业工作者培训相关农技,成为朝鲜农业的一项迫切需要。
2018年12月,朝鲜农业代表团考察访问武汉期间,多倍体水稻项目脱颖而出,令朝方农业专家印象深刻。2019年3月,武汉多倍体研发团队应邀回访,向朝鲜国家农科院提供了一批水稻、玉米等作物品种。朝方科技人员将这些品种和本土品种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包括多倍体水稻在内的部分农作物的产量提高了50%-100%。
试验结果引起了朝鲜高层的高度重视,在朝鲜国家农科院对比试验基地,武汉多倍体水稻研发团队的这批汉产作物展现的高产潜能,令现场的朝鲜高层考察人员啧啧称赞。朝方相关人员纷纷表示,希望更多汉产优良作物种子走进朝鲜,继续扩大农业科技交流,加快相关农业项目进度。
一年繁6代多倍体水稻研发加速驶向最后一公里
“多倍体”育种研发,是继袁隆平院士的“超级稻”后,又一具有原创性的育种技术新途径。通过将传统的二倍体水稻杂交加倍,培育出米质优、抗逆性强、增产幅度大的多倍体水稻品种。
2012年,在袁隆平、谢华安、朱英国等院士指导下,湖北大学、武汉市农科院、武汉多倍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组建了以蔡得田教授为首的武汉研究团队,潜心致力于多倍体水稻研发,并联合全国40多家科研院所成立了“全国多倍体水稻创新战略联盟”,开展协作攻关,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申报并获受理国际发明专利10项、新品种权4项,提供了2个多倍体水稻新品系分别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区试,对四倍体水稻全新的栽培技术、全程绿色种植技术和稻米加工技术做了系统的研发。
2018年,占地230亩育种和中试基地在黄陂建成,多倍体水稻研发速度得以加速。2019年6月,武汉多倍体研发团队和武汉双绿源创芯科技研究院达成协议,在武汉多倍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共同修建一座智能育种工厂。“以前在田间繁育水稻种苗,一年最多种2代,有了室内育种工厂,一年可以种5至6代”。繁殖代数越多,育种效率越高。室内智能育种工厂投入使用,让研发速度再次提升。目前已培育出的“超级多倍体水稻”结实率达到了80%,亩产可达1400-1500斤。
武汉多倍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柏林认为,推动多倍体水稻研发进程的道路虽然艰难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多倍体”是未来水稻育种的方向,目前已经接近“最后一公里”。怎样提高水稻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成为多倍体水稻研发团队的新目标。根据市场需求,团队目前开发出了多倍体稻米纯粮食酒、多倍体高蛋白米粉等新产品,让多倍体水稻真正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来源:长江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