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入会,结交专家名流,享受贵宾待遇,让事业生活双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需要在短期稳增长与长期高质量发展之间做好平衡。我国有能力创造新的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周期。 近日,一些数据显示出的一种“借款人消失”现象,备受市场关注,有人认为这是“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征兆。事实上,短期内的民间投资和消费不振问题导致的这种现象,与需求与预期有关,是结构性调整和多重意外因素冲击的结果。 当前投资和消费不足首先是受疫情直接影响,疫情为商业制造了不确定性风险,部分人群也缺乏消费场景和意愿,进而影响投资、就业和收入,影响了预期。我们应该避免陷入“预期转弱导致需求收缩、需求收缩强化预期转弱”的通缩螺旋。 多年以来,中国主动进行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新旧动能交替转向高质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淘汰了一部分落后产能,并通过融资政策抑制这些部门的投资和发展,最终会体现在部分从业者的就业和收入受影响。与此同时,新动能形成过程相对缓慢,也缺乏扩张信用途径,不足以弥补去产能与去杠杆的损失。与粗放式发展追求短期收益不同,目前致力于创新与质量的投资必须着眼于长远利益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这是部分传统企业家所缺乏的能力,使得他们大多不敢投资。 对于制造业和服务业而言,最大挑战是成本压力如影随形。即使一些企业订单饱满,但上游原料、能源以及物流、人工等成本跟随式上涨,让制造业始终处于低利润状态,生存风险比较大。服务业租金、人工每年会有刚性上涨,随着价格上涨会导致需求减少,再加上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经营风险较大,企业增加投资意愿较低。虽然多年来减税为企业降低了部分压力,但减税收益大部分被成本吞噬。一个更核心因素是,地产过度增加经济成本并透支消费力,而供大于求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依赖价格竞争,使得后者在成本和消费两方面都受到夹击。在成本持续提高而需求转弱的阶段,企业很难进行扩张。 2008年后,基建和地产在中国经济增长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但也导致政府和居民部门杠杆率不断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道路,通过稳定宏观杠杆率的方式,逐步降低对基建和地产的依赖,大力发展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 这个转换过程相对动态平衡,2020年为应对疫情挑战,大幅增加杠杆,此后使得2021年必须保持稳定以避免杠杆率过快上涨。但是2022年上半年散发疫情冲击扩大后,再加上楼市低迷以及全球通胀、俄乌冲突等多重因素影响,打破了原有的动态平衡,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需求收缩与预期转弱的现象。 可以看出,目前遇到的挑战主要是长期结构性转变与短期意外因素干扰形成的。中国有能力稳住经济并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创造新的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周期。但是,我们也要警惕意外因素破坏结构平衡,引起一系列反应对投资、需求与预期产生强烈而持续的干扰。 事实上,中央政府增加财政赤字的空间还较大,这也是过去几年稳健政策的结果。央行有必要也正在通过降息为市场主体与居民部门降低融资成本,这有助于稳定资产价格。同时,需要在短期稳增长与长期高质量发展之间做好平衡,优先稳住存量经济,同时大力推动新经济发展,为继续实施结构性改革与改善分配创造条件。这个过程需要市场良性而积极的参与,而不是一些不良博弈以及制造各种悲观的论调,从而令恢复平衡的努力付出过多成本。(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